高考语文修辞方法汇总—比喻、比拟、借代(附:练习及答案)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方式表达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比喻
01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02
构成
本体、喻体、喻词。
03
作用
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04
类型
(1)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有“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形式:甲像乙。
【例1】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例2】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没有喻词,喻词有“是、成为、出现”等;形式:甲是乙。
【例】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堂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春天本该是春天的味道,如花的草的,蓝蓝浅浅的悠忽地飘散。
或者,绿绿的,浓浓的,郁香儿扑鼻,似着深巷里的酒呢。
可是,落日时分,吴家坡人却闻到一股血味,红红淋淋,腥浓着,从梁道上飘散下来,紫褐色,一团一团,像一片春日绿林里夹裹着几棵秋季的柿树哩。
谁说,你们闻,啥味儿?把夜饭端到村口饭场吃着的人们,便都在半空凝住手中的饭碗,抬起头,吸着鼻子,也就一股脑儿,闻到了那股血味①。
静一阵,有人这样说了一句,人们就又开始吃着喝着。
谁都知道,明儿是三月底,月的最后一个集日,屠户家里当然是要杀猪赶集呢。
不过,往常的集日,李屠户都是起早宰杀,日出上路,当天到镇上卖售新鲜。
为啥今儿要在黄昏宰杀?为啥今儿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②。
仲春到了,小麦从冬眠中睡醒过来,哗哗啦啦长着;草呢,也相跟着疯生疯长。
要锄地,要施肥,田头有水的还要灌浇,各家都忙得如蚂蚁搬家,谁能过多地顾上谁哩。
月亮已经升了上来。
吴家坡在月光中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能清晰地听见村街上走动的脚步声,踢里踏拉,由西往东,渐次地远了。
(节选自阁连科《黑猪毛白猪毛》)
1. 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为啥今儿要在黄昏宰杀?为啥今儿的血味要比往日刺鼻?
B. 仲春到了,小麦从冬眠中睡醒过来,哗哗啦啦长着
C. 田头有水的还要灌浇,各家都忙得如蚂蚁搬家
D. 吴家坡在月光中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
【答案】A
【解析】
1. A项,是两个疑问句,没有用到修辞;
B项,“睡醒”是拟人手法;
C项,“如蚂蚁搬家”是比喻;
D项,“静得如没有村落一样”是夸张。
故选A。
比拟
01
概念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的修辞方法。
02
作用
启发想象,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
03
类型:拟人、拟物
(1)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
【例1】花儿含羞答答的垂下头来。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例1】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把人比作物)
【例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课堂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①。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
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②。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引用
C.比喻、借代、排比
D.比喻、比拟、借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B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运用了比喻。
“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运用了比拟手法。
第二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等多处运用了引用。
选文没有运用夸张和借代手法,所以排除项A、C、D三项。
故选B。
借代
01
概念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02
作用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练,引发联想。
03
类型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来代替本体事物。
【例1】用“锦鳞”代指游鱼: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2】用“几千双眼睛”代指几千个人:
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的衣服,看你挂上银质的奖章。
(李株《这样的战士》)
(2)特征代本体:即用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其本体的名称。
【例1】用“绿”和“红”来代指“叶”和“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例2】用细脚伶仃的“圆规”代指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鲁迅《故乡》)
(3)具体代抽象。
【例1】用“戎马”代指“战争”: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例2】用“枪杆子”代指“武装夺取政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4)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1】用“杜康”代指“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例2】用“李公朴”代指无数像李公朴一样敢于仗义执言,视死如归的革命者。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
后一次讲演》)
课堂随练
1.下列各句中,运用的修辞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从世界强国发展历史规律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性阶段。
B.阿里的接力火炬交给张勇,是马云与阿里巴巴合伙人群体最正确的决定。
C.严格落实对超市索证索票及进货查验制度,从源头守护好百姓的菜篮子。
D.中方有责任坚持对话,拆解矛盾,解决问题,渡过中美关系的险滩激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比喻为“爬坡过坎的阶段”。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张勇接替马云比喻为“接力火炬”。
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菜篮子”代指“蔬菜和菜肉蛋禽鱼等农副产品”。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美关系”比喻为“险滩激流”。
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