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中国古代史记忆口诀06第六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对外交通1、丝绸之路对外交通唐鼎盛,海陆丝路来往频。
长安西行欧亚非,登扬①乘舟到日本。
广州南行波斯湾,亚洲中华为中心。
2、开明外交唐朝外交超前人,招引外商唐开明。
来华经商又通婚,长安洛阳聚贵宾。
二、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使节往来中朝来往源先秦,隋唐友好亦睦邻。
设立机构“新罗坊”,接待商旅留学生。
2、文化交流新罗立国仿唐制,设立国学授儒经。
始传汉学崔致运,《桂苑笔耕》吟诗文。
新罗国人喜唐诗,唐风唐俗到如今。
印刷制瓷制铜术,跨江东行促兴盛。
三、和日本的友好交往1、使节往来隋唐中日互遣使,遣唐使者频西行。
中日交流多典型,吉备真备与鉴真。
2、贸易往来中日贸易往来频,出土货币为见证。
3、文化交流大化改新仿唐制,都城建筑仿唐城。
鉴真东渡传文化,各级学校授儒经。
四、和印度半岛的往来1、使节往来中印使节往来频,郁金菩提②馈赠品。
玄奘取经那烂陀③,翻译佛经《道德经》。
义净浮海到天竺,途经印尼取佛经。
撰写大唐高僧传,南亚诸国史料存。
2、文化交流佛教文化传中华,十位纪数南传印。
五、与中西亚的交往1、与波斯关系秦汉中亚来往频,安息大国史有名。
隋朝波斯互遣使,名马异药馈赠品。
唐时大食灭波斯,赴唐求援有君臣。
唐城胡商“波斯店”,定居中华成回民④。
2、与大食关系三洲帝国阿拉伯,击败波斯拜占庭⑤。
与华通使百多春,造纸西传促文明。
六、与欧非的交往1、与东罗马的交往三洲帝国拜占庭,西罗⑥灭亡东罗⑦兴。
唐使西赴东罗马,丝绸瓷器欧洲行。
医术杂技传中华,中欧交往渊源深。
2、与非洲的交往唐人杜环非洲行,著书立说写风情。
来华使者索马里,太宗皇帝迎贵宾。
非洲出土唐瓷器,贸易频繁有见证。
[注释]①登扬:指登州(今山东蓬莱)和扬州。
②郁金菩提:指天竺特产郁金香和菩提树。
③那烂陀:指当时天竺的佛教中心。
④回民:指回族。
⑤拜占庭:指东罗马,首都拜占庭(今土耳其伊士坦布尔),又称拜占庭帝国。
⑥西罗:指西罗马。
⑦东罗:指东罗马。
第七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繁荣原因1、政治方面隋唐统一国强盛,文化兼容又开明。
2、经济方面文化繁荣有基础,经济繁荣民辛勤。
3、民族方面各族交流又融合,流派纷呈多风情。
4、外交方面中外文化交流频,兼收并蓄风格新。
5、前代基础六朝文化多异彩,隋唐继承又创新。
二、自然科学1、印刷术雕版印刷起隋文,“废像遗经”皆“梓行”。
唐朝印制《金钢经》,现存最早印刷品。
2、火药火药源于炼丹家,神仙方药求长生。
中唐书籍有配方,唐末火箭用于军。
3、天文历法天文学家僧一行,天文历法联系紧。
科学制定《大衍历》,历法体系较完整。
一行初测子午线,科学思想超前人。
4、医学医学进步多巨著,“药王①”《千金方》集成。
①《千金方》医药总结多创见,药学史上远盛名。
②《四部医典》元丹贡布藏名医,《四部医典》惊世人。
③《唐本草》唐朝编修《唐本草》,世界最早国颁行。
5、建筑隋唐建筑超前人,建筑成熟多典型。
①赵州桥李春设计赵州桥,世界桥梁史有名。
②长安城宇文②主修大兴城,唐朝扩建长安城。
设计合理规模大,高超技术时先进。
三、社会科学1、诗歌诗歌顶盛数唐朝,唐诗五万多精品。
①陈子昂初唐子昂求革新,刚健质朴风格新。
②“孟王”山水田园诗跃进,王维浩然③为典型。
③“高岑”边塞诗吟将士勇,高适岑参多诗文。
④“李杜”大唐诗坛两巨匠,“诗仙”李白杜④“诗圣”。
庐山西望《蜀道难》,“三吏”“三别”千古吟。
⑤白居易中唐诗坛又革新,反映现实多作品。
香山⑤讽喻《新乐府》,长篇叙事说长恨。
⑥“小李杜”晚唐杜牧李商隐,忧国忧民风格新。
咏史斥责统治者,感人至深说红尘。
2、雕塑敦煌艺术源前秦,鸣沙山崖多神品。
雕塑绘画多隋唐,社会繁荣为见证。
莫高窟称千佛洞,佛教艺术最完整。
3、绘画隋唐绘画多风格,山水画鸟最典型。
①品类生活鲜美宗教画,线条刻画人精神。
②展子虔“唐画之祖”展子虔,士人《游春图》美景。
③闫立本,吴道子唐朝闫吴多精品,“吴带当风”多神品。
4、书法隋唐书法风格新,承先启后欧阳询⑥。
①颜真卿“颜体”《颜氏家庙碑》,气势雄浑为特征。
②柳公权《神策军碑》为“柳体”,风骨秀美多神韵。
③张旭、怀素唐朝“草圣”为张旭,怀素草书多精品。
5、歌舞隋唐乐舞多特征,外来风格歌欢腾。
①音乐隋代弹奏九部乐,唐代十部歌升平。
乐曲《秦王破陈乐》,唐代舞蹈两典型。
②舞蹈健舞雄劲软舞美,《霓裳羽衣舞》轻盈。
[注释]①药王:指孙思邈。
②宇文:指宇文恺。
③浩然:指孟浩然。
