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番荔枝栽培技术

番荔枝栽培技术

一﹑栽培意义番荔枝为热带名果,其风味深受人们喜爱。

番荔枝果实营养丰富。

据分析,果实可食部分含水分为73.3%,蛋白质1.6%,脂肪0.3%,矿物质0.7%,碳水化合物23.9%,铁1.0%。

可食率67%,含可溶性固形物26.0%,糖16.8%,酸0.1%。

可见番荔枝果实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及铁的含量居大部分水果(不含干果)之首。

番荔枝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制果酱﹑果酒及饮料,香气浓郁。

此外,番荔枝的根﹑叶﹑种子和未熟果实可供药用。

种子作强心剂,根系作泻药,叶片作伤口消毒剂,可杀虱类害虫。

在气候适宜地区,番荔枝栽培管理容易,病虫害少,耐干旱,平地和山地均可种植,且早结果,丰产和稳产。

一般实生苗种植后2-3年开始结果,成年树每公顷产果15吨以上,果实在中秋节前后成熟,售价高,经济效益好。

二﹑栽培历史和分布番荔枝原产热带美洲,传入中国以台湾最早,约有400年历史。

现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区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

广东番荔枝栽培以粤东的澄海樟林最早,系200多年前旅泰华侨传入。

目前,该地区还是广东番荔枝主产区之一。

东莞市虎门镇的番荔枝在100多年前旅越南华侨传入。

此外,珠海市和潮州市也有小规模商业性栽培,全广东省番荔枝栽培面积约1000公顷,属于稀少水果。

广州市水果世界有少量栽培。

我国番荔枝以台湾最多,种植面积有5千多公顷,产果7万多吨,是台湾重要果树之一,主要分布在台湾岛东部的山坡地。

国外番荔枝分布以热带美洲为主产区,亚洲以印度栽培最早﹑最多,其他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均有栽培。

就全世界而言,番荔枝栽培不多,产量少,未统计。

三﹑种类及主要品种(一) 种类番荔枝为番荔枝科(Annonaceae)番荔枝属(Annona)果树。

在番荔枝属中果实可供食用的有11种,已作经济栽培的,除番荔枝(也称普通番荔枝)外,有南美番荔枝,阿蒂莫耶番荔枝和刺番荔枝。

我国目前栽培的主要是番荔枝。

1.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番荔枝(即普通番荔枝)为半落叶性小乔木或灌木,高3-5m。

枝条细软下垂。

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全缘,先端短尖或钝,叶面深绿,叶背灰绿,叶脉明显,叶长6-15cm,宽4-5cm,嫩叶初被茸毛,后脱落,叶柄长1-2cm。

花单生或2-4朵丛生,下垂;萼片小,绿色;花瓣6枚,肉质,披针形,浅绿色或黄绿色,内侧基部有紫红色斑,分内外两轮排列,内轮花瓣细小,甚至退化消失,外轮花瓣肥厚。

雄蕊多数,花药2室:雌蕊多数,米黄色,聚合成圆锥形或球形肉质浆果,由心皮表面形成的瘤状突起明显。

未熟时果表面绿色,披白色果粉,果实表面瘤状突起间缝合线明显,呈乳白色时果实接近成熟,成熟果为浅黄色,软熟后才可食用。

食用部分为假种皮,乳白色,呈胶状,味极甜,有芳香。

种子黑色或黑褐色,表面光滑,长椭圆形,8-10粒。

2. 阿蒂莫耶番荔枝(A. atemoya Hort. ex West.)阿蒂莫耶番荔枝也称澳洲番荔枝。

为番荔枝作母本,南美番荔枝作父本杂交而得的种间杂交种,最早在美国佛洲亚热带植物园育成,目前以澳大利亚栽培较多。

其耐寒性比番荔枝强。

1981年华南农业大学从澳大利亚引入African Pride(取代号为AP,简称AP番荔枝)等4个品种接穗嫁接试种。

它的初生枝条,叶片两面和叶柄有褐色毛,叶片比番荔枝大,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花也比番荔枝的大,外密生褐色毛。

