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保护论文
PAF1防膨率50%%
3
SW-91防膨率62 %
2
新型防膨率86%
×Ô ´À ®Ë
SW-91
1
PAF1
PDMAAC
SLD-1
HBD-911
ÂÐ ÍÐ ·À òÅ Á¼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À òÅ Á¼ ·À òÅ ÔÐ ÜÄ ÀÆ Û¼ ¼Í
ʱ¼ä £¨h£©
大量室内评价 表明:目前现场用 常温粘土防膨剂防 膨率在32%-62% 之间,新型防膨剂 线性防膨率达到了 86%,可以很好的 防止水敏性粘土矿 物的膨胀。
储层骨架: 石灰岩、花岗片麻岩基质
孔隙结构: 低Φ
裂缝为主且发育
胶结物: 方解石、白云石、硅质等
潜山、裂缝性基岩油藏
2、油藏特征
埕北30潜山
裂缝系统46%
裂缝系统45%
岩块系统54%
CB30古生界
岩块系统55%
CB30太古界
不同油藏岩块、裂缝系统组成存在很大差别
潜山、裂缝性基岩油藏
3、面临开发形势
低渗透砂岩油藏
低伤害油层保护液技术
表面张力 ≤ 26 ×10-3 N /m
界面张力 ≤ 0.8 ×10-3 N /m
防膨率 ≥80%
防乳率 100%
耐温
200 ℃
降低返排 压力
51~53%
低伤害油层保护液配方经大 量优化试验确定,具有: • 防止粘土矿物的膨胀 • 低表界面张力 • 极强的防止乳化能力 • 能明显的降低完井液返
4.配合堵漏技术解决了裂 缝性地层的漏失难题。
纯70-平1井:
该井水平段沙四段地 层压力系数1.51 ,采用聚 合醇钻井液欠平衡钻进, 控制泥浆 密度 1.42 g/cm3, 静欠压2.33MPa,动欠压1. 19MPa,下入筛管后,加入 无 固 相 甲 酸 盐 完 井 液 14m3 替浆,油层段钻进过程中 火炬一直保持燃烧,投产 后日产油23吨,为邻井的3 倍以上。
研制筛选了适用性强的调剖剂、实现施工
工艺参数监测、区块整体调剖、多轮次调 剖与及数模技术
3)注水井防腐工艺技术 开展了注水管柱及井下工具防腐试验 研究并筛选出最佳防腐措施
发展方向:•发展高含水油田开发新理论和技术,以调整井油
层保护技术推动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新突破 •从保护油藏剩余储量角度,强化耐温抗盐、泡沫、
技术现状及对策
•强水敏性砂岩油藏 •疏松泥质粉细砂岩油藏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 •低渗透砂岩油藏 •潜山、裂缝性基岩油藏
三、存在问题及展望
•强水敏性砂岩油藏
1、油藏特点
金家、郑家-王庄油田 为代表。岩性:细粒、不 等粒岩屑砂岩。强水敏
储层骨架:
石英、长石、岩屑(2540%)
孔隙结构: Φ=25-35%
发展方向:•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 提高整体工艺技术水平
•深化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指导增产技术 •开展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开发配套工艺技术研究
低渗透砂岩油藏
欠平衡压力钻井钻井液技术
1.研制出多元醇防塌钻井 液体系;
2.完成了充气钻井液的工 艺技术研究;
3.开展了充(氮)气钻井 液体系的试验研究;
采油工艺研究院2002年 度技术交流座谈会材料
胜利油田油层 保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汇报人:董学让
采油院油层保护室 2003年1月
采油工艺研究院2002年 度技术交流座谈会材料
胜利油田油层 保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汇报人:董学让
采油院油层保护室 2003年1月
目录 一、前言 二、不同类型油藏油层保护
•疏松泥质粉细砂岩油藏
1、油藏特征
储层骨架:
石英(45%)、长石(3538)、岩屑(15-20%)
典型油田有孤东、孤 岛、林樊家、临盘等油田。 岩性:含泥质长石粉
细砂岩。 强出砂
孔隙结构: 泥质结构:
Φ=28-35% K=100-1000×10-3μm2 粒间孔隙、微孔隙发育
含量高(10-20%)
一、前 言
胜利油田油藏特点
胜利油田 沉积环境:多数油田为陆相沉积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储层岩性:岩屑-长石碎屑岩为主、少量碳酸岩
成分成熟度低,泥质含量高
国外油田 沉积环境:多数油田海相沉积储层,均质性好
储层岩性:石英砂岩、碳酸岩
成分成熟度高,泥质含量低
区
别:
油藏类型多 岩石成分杂
油层保护技术要有针对性
强水敏性砂岩油藏
油基钻井液技术
10
9
单
8
井7
初
6
期
