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05757流行病学已经排版

最新05757流行病学已经排版

05757流行病学已经排版流行病学复习资料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

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

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

(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 同期暴露人口× K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 同期暴露人口× K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

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 同期平均人口× K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

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病例对照研究中,样本的大小取决于四个特定的因素:①预期的暴露率;②由暴露引起的相对危险度的估计值(OR);③第一类错误的概率;④把握度。

2、OR>1,为危险因素、OR<1,为保护因素│、R=1,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3、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方法的比较4、联系强度分析指标:相对危险度(RR):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与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比值,说明是的多少倍。

RR=Ie / Io特异危险度(AR)也称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e)减去非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Io)的余数,说明完全由暴露因素引发的危险度。

AR=Ie-Io特异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组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

AR%=(Ie-Io)/ Ie ×100%人群特异危险度(PAR):指人群中由于暴露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

PAR=全人群某病发病或死亡率It-Io人群特异危险度百分比(PAR%):指人群中由某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占的It百分比。

PAR%=(It-Io)/ It ×100%5、在队列研究中,计算样本量的大小取决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

6、双向性队列研究的特点:在回顾性(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

7、队列研究的主要用途是: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8、累计发病率与发病密度的主要区别是:累计发病率用于稳定人群,发病密度用于不稳定人群。

9、RR具有病因学上的意义,AR更具有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10、在队列研究中,提高调查诊断技术,同等的对待每个研究对象,做好质量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信息偏倚。

而利用限制和匹配的方法,以及利用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主要是为了减少:混杂偏倚。

11、失访偏倚的大小取决于:失访率的大小与失访者的特征,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的差异。

12、在队列研究中,见不到:存活病例偏倚。

13、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系统误差。

医学博闻之士交流社区14、混杂因子一定是同时与疾病和暴露均有关的因子。

医友会. `4 k3 M! M( b15、选择偏倚包括:入院率偏倚、存活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等。

16、信息偏倚包括: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等。

17、标化死亡比是根据观察死亡数除以一般人群的年龄、性别专率所计算出来的预期死亡数得到的。

若该标化死亡率小于1,则说明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还不如被标化人群。

18、用甲人群做标准,对乙人群进行标化,标准化死亡比的计算公式是:乙人群实际死亡数 / 甲人群死亡专率×乙人群的观察人数19、选择现患病例为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易发生:存活病例偏倚。

20、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易发生:失访偏倚。

21、通过电话或信函调查,易发生:无应答偏倚。

22、病例对照研究中,在调查既往的暴露史时,易发生:回忆偏倚。

(实验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是指: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组的人群,对照组不给予或仅给予安慰剂,然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优点:实施随机试验,平衡和控制两组的混杂因素,提高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可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人群预防试验)、社区试验。

4、实验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人口比较稳定,并且有足够数量的人群;选择有较高而稳定的发病率;选择近期内未发生过该病流行的地区;选择当地领导重视,群众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可从中受益)的人群。

5、实验研究中估计样本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①发病率越低,所需样本量越大;②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数值差异越小,所需样本量越大;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第一类错误)越小和把握度1-β(β为第二类错误)越大,所需标本量越大;④单侧检验所需的样本量小。

6、试验设计原则:①确定实验现场;②确定实验样本量;③实验分组;④设立严格的对照;⑤定量指标;⑥明确实验期限;⑦及时整理资料和鉴定效果。

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效果评价及分析指标有:发病率、治愈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等。

8、衡量某种干预措施对人群某疾病的预防作用可用:特异危险度(归因危险度)。

9、评价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是: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

10、流行病学实验中的“盲法”是指:研究者和/或研究对象和/或负责安排与控制试验的人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11、“双盲法”是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不知道分组情况。

12、使用双盲法以尽可能减少:信息偏倚。

使用盲法的目的是:减少偏倚。

13、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 对照组发病率× 100%9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 / 接种组发病率(疾病监测)1、被动监测: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属于被动监测范畴,即下级单位按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收。

2、疾病监测的种类包括部分传染病和部分非传染病。

3、WHO将疟疾、流感、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回归热列为国际监测传染病。

我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又添加了登革热。

4、1989年问世的我国第一步《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5、疾病预测的方法属于:理论流行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防治)1、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构成传染病“传染过程的必备因素”是:病原体、机体。

2、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4、传染期的意义在于:确定病人的隔离时间。

5、病原携带者是指:无任何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6、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的大小取决于:携带者的职业和卫生习惯;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社会活动范围;携带者是否是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持续时间。

(与携带的疾病种类关系不大)加红为主要取决意义7、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

8、慢性病原携带者:指恢复期携带病原至少超过3个月。

9、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10、外潜伏期是指: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某阶段后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

11、病原体生存、生长和繁殖的自然场所被称为:宿主。

12、病原体导致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被称为:毒力。

13、病原体能够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被称为:致病力。

14、病原体在易感者体内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的能力被称为:传染力。

15、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脊髓灰质炎、乙脑。

16、传播因素是:外环境中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如一些物体,水、空气、食物等。

17、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受感染的机体排出后,再侵入易感机体前,在外环境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即病原体更换宿主时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8、Z型传播是指:垂直传播和平行传播交叉的现象。

19、鼠类作为传染源可以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20、医源性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手直接传播。

21、很多呼吸道疾病存在周期性流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易感者积累。

22、免疫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传染病年龄分布的因素。

23、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24、疫源地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的特点,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25、疫源地的消灭必须满足的条件有:①传染源被移走(病人已经被移走、住院治疗或死亡);②传染源消除了排菌状态(治愈);③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对病家实施了终末消毒、对疫源地实施了终末消毒);④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出现新病例或感染。

26、某病的流行是指:某病的发生明显超过历年该病的水平。

27、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并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在人群中发生、蔓延和终止的过程。

表现为群体现象。

28、流行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所构成的。

29、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30、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