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担保合同效力认定常见问题

担保合同效力认定常见问题

担保合同效力认定常见问题的裁判标准
一、因主体不合格导致担保无效纠纷的裁判标准
(一)关于国家机关提供担保效力的认定标准
《担保法》第8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担保法解释》)第3条规定:国家机关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所以,国家机关是典型的担保消极资格主体之一。国家机关是指履行管理社会的公共职能的国家公权力机关,包括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机关。国家机关的职责是管理和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秩序,其活动经费来源于国家的税收,如果允许国家机关作为保证人,当主债务人逾期不履行主债务时,国家机关则需要以经费代其履行债务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如此将会严重影响国家机关履行管理和组织社会生活的职能。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机关也可以作保证人,即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在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而进行转贷时,一都要求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进行责任担保,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国家机关可以作为保证人。
《担保法解释》第3条规定: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根据《担保法》第5条第2款的规定处理。国家机关在自己拥有的财产上设定抵押权或者质权的行为无效,此是以《担保法》第8条的立法本意为依据的。国家机关不论是给债务人提供保证,还是在自己的财产上设定抵押或者质押,均与《担保法》的立法本意不符,其效力在法律上应当是无效的。
(二)关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担保效力的认定标准
以发展科学、学术、艺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宗教、慈善等事业为目的的公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以外的活动。而以保证的方式担保债权的清偿,属于纯粹经济活动的范畴,与社会公益事业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在公益法人的目的范围之内。而且,保证担保是以保证人的全部财产担保主债务的履行,如果主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则此时保证责任的承担基础就是保证人的所有财产,将会削弱保证人的资产,使其设立时所要达到的社会公益目的落空或者难以实现。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公益机构担保保证人时,其后果也是一样的。

与公益法人或者非法人公益机构不得为他人债务提供保证担保的原理一样,其亦不得为他人债务提供抵押或者质押等方式的担保。
从《担保法》第37条第3项规定来看,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不得用于抵押,即不论公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是为他人债务还是为自身债务提供担保,均不得以其社会公益设施提供抵押担保,由此质押担保也应参照此条规定处理。不过,公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如果以其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其他财产为其自身债务提供担保时,则根据《担保法解释》第53条的规定,可以认定抵押有效,这也解决了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发展问题,可以通过设定抵押获得信贷资金的支持等等。
实践中,有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虽然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的编制,但是又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如出版社、律师事务所等,这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并非以公益为目的。也就是说,这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并非公益法人。如果将这些非公益性事业单位也排除在合格的担保人之外,则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且《担保法》第9条的规定,也是限于“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所以《担保法解释》第16条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保证人的,如无其他导致保证合同无效的情况,其所签订的保证合同应当认定为有效。与上述原理相同,非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可以以其财产设定抵押或者质押,可以为自身债务提供物的担保,也可以为他人债务提供物的担保。
(三)关于法人分支机构提供担保效力的认定标准
《担保法》第10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不得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有法人书面授权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保证。《担保法解释》第17条规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经法人书面授权提供保证的,如果法人书面授权范围不明,法人的分支机构应当对保证合同约定的全部债务承担保证责任。上述规定也应当适用于企业法人分支机构为主债务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
(四)关于企业法人职能部门提供担保效力的认定的标准
《担保法》第10条还规定: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担保法解释》第18条规定: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提供保证的,保证合同无效。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是企业法人的内部组织机构,不具备民事主体资格,在民事活动中,不具有任何独立的法律地位,对外只

能以企业法人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与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是有本质不同的。企业法人是一个整体,其职能部门则是企业法人的当然组成部分,如果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可以独立担任担保人,势必会严重影响企业法人的独立性。所以,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作为担保人,即使有企业法人的书面授权也是如此。由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的规定,以及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的规定,可以确定,国家机关的职能部门亦不得为担保人。
(五)关于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提供担保效力的认定标准
在司法实务中,存在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担保保证人的情形。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与《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任务是办理本村或者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的公益事业,不具有担保主体资格,所以其提供的担保一般情况下也应当认定无效。
二、因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无效的裁判标准
(一)主合同无效对担保合同效力影响的一般处理
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这是处理主合同与担保合同的关系的一般规则。在《担保法》所规定的几种担保方式中,除了留置以及《担保法》第36条产生的在土地上的抵押权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外,其他的担保方式都是基于担保合同这一基础法律关系而产生。因此,这些担保也可以称为约定的担保。担保的唯一目的就是在于保障主合同债权的安全实现,所以,债权得到保障的主合同与担保合同之间是主从关系,担保合同具有附属性。另外,主合同因具备法定可撤销事由而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经人民法院判决撤销主合同时,被撤销的主合同则自始无效。因此,附属于主合同的担保合同也自始无效。
(二)独立担保合同的处理
独立担保,是指担保人以担保负有债务的第三人的给付为目的,根据受益人的简单要求即向其支付一定款项,同时放弃对担保受益人与主债务人之间债务关系的存在性、有效性和可强制性的抗辩权的担保。在理论上,独立担保合同实际上就是独立保证合同,因为独立担保合同仅存在于人的担保之中,而在物的担保之中则一般不存在独立的担保合同。
在我国,对独立担保在涉外或者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效力并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对独立担保在国内经济交往中的效力却有着较大的争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湖南机械进出口公司、海南国际租赁公司与宁波东方投资公司代理进口合同案”的判决,

