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苏轼的坎坷一生
•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 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 “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 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 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 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 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 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 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 1079年(元丰二年),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 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 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苏 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 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 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 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 “乌台诗案”。
京师问罪 (乌台诗案)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 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 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 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 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 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 《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 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
被调回京
出任杭州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 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 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 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 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 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 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 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
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
死于常州
第三次被贬: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 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
• 1061年(嘉祐六年),苏 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 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 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 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 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 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 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 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 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 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 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
谪贬黄州
•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 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 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 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 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 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 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 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 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 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生于眉州
被贬路线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大致经历如下:
第一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 谤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进京下狱。侥 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第二次被贬:元佑四年(1089),已被调回京的苏 轼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 州。元佑六年召回京师,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 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 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 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 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 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 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 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 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