产5
能
4
t/d
3
2
1
0
9.34 4.01
水基泥浆 1~8.1
油基泥浆 2.9~37.8
油基泥浆明显好于水基泥浆
强水(多)敏性砂岩油藏
高效防膨技术
òÅ ÍÕ ß¸ ȶ £¨mm©£
8
7
6
HBD-911防膨率32 %
5
PDMAAC防膨率42
4
S%LD-1防膨率43
3)射孔:用防膨防乳入井液,负压射孔
4)作业入井液:尽可能避免进入油层,采取防膨措施作业
5)酸化措施:低伤害酸、复合解堵技术等。
疏松泥质粉细砂岩油藏
系列屏蔽暂堵保护液技术
漏失伤害
暂堵保护
恢复生产
• 研制中低温油溶性屏蔽暂 堵剂:悬浮浓度高、稳定时 间长,暂堵率与解堵率高。
• 研制中低温水溶性屏蔽暂 堵剂:分散性好、暂堵率与 解堵率高。
技术现状及对策
三、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前 言
油层保护技术与现状
是一项以研究油藏为基础的系统工程,贯穿 于油藏开发全过程,并融于工程技术中,使技术 与效益最优化。
由于目前钻井完井、固井、射孔、生产作业、 增产措施等多环节油层保护预防措施滞后,工程 技术存在与油层适应性差的问题,造成叠加的油 层损害,最终体现在采油工艺技术上。
排压力能力。
低渗透砂岩油藏
注入水水质改性技术
主要矛盾
改性效 果
1、水质改性前注入水严重不达标 2、注水管网、注水井筒腐蚀严重 3、联合站、注水管网及井筒结垢
严重 4、注水地层污染严重,注水压力
升高
结果:自98年产油51.6×104t, 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到2001年
产油下降为33.6×104t。
粘土矿物以伊/蒙无序 混层、高岭石为主
疏松泥质粉细砂岩油藏
2、主要敏感性损害特点
1)储层主要存在较强的速敏性,临界流速低; 2)存在中等水敏性,水敏使渗透率损失35.0%-55.0%; 3)通常对于盐酸具有不同程度的弱酸敏性; 4)通常具有中等-弱碱敏性。
疏松泥质粉细砂岩油藏
3、开发现状
象孤东、孤岛油田馆陶组粉细砂岩油藏经过
储层骨架: 石英、长石、岩屑(18-24%)
孔隙结构: Φ=12-18%
K=1.0-100×10-3μm2
粒间孔隙、微孔隙、裂缝发育
填隙物结构: 泥质含量(5-10%),以I/S有
序混层、高岭石为主; 碳酸盐胶结物(3-10%)
低渗透砂岩油藏
2、主要敏感性损害特点
1)储层综合敏感性伤害较严重 2)储层应力敏感性对压裂改造具有重要影响 3)增产措施中压裂液体系滤液对储层伤害严重 4)注入水中悬浮固相颗粒对储层堵塞伤害严重 5)注入水与地层水不配伍结垢伤害普遍
孔隙结构:
Φ=10-15% K=5-150×10-3μm2 粒间孔隙、微孔隙
填隙物结构: 泥质3-8%,粘土矿物I/S、I、K、ch
方解石3-10%
敏感性特征: 无速敏、中等偏弱水敏、弱碱敏。
为大量油藏开发模拟试验奠定基础
•潜山、裂缝性基岩油藏
1、油藏特征
义和庄、王庄、埕北 30等特殊岩性油田为代 表。岩性:石灰岩、花 岗片麻岩。 漏失
2)主力油田产量持续递减,油田稳产形势十分严峻 3)堵水调剖、三次采油技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4)主力开发油田均进入高含水期或特高含水期,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在10%以上
中高渗透砂岩油藏
3、油层保护配套工艺措施
1)水平井技术
(剩余油挖潜)
钻井完井、屏蔽暂堵、稳定井壁与保护 油层解堵投产技术
2)堵水调剖技术
保证。
井 数
单井日油
初期 含水
t/d
%
目前 单井日油 含水 累油
口 直井 水平井 直井 水平井
t/d
% 104t
10 5.2 42.3 94.1 50.5
27.4 76.4 5.66
增加可采储量27万吨,采收率从66.3%到69.3%
•低渗透砂岩油藏
1、油藏特征
渤南、牛庄、五号 庄等深层油田为代表。 岩性:细粒岩屑-长石 砂岩。注不进采不出
1)潜山、裂缝油藏地质条件复杂,难以认清 2)油藏天然能量较弱,弹性产率低 3)钻井、作业过程漏失造成油层污染严重并难解除 4)开发制度不合理、追求初期高产、导致产量递
减快、含水上升快 5)复杂型潜山油藏二次采油尚未取得明显效果
整体采收率偏低,提高采收率迫在眉睫
潜山、裂缝性基岩油藏
了多年的开发,防砂开采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泥
质含量高的粉细粒砂岩油层还存在防砂有效期
短、成功率低的难题。
4、油层保护措施
1)钻井完井泥浆:应用正电胶、黑色正电胶钻井液体系,
发展方向:
油溶树脂暂堵
2)完井高由固强被井度动水体稳泥型 定:网地控状层制功防滤能砂失新向量材解料放稳油定层固 压砂裂剂-防技砂术技术转移
K为1300-2500md;胶结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