果实比番荔枝大,果形似南美番荔枝,果面略平滑,果皮能整块剥离;果肉组织结实,含糖量稍低于番荔枝。

种子较大而少,黑色,多数不充实或败育。

在澳大利亚成年树株产量可达120-180kg,单果重250-550g。

3. 刺番荔枝(A. muricata L.)刺番荔枝为番荔枝果树中热带性最强的树种。

常绿小乔木,高约8m,在近基部分枝。

枝条圆筒状,具细裂纹,粗糙,褐色。

叶片互生,长椭圆形,叶柄短。

嫩叶微具红色短毛,老叶两面光滑无毛,革质,叶面浓绿有光泽,叶背黄绿。

花朵大,淡黄色,长3.8m。

果实为番荔枝中最大者,单果重约1kg, 最大有6kg,长15-35cm,宽10-15cm,长卵形或椭圆形,表面密生肉质下弯软刺,随果实发育软刺逐渐脱落而残留小突体。

果皮薄,革质,暗绿色;果肉乳白色,肉质多汁,微酸,供制果露﹑冰淇淋和混合果汁等。

4. 牛心番荔枝(A.reticulata L.)原产美洲热带地区,落叶小乔木,高6m,枝条有瘤状突起,叶片纸质,互生,长圆状披针形,侧脉在叶面扁平,叶背凸起。

花2-10朵成束,花瓣6枚,2轮排列,内轮花瓣退化成鳞片状,外轮花瓣长圆形,肉质黄色,基部紫色。

花期冬末至早春。

果实心形或近球形,果径7~12cm,平滑无毛,有网状纹。

成熟时暗黄色,果肉牛油状,种子长卵圆形。

食用品质逊于普通番荔枝。

果期3-6月。

台湾有栽培,可做砧木,据称嫁接后接穗品种能早结果。

(二) 主要优良品种我国栽培的番荔枝,过去多用实生繁殖,还没有经鉴定的无性繁殖的商业性栽培品种。

即使栽培较多的台湾也仅有粗鳞及细鳞两个品种。

近年来开始重视良种选育及无性繁殖。

下面介绍广东主要优良品种。

1. 樟林番荔枝樟林番荔枝因主产在广东澄海樟林而得名。

除澄海﹑潮安﹑饶平种植外,东莞﹑中山﹑珠海新会﹑广州郊区和湛江等地均有栽培。

半落叶性小乔木,高5-6m,多分枝,枝条细软下垂。

叶互生,椭圆披针形。

花单生或蔟生,4月中旬-8月中旬陆续开花,但以6月上中旬开花结果为主。

果实心脏形,单果重100-350g,大的达500g,果皮瘤状突起间的缝合线明显,成熟时易开裂;果肉浅奶黄色,甜蜜芳香,含可溶性固形物26.0%,糖16.8%,酸0.1%,每100g果肉含维生素C2mg,可食率67% 。

较丰产,品质优良,商品价值高。

2. 虎门番荔枝虎门番荔枝主产广东东莞虎门镇,在东莞及其附近栽培。

植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征与樟林番荔枝相似。

瘤状突起间的缝合线不如樟林番荔枝明显,软熟后瘤状突起分离也不明显,果皮稍可整块剥离,果肉稍硬实,可保持一定形状,清甜芳香。

单果平均重200g,含可溶性固形物24%~25%,糖17.2%,酸0.1%,每100g果肉含维生素C4mg,可食率55%。

3. 粗鳞番荔枝树体大,叶片宽,叶尖稍钝,近椭圆形。

果较大,重约250g,果面瘤状突起粗大,数量少,种子少。

可溶性固形物为21%。

4. 细鳞番荔枝树体略小,叶茂密,叶形小。

平均单果重210g,果面瘤状突起数多,排列紧密。

产量高,肉质较细嫩,可溶性固形物为23%。

四. 生物学特性(一) 枝梢生长特性番荔枝由于腋芽被叶柄基部所包裹,故若叶片(包括叶柄)不脱落,则不能萌发,抽生新的枝梢。

番荔枝呈半落叶习性,每年冬季开始落叶,一直至春季萌发新梢前,落叶期长。

若冬季天气暖和,特别是水分充足,则叶片不落。

由于必须落叶,解除对腋芽的包裹,才能萌芽长新梢。

因此,在新梢生长期内,难有新梢萌发,一年中发梢次数少,梢量少。

一般4月上旬春梢萌发生长后,不断延续生长,若冬季暖和,水分充足可绿叶过冬,阿蒂莫耶番荔枝尤其是这样。

在广州地区自10月上旬至1月下旬叶片开始干枯脱落,至3月下旬脱落完全,萌发新梢。

(二) 开花结果特性1. 花芽分化及开花期番荔枝开花的最大特点是一年可多次开花,花期长而不集中。

除初夏开花较多外,直到秋季都会陆续开花。

因此,番荔枝花芽分化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高,只要有新梢,有一定的营养积累,便能花芽分化﹑开花,梢多则花多。

