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配套练习含答案

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配套练习含答案

第五章生物体的信息传递和调节第一节动物体对于外界信息的获取1.人和动物通过特定的感受器获取外界信息,下列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A.嗅觉感受器B.红外感受器C.光感受器D.声波感受器2.下列关于感受器及其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感受器对不同感觉信息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B.视网膜中视锥细胞获取光亮信息并转换成神经冲动C.蝰蛇颊窝、人温度感受器以及昆虫触角都属于物理感受器D.感受器的功能是将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转换为神经冲动并产生感觉3.下列选项中,能将光能转换为电信号(神经冲动)的是A.角膜B.晶状体C.神经细胞D.视细胞4.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化学感受器的是()A.人类皮肤感受器B.腹蛇颊窝C.飞蛾的触角D.鱼类侧线5.在皮肤的各种感受器中,神经末梢呈分枝状的感受器是()A.温度感受器B.压力感受器C.痛感受器D.接触感受器6.哺乳动物眼的感光部分是A.角膜B.晶状体C.神经细胞D.视细胞7.人耳感受声音信息的结构是A.耳廓B.鼓膜C.耳蜗D.前庭8.下列感受器中,属于鱼类特有的是A.味蕾B.内耳C.侧线D.颊窝9.下列各部分中,对甜味最敏感的是A.触角B.舌尖C.舌根D.口腔上皮10.动物体获取外界信息的感受器的生理功能是A.对刺激的性质做出判断B.接受刺激并转化为内传的神经冲动C.只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D.将不同的刺激转化为相同的适宜刺激11.眼睛的结构可分为以下两大部分A.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B.角膜和视网膜C.眼球和折光装置D.晶状体和玻璃体12.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适于感受A.红橙光和白光B.色彩和光亮C.光亮和色彩D.红橙光和蓝紫光13.人和哺乳动物内耳中的耳蜗和前庭器分别是A.声音感受器和感受触觉B.声音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C.平衡感受器和声音感受器D.声音感受器和平衡感受器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C.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D .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2.下列表示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的是3.图7为一个神经元示意图,其中将信息传出的结构是A .aB .bC .cD .a 和b4.图6 是手碰到钉子后发生缩手反射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能表示突触结构的是①B .②处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 .刺激② 处时,③处可以测到电位变化D .缩手过程中信息仅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5.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增强,血压升高B .交感神经占优势,血糖降低,胃肠蠕动减慢C .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呼吸减慢,血流量增加D .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代谢降低,胃肠蠕动加快6.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 .望梅止渴B .膝跳反射C .缩手反射D .吮奶反射7.气味会导致鼻孔气体吸入量变化,但与声音无关(如图4)。

研究显示即使在睡眠过程中,多次给予诸如狗叫声、愉悦气味或猫叫声,厌恶气味强化后,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在醒来后依然存在。

下列组合中最能证明声音和气体吸入量间建立条件反应的是8. 经过灯光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建立狗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后,下列操作不能使该反射消退的是A.灯光刺激+食物B.仅食物C.声音刺激+食物D.仅灯光刺激9.有关“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不去掉脑,将观察不到搔扒反射B .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调节一些生理活动C .环割并去掉脚趾皮肤的目的是让搔扒反射现象更加明显D .由于蛙腹部和脚趾尖都有感受器,刺激两处都会出现搔扒反射10.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牛蛙作了一些处理,下列针对这些处理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 切除脑的作用是去除脑对脊髓的控制B 洗去趾尖酸液有利于搔扒反射的进行C 环割脚趾皮肤可证实此处有相应感受器D 破坏脊髓可证实脊髓存在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11.下列各项描述中,符合条件反射的是( )①先天性 ②需经强化 ③神经联系不会消退 ④神经联系会消退⑤中枢位于大脑以下各级中枢 ⑥中枢位于大脑皮质A .①③⑤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②④⑥二、非选择题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图7a c当某人手指突然碰到钉子时,会迅速缩手,图15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

