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第九章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围填海类和筑坝建闸类工程
影响特点(向海一侧,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改变浅海海洋水动力环境条件和海岸地质 地貌形态,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福建泉州港洛阳口建闸——淤积 广州南澳岛填海造地——滩涂、浅海 北海市围填海——污染
上世纪90年代的洛阳桥
当下,退潮的洛阳桥俨然成了一座“陆上桥”。
海洋生态环境的功能
海洋生态环境的功能是指海洋生态系统的 服务功能,即海洋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所 形成和发挥出来的对人类、社会及自然环 境有益的全部效益与服务。
物质产品服务 生态调控服务 文化服务 支持服务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保护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关注特殊问题 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评价与污染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评价方法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重工程分析和治理措施, 采用定量监测与预测的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生 态分析和保护措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综合分析评 价的方法。
工作深度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阐明污染影响的范 围、程度、治理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的要求。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 果,保护措施达到生态环境功能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通则
评价等级 调查评价范围 资料收集与使用 评价因子筛选
评价等级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建设项目所在 海域的环境特征、工程规模及工程特点, 划分为1级、2级和3级。评价等级的分级 原则和判据详见技术导则中的表格。
调查评价范围
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评价范围,主要依据被评 价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确定。1级、2 级和3级评价项目,以主要评价因子受影响方向 的扩展距离确定调查和评价范围,扩展距离一 般不能小于(8~30)km,(5~8)km和 (3~5)km。 调查与评价范围应以平面图方式表示,并给出 控制点坐标
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国家标准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 海洋生物质量GB18421 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 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2-83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排放标准GB4914-8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76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分析GB18420.1-2001 行业标准 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等 地方标准 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目标、海域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 特殊区域的保 护要求等
浅海地质地貌形态 局部生态系统
山东日照 木片码头——扇贝死亡
2000年6月以后,受天津航道局吸扬12船在 日照港挖泥围堰填海的影响,盛华水产集 团公司扇贝养殖区悬浮物含量超过《渔业 水质标准》,造成悬浮物污染,泥沙大量 沉积,使扇贝养殖笼的网衣上糊满了泥沙, 网眼被糊死,扇贝养殖笼内与外界无法进 行水交换,最终导致养殖笼内的扇贝窒息 死亡。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生态系统组成的层次性特点与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特点相联系 保持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和生态运行的连续性 区域性,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开发利用者的环境责任 生态多样性保护优先性 注意濒危珍稀生物保护的特别性 谋求在发展中改善生态环境
针对性原则(开发活动+环境特点) 政策性原则(资源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 协调性原则(经济-社会-环境)
生态系统及范围界定
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其 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 范围的界定: 地形地貌 物质流联系的密切程度 特定的环境要求和受人工控制的物流和能流特点 沿海区域以特殊生态系核心,形成特殊生态系统 岛屿及周围海域具有明显依赖岛屿特征的区域边界 生态系统的特点: 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开放性; 区域分异性; 可变性(稳定性)
资料收集与使用
应尽量收集评价及其邻近海域已有的生态环境历史资料, 包括海域生物种类和数量、外来物种种类数量、渔业捕 捞种类及产量、海水增养殖种类与面积、自然保护区类 别与范围、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种类与数量等。 用于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预测的数据资料应是国家海洋 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具有海洋环境监测资质的单位所 出具的近三年内的调查监测数据资料。 渔业资源的调查一般可以收集资料为主。 使用已有数据资料时须经过筛选,应按GB 17378.2《海 洋监测规范》中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和GB12763.7 《海洋调查规范》中海洋调查资料处理的方法和要求, 处理后方可使用。
代表性海洋工程建设对于海洋生态 环境的影响
围填海类和筑坝建闸类工程 海上机场、海上工厂、人工岛、跨海桥梁、海底隧道、 海上及海底物质储藏设施及其它海上人工构造物工程 海底电缆、光缆、海底输送及排污管道工程 码头、航道疏浚等工程 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海洋固体矿产资源开发 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工程 人工鱼礁、海上养殖工程 海上娱乐运动及景观开发工程、海水综合利用工程 防波堤、导流堤、连岛坝等工程
评价因子筛选
应依据对建设项目现状和潜在生态环境问题的 分析,以及对建设项目性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基 本特征的分析,在大纲编制阶段识别生态环境 的关键问题(要素),用列表法对主要海洋生 态环境评价因子进行初步筛选。在评价阶段, 应进一步筛选并确认主要评价因子
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和监测方法,应按照: GB 17378.6《海洋监测规范》 第6部分:生物 体分析、 GB 17378.7《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 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 12763.6《海洋调查规范》中海洋生物调查 的有关要求执行 调查断面和站位 调查内容 调查时间与频次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国际行业和地方标准 背景或本底标准(项目所在海域的生态环 境背景值或本底值) 类比标准(相似海域或生态类型为参照) 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当地或相似 条件下科学研究已判定的保证生态安全的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最高允许量 特殊敏感生 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生物多样性要求 生态 系统完整性要求 景观完整程度要求等)
生态环境评价与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主要目的不同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控制 污染,主要是为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服务。生态环境影响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人类的可 持续发展服务。 评价因子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主要是水、 大气、噪声、土壤污染,是根据工程排污性质和周围环境 的要求进行筛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则是生物 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等,根据开发活动的影响性质、 强度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筛选。
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又称食人草,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因其具有促淤造 陆、固土绿化等作用,被一些国家广为引进。南京大学于1979年从美国引进 了互花米草种子,次年10月于福建罗源湾一带大规模繁殖试种成功,之后便 在沿海地区广泛推广。10余年后,大米草在罗源湾沿海等地泛滥成灾。 由于 大米草结出的大量草籽随海潮漂流,遇湿地即成活和根系无性密集繁殖的特 性,使其迅速侵吞了大量沿海滩涂地区。目前,中国沿海北自辽宁省盘山县, 南至广东省电白县,大米草面积已达5.6万公顷,仅福建一带就有1.4万公顷, 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扩展。 大米草在滩涂的疯狂生长,致使其中鱼类、蟹类、贝类、藻类等大量生物丧 失生长繁殖场所,导致沿海水产资源锐减。同时,由于一年一度大量根系生 理性枯烂和大量种子枯死海中,致使滩泥受到污染,海水水质变劣,助发赤 潮。仅闽东一带,每年渔业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64亿元以上。
动力场变化 生境变异 局部生态系统损害 海岸环境破坏 景观资源
海底电缆 光缆 海底输送及排污管道工程
管线、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选择和设置应 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海底 工程设施的有关情况确定。
码头 航道疏浚等工程
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和自净功能 生态环境的影响
直接改变海洋水动力条件
调查断面和站位
根据随机均匀、生态环境敏感区重点照顾的调 查断面和站位布设原则,布设的调查断面和站 位,应均匀分布和覆盖整个调查评价海域和区 域;调查断面方向大体上应与海岸垂直,在影 响主方向应设主断面。各级评价项目调查断面 的布设数量应与水质调查相同,调查站位数量 应不底于水质调查站位的60%,最少调查站位 数量可参照标准表取用
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严重受损,服务 功能急剧衰退;近岸海域生态恶化;生态系 统结构失衡、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减 少;经济生物数量锐减,赤潮等海洋生态灾 害频发;外来物种入侵已产生危害。
125 100
次数
75 50 25 0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年份
潮汐、 波浪、温差电站
主要影响 海域的海洋动力 生物生境 生态系统变异 地质地貌形态变化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自然要素 (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和社会要素的 综合体。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 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 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 荷或环境容量
保护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防止生境损失和干扰
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性 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 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