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2、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辽、宋、西夏之间时战时和,下列对发生的这些战与和的说法错误的的是()A.北宋送给西夏“岁币”B.北宋对西夏称臣C.签订停战协议后双方撤军,各守疆界D.北宋送给辽“岁币”4、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5、明朝人在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
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了澶渊之盟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统治受到威胁③秦桧以谋反罪害死了岳飞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同情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契丹、党项、女真族实现和平相处的主要途径是( )A.战争B.议和C.和亲D.册封7、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完成是在()A.南朝B.唐朝C.北宋D.南宋8、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你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是( )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盖棉被睡觉④用上景德镇的瓷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9、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10、1206年,我国土地上并立的政权主要有( )A.北宋、辽、西夏、金B.南宋、辽、西夏、金C.南宋、西夏、金、元D.南宋、西夏、金、蒙古11、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中书省B.行中书省C.宣政院D.澎湖巡检司12、“自封建(注: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三省六部制④行省制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13、海上丝绸之路在哪一个朝代进入鼎盛时期()A.元朝B.清朝C.明朝D.宋朝14、王弘力在书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下列关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C.供人们娱乐的场所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1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
下列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有( )①造纸术②行省制③活字印刷④分封制A.②①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③②D.③①②④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科举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分析宋代科举制度发展带来的影响。
17、契丹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
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个民族的历史。
活动一历史溯源(1)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契丹政权直接相关的有( )①达成澶渊之盟②强占幽云十六州③文成公主入吐蕃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活动二历史再现某电视台拍摄有关澶渊之盟的历史剧,如果你是编剧:(2)你应该安排哪些历史人物出场?(至少两个)(3)请你向演员简单介绍澶渊之盟订立之前的情景。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材料二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宋史》(1)材料一中的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诗歌中的“杭州”“汴州”各指什么地方?(2)该朝统治者为什么“直把杭州当汴州”?(3)说出材料二中的一位抗金将领和一个投降派的名字。
这位抗金将领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4)宋高宗令“飞”班师后,如何处理与金的关系?此举有什么影响?19、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你认为教材中“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的说法,采用的是哪种意见?(2)请从教材中概括相关的事实,填在下列横线上。
(注意:不能大段照抄原文)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②宋代南方的手工业兴旺:③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④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历史情况简表材料二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足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宋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怎样的趋势?(2)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与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有关?图1: 。
图2: 。
图3: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C3、B4、C5、C6、B7、D8、A9、C 10、D 11、C 12、D 13、A 14、D 15、C二、非选择题16、(1)原因: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特点: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7、(1)D(2)寇准、宋真宗等。
(3)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在宰相寇准力劝之下,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受到鼓舞,打败辽军,双方议和。
18、(1)南宋。
杭州:南宋的都城临安。
汴州:北宋的都城开封。
(2)因为宋高宗想长久统治,居住在临安(杭州),不想恢复中原,更害怕被金俘虏的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夺了他的皇位。
(3)抗金将领:岳飞。
投降派:秦桧。
因为岳飞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维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4)宋金达成和议。
至此,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19、(1)第二种意见。
(2)①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a.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b.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c.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d.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任答一点即可)③a.杭州是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
b.南宋的外贸所得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任答一点即可)④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0、 (1)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丰富多彩。
(2)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民众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批劳动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市民文化丰富多彩——城市商业的繁荣,重文轻武的国策,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等。
21、 (1)图1:活字印刷术(或印刷术)。
图2:指南针。
图3:火药。
(2)预兆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推动了科学发展和创新;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