认为在国内民事活动中不应采取独立担保方式。
三、担保合同无效法律后果的裁判标准
(一)无效担保合同中担保人民事责任的性质
担保合同无效,是指担保合同不能发生担保的法律效力,在当事人之间不能产生因担保合同而发生的权利义务。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担保合同关系即不复存在,原担保合同对当事人不再具有约束力,当事人也不得基于原合同而主张由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但是在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并非在当事人之间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只不过是发生法律规定的而非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而已。无效合同的违法性,决定了法律不仅要使这些行为无效并使当事人负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而且当事人订立无效合同侵犯了为法律所保护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应使当事人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对于担保合同而言,如果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的,则担保人应当根据其过错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担保法》第5条第2款即规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种赔偿责任的产生或者性质,多数认为是根据缔约过失而确定的损害赔偿责任。
(二)无效担保合同担保人民事责任的范围
依一般民法理论,缔约过失责任以信赖利益为基础,即是指因信赖有效的法律行为无效所受到的损害。与信赖利益相对应的概念是合同的履行利益,履行利益是指债权人就契约履行时所有的利益。信赖利益与履行利益是两种不同的损害,其计算方法并不相同,信赖利益损失赔偿的结果,契约如同未发生;履行利益赔偿的结果,契约如同已经履行。依常态,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额不会高于履行利益,但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信赖利益高于履行利益的情况。
因担保合同与被担保的主合同形成主从合同的关系,所以从合同的效力决定于主合同的效力,因而担保合同无效后的法律后果也包括两种情形,即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以及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两种,在主合同无效与主合同有效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担保人所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基础即债权人的损害性质与范围是不一样的。
(三)主合同无效而担保合同无效时的法律后果
《担保法解释》第8条规定: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担保人无过错的情形主要包括:1.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担保人提

供担保的。2.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担保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担保。
担保人有过错,主要表现为担保人明知主合同无效而为之提供担保;或者担保人应当知道主合同无效而为之提供担保,此种情况下,在主合同被人民法院确认无效后,担保人就应当对因合同无效而受到的信赖利益损失的主合同债权人承担相应的过错赔偿责任,但是其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范围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在此种情况下确定担保人的缔约过失责任时,应当注意:1.依据《担保法解释》第131条的规定,所谓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中的“不能清偿”,是指对债务人的存款、现金、有价证券、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交通工具等可以执行的动产和其他方便执行的财产执行完毕后,债务仍未能得到清偿的状态。2.《担保法解释》之所以将此种情况下担保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确定为不超过主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是因为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结果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主合同债权人、主合同债务人以及担保人三方的共同过错造成的。3.此种情况下担保人的过错,并非是指担保人在直接导致担保合同无效后果上有过错,而是指担保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主合同无效而仍然为之提供担保。4.此处规定的“1/3”并非一个确定的比例,也就是说,并非每一案件中担保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都要达到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l/3。而是应当根据个案中担保人过错的大小,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只是这一比例不应超过主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而在1/3以下的范围内,具体判令担保人承担多少赔偿责任,原则上是属于法官根据案件具体事实及担保人的过错大小而依其自由裁量权所决定的。作为上限的1/3,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而不是债权人全部损失的1/3。
(四)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时的法律后果
根据《担保法解释》第7条的规定,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2。
(五)主合同及担保合同均无效时的法律后果
在实践中还可能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主合同依法存在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情形,而担保合同本身也存在无效的情形,此种情况下,担保人民事责任的承担如何确定,司法解释未予明确。一般认为,此种情况下可以比照主合同无效导致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进行处理,即此种情况下,担保人一般均存在过错,而债权人、主

债务人也存在过错,担保人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不应超过主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1/3。
(六)无效担保合同担保人的追偿权问题
对于有效担保合同项下,担保人向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后,对主债务人、其他连带责任担保人以及反担保人的追偿权,在司法实践中并无太大的争议。而对于无效担保合同项下担保人的追偿权,在司法实践中曾有不同的观点。《担保法解释》第9条规定:担保人因无效担保合同向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债务人追偿,或者在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内,要求有过错的反担保人承担赔偿责任;担保人可以根据承担赔偿责任的事实对债务人或者反担保人另行提起诉讼。也肯定了无效担保合同项下担保人的追偿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