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因素知识梳理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因素知识梳理

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知识梳理
城市化与城市区位因素
1.考向: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区位。

2.命题规律
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是本专题重要的考查形式
材料特征:以某区域或某城市为背景,或以有关城市的统计表格数据为载体,呈现有关城市化或城市区位的信息。

设问特征:其设问主要是简述有关城镇的区位特点,或分析、判断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区位的条件等。

选项或答案特征:围绕所给材料,回扣课本知识,总结、分析、判断城市化的特点、差异或城市区位知识。

一、城市化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具体差异见下表: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②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城市区位因素
(1)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分析
①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②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③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④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⑤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2)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这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着手。

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可以称为动态因素。

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

三、例题应用
1.(2016·全国文综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选A。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

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不是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选C
(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解析“质量型”人才,技术水平高,主要从事知识、技术水平高的产业。

选D
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2-3题。

2. 图中显示,1992—2012年 ( )
A. 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
B. 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的小
C. 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人口数量比较接近
D. 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的大
3. 2012年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3. D 4. B
【解析】
【2题详解】图示为人口比例变化,并不是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城市人口总量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不一定减少。

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的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远郊区两城市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未知,其郊区人口总数差别无法确定。

读图。

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的变化幅度比乙城市略大。

故选D。

【3题详解】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城市化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化发展迅速,将会出现郊区城市化。

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但发展很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的趋势。

由图形可知两城市人口总量都在大量增加,特别是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应该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故选C。

【考点定位】城市化的标志及不同阶段特征
【名师点睛】该题以人口分布构成柱状图的形式,考查城市化的标志及城市化进程的特征。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难度较低。

解题时需要注意图示信息为人口分布的比重,并不是数量。

4.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图K19-6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1)1990—2030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分析材料二中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污染物在城郊之间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大,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

原因:城郊气温差(或城市热岛效应)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

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该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城郊之间设置绿化带。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城市化进程。

由图示可以看出 1990—203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是快速上升的,即城市化进程是加速发展阶段。

该阶段城市化特点表现可从城
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城市用地规模等方面描述。

发展城乡一体化机制格局的地理意义可结合一体化的特征,即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对乡村经济、缓解城市压力、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说明。

材料二显示城郊间温度差,城市有热岛效应,城市郊间空气流动可从热岛效应原理说明;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要考虑城郊风的特征。

【详解】(1)由图示可以看出 1990—203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是快速上升的,即城市化进程是加速发展阶段。

该阶段城市化特点表现为: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大,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 发展城乡一体化机制,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利于带动乡村经济的振兴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以城带乡、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材料二显示城郊间温度差,城市有热岛效应,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因为城市温度高,城市形成低气压区,空气上升,郊区相对温度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区,近地在的风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即城郊气温差(或城市热岛效应)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

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要考虑城郊风的特征: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该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改善近地面风的质量;城郊之间设置绿化带,把污染物隔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