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
,常年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

化肥的超量和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退化,肥料利用率低,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导致江河湖泊富营养化。

二是农药残留。

我县年使用农药约378吨,其中高毒农药5吨,普通中等毒以下农药373吨。

农药不合理使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会残留于土壤、水体中,农药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重金属等物质,造成大气和周边环境污染。

三是农膜残留。

我县农膜使用量1460吨,其中地膜使用量1330吨,蔬菜地膜覆盖种植用量最大,主要是几个蔬菜基地。

由于农膜回收体系不健全,无农膜回收企业及加工厂,很大部分是就地丢弃或焚烧,造成土壤及空气污染,可降解农膜成本又太高,极少使用。

四是秸秆焚烧。

我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很低,大部分被就地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居环境。

2.养殖业污染日益严重。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

近年来,我县畜禽养殖发展较快,畜禽养殖总量大,养殖场地多,分散,规模化养殖场少,基本无环保治理设施,部分养殖场虽建有沼气池和简易污水粪便沉淀池,但实际处理能力远远达不到
排放要求,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道、土壤等,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全县有畜禽养殖813家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情况
1.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

县政府先后制定了《**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县畜禽养殖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县鸡鸭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大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

去年6月以来,全县813家畜禽养殖已整治674家39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新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1套,修建四格式化粪池2528个,改造老化粪池2388个,修建垃圾中转站19座,垃圾收集点262个,配垃圾箱171个,垃圾收运机动车11辆,手推车56辆,机动三轮车13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收集处理率大幅提高。

大力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我县已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17个,其中14个已运营,3个试运行,另6个正在建设中。

4.强化农村水环境保护。

建立农村水环境保护机制,制定了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监管体制及应急预案。

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终止青云湖水库肥水养鱼合同35个,禁止在涪琼两江网箱养鱼。

开展流域沿岸垃圾污染治理,对人工运河沿线的工业、生活污水、养殖污染源等进行全面摸排,
制定饮用水源地整治方案,投资600多万元彻底清理涪、琼两江沿岸垃圾10万余吨,添置清漂船6艘,组建清漂队伍进行长效管理,杜绝污染反弹。

5.严格监管执法。

强化环境监管,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到目前为止,共查处畜禽养殖环境违法105起,强制拆除违法临时砂石转运点10处,查处非法采砂案件3起,取缔水产养殖项目4个,确保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顺利推进。

强化农资监管,去年出动行政执法人员900多人次,检查农药门市160余家,种子门市230余家,立案调查37件,没收假劣农药3800公斤,假劣种子100公斤,移送公安机关14件,有效维护农村生产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意识薄弱。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环境意识不强,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忽视农村面源污染危害性,重发展,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农村大部分生产者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无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生产中盲目追求高产高收,滥用化肥、农药、薄膜,生活中垃圾乱扔、乱倒、乱堆放的陋习难以改变,认识不到面源污染对农村生态
环境的破坏,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二)污染防治难度较大。

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点。

我县作为农业大县、西部菜都,种植业发达,农业面源污染分布面积广,不确定性大,又缺乏有效的监测设备和手段,无法对土壤、水体及农产品进行经常性安全检测,导致农业污染治理难。

另外,近年我县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迅猛,量大面广,全县有畜禽养殖813家,特别是温氏集团,可谓遍布全县各个镇街,仅古溪镇畜禽养殖就达80多家。

这些养殖业中,规模化养殖少,散户多,仅31家环保设施较完善,其它多数无环保设施,粪水乱排,严重污染土壤、水体、大气,有的已经渗透地下污染井水,群众投诉多,反映大。

(三)环境治理投入不足。

一方面,由于环境保护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投入主要靠业主,有限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上,对农村环保经费投入极少。

另一方面,农村面源污染点多面大量广,历史欠账多,道路、厕所、垃圾台站、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严重不配套。

目前,我县上和、柏梓、小渡、太安、玉溪、米心六个镇污水处理厂还在建设中,有的已建成的由于缺乏资金,管网建设滞后,不能投入使用,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低。

三、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一是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提高干部、群众、业主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及大局意识。

二是将农村面源污
染防治的相关要求、防治内容编制成册,及时发放给农民群众,同时通过文艺演出、"三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面
源污染防治工作主要内容和工作动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
氛围。

三是加强中小学生环保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影响社会。

四是大力开展以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家园为重点的创建活动,加强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面源污染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措施,加强综合防治。

一是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

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
生物防治示范,采取诱杀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并渐进地限制和杜绝激素类药物对成熟果蔬的使用;加强废
弃农膜、化肥、农药包装袋的回收利用和体系建设;大力推
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减
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针对全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引导养殖户向小区聚集;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养殖规模,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对已建养殖场进行分类处置,该整改的整改,该取缔的取缔,对新建、改建养殖设施实施"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

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积极推行"一池三改",建设必要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使农村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促进农村环境有效改善。

四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

加强农村人畜饮用水源地规划建设,以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加强适时检测,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用水安全。

五是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结合创建卫生城区、生态文明城区及新农村建设、和美**建设等,开展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三)完善机制,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积极探索适合我县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监测防控体系。

构建和完善农业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化肥农药投入监测体系、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
体系、养殖业环评监测体系等,力求面源污染防治有章可循。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

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纳
入各级党政和相关部门目标考核,对污染情况严重、群众反
响强烈、防治不力的部门或责任人进行约谈、问责,限期整改。

三是加大督查力度。

环保、农业、水务、市政等部门要
采取联合监督、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等多种方式,对养殖环
保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运行、企业排污情况等进行检查,对
偷排漏排、环保设施不完善或擅自关停治理设施等行为及时
督促整改,对典型环保事件,从严从重进行处罚。

(四)整合资源,加大环保投入。

一是积极对上争取。


大限度争取上级关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连片整治等专项资金支持,尽快将已包装上报的人工运
河和琼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资金争取到位,组织实施。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力整合财政、环保、农委、市政、水务、建委、国土等相关部门专项资金,加强镇街垃圾
台站、给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
别是镇级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提高废水、废物收集、处理率,
有效促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

切实加大
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力度,预算专项工作经费,健全镇街环保机构,组建专门队伍,引进科技,为农村面源
污染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