图16是图15结构②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钉子刺激产生的信号传至图15结构①处时,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

图15结构②在反射弧中被称为_______________。

2.图16所示结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其中物质a 为_____________。

3.图16结构中的信号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编号和箭头表示)。

你的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钉子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__________会形成痛觉。

同时自主神经中的________神经兴奋度增加,促进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引起心跳加快。

第三节 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1.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甲状腺功能也随之衰退,主要的原因是A .甲状腺神经受损B .缺少促甲状腺激素C .食物中缺碘D .生长激素分泌不足2.图8表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激素a 、激素b 通过血液传递B .肝细胞的细胞膜上有激素a 、激素b 的受体C .若①表示促进作用,则激素a 为胰高血糖素D .若②表示促进作用,则分泌激素b 的细胞为胰岛A 细胞3. 图9为人体内甲状腺素调节过程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甲、乙、丙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 .激素a 的靶器官是丙C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D .若①②表示促进作用,则③④表示抑制作用4.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胰岛素可以注射,也可以口服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协同作用C .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D .胰岛素是由胰岛A 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5.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A .肾上腺B .甲状腺C .胰岛D .性腺6.对两只生长状况相同、健康的幼兔做如下处理:甲兔切除甲状腺,乙兔定期注射甲状腺激素。

一段时间后观察,与正常健康幼兔相比A . 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生长发育停止B . 甲兔生长发育正常,乙兔体温较低,心跳较慢C . 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食欲旺盛,身体逐渐消瘦D . 甲兔生长发育停止,乙兔行动迟缓,食欲不振7.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 图8 糖原葡萄糖①②胰腺肝脏Na +离子通道⑤物质a ④⑥物质a 图15 图16 图9A.甲状腺素 B.雄性激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8.被切除某一内分泌器官的褐家鼠会很快死亡,若补充大量食盐水可维持生存,切除的这一内分泌器官最可能是A.甲状腺 B.胰腺 C.肾上腺 D.脑垂体9.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10.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11.体重近似、发育正常的甲、乙、丙、丁四只雄性小狗,丁狗不作处理,甲、乙、丙狗分别做不同的手术处理。

几个月后查得各自血液中三种激素的含量如下表,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雄性激素甲状腺激生长激素甲3.8 0.1 5.8乙 3.6 2.8 0.1丙0.8 3 5.5丁 4 3 6A.甲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行动呆笨而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发育停止B.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生长立即停滞C.丙狗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性情变得温顺D.在相同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后,其个体大小变化为:甲、丁狗个体小,基本处于术前状态,丙、乙狗不断长大。

二、非选择题1.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萄糖,服用量按每人每1千克体重1克计算。

随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1)两人血糖浓度变化如下图,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_________。

(2)下图甲~丁4种曲线图中能正确反映二人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的是_________。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分泌量往往________,而血糖浓度_____________。

(4)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B.促进肝糖元分解C.促进糖元的合成,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变为糖类 D.抑制葡萄糖转变成脂肪(5)健康人当血糖浓度偏低时,可通过胰岛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和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使血糖浓度升高。

第四节动物体细胞的识别和免疫1. 图5 所示的免疫过程属于①体液免疫③细胞免疫②特异性免疫④非特异性免疫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B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并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直接参与消灭抗原细胞或病原体。

这两大类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的机理是A.淋巴细胞对抗原分子或病原体的吞噬行为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识别C.淋巴细胞膜与糖脂类抗原分子之间的融合作用D.B细胞抗体或T细胞淋巴因子对抗原分子的特异性结合3.一些细菌能借助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抵御外来入侵者,而其自身的基因组DNA经预先修饰能躲避限制酶的降解。

下列在动物体内发生的过程中,与上述细菌行为相似的是A.巨噬细胞内溶酶体杀灭病原体B.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泌淋巴因子C.组织液中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D.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疫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5.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抗原特异性方面显着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