④杜:指杜甫。
⑤香山:指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⑥欧阳询:指唐初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等三大家。
⑦《霓裳羽衣舞》:由唐玄宗创作。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同期的世界欧亚非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阶段欧洲法国为分裂割据局面英国封建庄园制确立五代宋元东罗马帝国走向衰亡欧亚非阿拉伯国家走向衰亡亚洲日本封建庄园占统治地位第一节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和中期改革一、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1、背景唐末藩镇显野心,废唐五代十国①兴。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都东京②。
年号建隆建宋朝,南北征战割据平。
2、中央集权措施前朝为鉴图国安,中央集权举措新。
①控制军权太祖杯酒释兵权,控制禁军三统领。
精壮之士入禁军,拱卫京师为重心。
枢密将帅互牵制,统兵调兵两分明。
北宋实行更戍法,兵走将留为特征。
②控制中央君权相权为矛盾,相权三分权归君。
调兵权归枢密使,参政知事③掌行政。
执掌财权三司使,赋税转运到京城。
③控制地方地方知州为文臣,通徒监督又署名。
地方司法央派员,死刑上报需核准。
北宋各路转运使,赋税大部送京城。
各地驻兵常更戍,知州无兵常易人。
④控制科举北宋科举又改进,乡省殿试④初推行。
殿试录取任帝君,“天子门生”多顺臣。
主考科目进士科,试卷糊名防弊政。
录取增加近万名,仕途广开利国君。
3、评价北宋集权举措新,正反作用两分明。
①积极方面a政治藩镇割据喜铲除,维护统一国安定。
b经济国泰民安促生产,经济发展好环境。
②局限方面a政治机构重叠多冗员,行政效率低水平。
b军事将不识兵难指挥,军队“积弱”难取胜。
c经济地方财政多困难,国家财政亦“积贫”。
二、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1、社会危机北宋危机有原因,矛盾聚焦略说明。
①阶级矛盾政府纵容地兼并,土地集中民贫困。
饥寒交迫民抗争,中原边地多义军。
②统治内部矛盾中央集权多机构,互相牵制冗员兴。
募兵养兵防抗争,军队“积弱”难取胜。
巨额开支成“积贫”,岁贡辽夏常犯境。
③民族矛盾辽国西夏常犯境,北宋岁币难安宁。
2、庆历新政(1043)参政知事范仲淹,整顿吏治为中心。
①官吏选拔官吏升迁严考核,加强保举防恩荫。
②精简机构严肃政令并州县,取信于民徭役轻。
新政触犯保守派,庆历新政遭废停。
3、王安石变法(1069)①理财措施缓和矛盾利农民,财政增收医“积贫”。
a青苗法仲春贷谷给农民,夏秋偿还息二成⑤。
农民免受高利贷,。
政府收入又大增。
b募役法权贵农民皆复役,以钱代役多富人。
政府收取免役钱,农民生产负担轻。
c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水利,开垦荒地大盛行。
d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重施行,按征田税较公平。
权贵田地亦征税,国家田赋收入增。
e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贱买贵卖物价稳。
限制商人稳市场,商品交流收入增。
②军事措施对付辽夏平抗争,医治“积弱”在强军。
a保甲法农户十家为一保,保丁作战又农耕。
控制人民减军费,抵御辽夏立功勋。
b将兵法禁军将官初固定,充实边防强军训。
③教育措施选贤用能防“冗官”,提高素质为新政。
a科举改革考试科目废明经,增设明法考律令。
免考诗赋进士科,专考经义与时政。
b整顿太学贤者免试成官员,重编教材重儒经。
重视才能轻出生,学校育人造舆论。
④评价a积极方面北宋新政多成就,积贫积弱有变更。
军事实力亦增强,击败西夏民心振。
开垦荒地修水利,财政收入亦渐增。
b失败因素变法失败多原因,用人不当害百姓。
新政触犯大官僚,反对变法法废停。
[注释]①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和吴、吴越、楚、闽、前蜀、后蜀、南平、南唐、南汉、北汉十个政权。
②东京:今河南开封。
③参知政事:北宋时期的副相。
④乡省殿试:指乡试、省试和殿试。
⑤息二成:指加收利息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