番荔枝的花多数着生在新梢的基部,随新梢的生长而显花蕾,新梢顶端基本无花。

故萌芽现蕾后,当新梢长到20-30厘米时应摘心,对促进花果的发育很有好处。

在广州地区,番荔枝于4月上旬萌发新梢,随即出现花蕾,于5月上旬开始开花,8月下旬果实开始成熟。

9月上旬至中秋节前为主要上市季节,11月还有少量上市。

在潮汕地区,番荔枝花期较迟且主要有芒种(6月上旬)﹑夏至(6月下旬)﹑小暑(7月上旬)三次花。

第一次花多数着生在主枝基部发生的新梢上,果大形正,可食率高,味甜,处暑(8月下旬)前后成熟,经济价值最高。

第二次花花量多,多数着生在主枝中部发生的新梢上,果中等大,白露(9月上旬)前后成熟。

第三次花多数着生在树冠外围短弱枝上,果实较小,品质较差。

在台湾,番荔枝花期较早,在4-5月间开花,8-10月果实成熟。

若进行产期调节,于7月上旬-9月中旬进行夏秋季修剪,剪后7-15天萌芽﹑发新梢并显花蕾,陆续开花,11月至翌年3月果实成熟。

在华南气温较高﹑栽培条件较好,可进行果实套袋的地区,也可仿效,生产反季节番荔枝。

2. 雌蕊先熟性番荔枝的花为两性花,但有雌蕊早熟的特性。

显花蕾后,花器官各部分继续发育,至开花前,花瓣松弛但未开放,柱头发亮有粘性,已有容受性,但此时雄蕊尚未成熟,花药不开裂,未能授粉。

番荔枝雌蕊早熟于雄蕊约48小时,能授粉的机会很少,待花药裂开,花粉散出,柱头已无容受性,故自然情况下坐果率不高,实行人工授粉是提高番荔枝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

人工授粉要选择生活力最强的花粉和选择雌蕊最有容受性的时段。

人工授粉应采自树上刚刚自然裂开的花粉,坐果率可达90%,若用前一天采的花粉授粉,坐果率仅为64.5% 。

在花瓣半开﹑柱头最有容受性时授粉,坐果率达87.9%;在花瓣全开﹑柱头将无容受性时授粉,坐果率仅5.3%,与对照(未行人工授粉)的坐果率4.4%差不多。

因此,实行人工授粉时,在上午6时-10时用毛笔从花药正裂开的花朵上取花粉,授在花瓣半开花药未裂开的花朵柱头上。

对阿蒂莫耶番荔枝还要更早授粉,在授粉当天内该朵花的花药未裂开。

因为它的柱头更易失去容受性。

人工授粉可在品种内进行,也可在不同的品种间进行。

因此,果园配植不同品种并进行人工授粉,增加花粉采集机会和延长人工授粉期,能有效提高坐果率﹑产量和品质。

3. 果实发育与成熟番荔枝果实由多心皮合生而成,为肉质聚合浆果。

心皮发育后使聚合果果实表面呈瘤状突起彼此易分离,但果皮难整块剥离;若瘤状突起间的缝合线不深,则果皮可整块剥离。

番荔枝果实食用部分(果肉)为假种皮。

从果实发育的一般过程看,必须受精形成种子后,才能由种子产生假种皮。

但实际上有些假种皮内部没有种子。

彭松兴(1965)研究番荔枝单果重与心皮数及种子数的关系,发现每个果的心皮数变化不大,保持在96-101个之间,但种子数明显少于心皮数(5-47粒),且种子数和单果重变化大。

畸形果的产生主要是果实内种子数少和种子分布不均匀所致,接连几个心皮都没有种子发育,则该处的假种皮发育程度差,出现该处凹下而畸形;若果实内种子分布均匀,且每粒种子的假种皮发育正常,又能促进附近没有种子的假种皮充分发育,则果形端正。

上述情况表明:番荔枝种子数多且分布均匀,则果大、形正,否则果小而畸形。

普通番荔枝种子数与果实大小和可食率在一定范围呈正相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