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

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解剖学)


额上沟 额下沟 外侧沟 颞上沟
顶内沟 缘上回 角回
颞下沟
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旁小叶 扣带回 顶枕沟
胼胝体
距状沟
侧副沟 钩 海马旁回
海马及海马结构
半球下面
额叶
嗅球
嗅束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 • • • • • • • 第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第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视觉中枢: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 听觉中枢: 颞横回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
躯体运动区
躯体感觉区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身体各部在上述两区的投射特点:
上、下颠倒,头面部不倒
左、右交叉
投射区的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运动功
能的重要性、复杂程度及感觉的敏感程度
大脑皮质机能定位
躯体运动区 躯体感觉区
书写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端脑的内部结构
• • • • 侧脑室 基底核 大脑皮质细胞构筑 大脑半球的髓质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 沟和脑回 • 大脑纵裂 • 胼胝体
大脑横裂
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3个面:上外侧面、 内侧面、下面
3条沟:中央沟、外 侧沟、顶枕沟 2条假想线 5个叶: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岛叶
颞叶 枕 叶 中央沟 顶枕沟
额叶
顶叶
外侧沟
岛 叶
半球上外侧面的主要沟、回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 纤维联系 • 功能
下丘脑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的中心、皮质下植物性中枢
• 调节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
内分泌活动 • 人类昼夜节律的起搏点
• 参与情绪行为反应
端 脑
telencephalon
概述
• • • • • 端脑telencephalon是脑的最高级部位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髓质medulla 基底核basal nuclei 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
脑的组成
概述
• 位置与组成 • 包括端脑telencephalon 间脑diencephalon 中脑mesencephalon 脑桥pons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小脑cerebellum
脑干 brain stem
• 脑干由下至上分为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 脑干背面与小脑之间形成第四脑室 • 有10对脑神经与脑干相连,其中延髓4对,脑 桥4对,中脑2对。
• 第四脑室脉络丛
choroid plexus of fourth ventricle
• 第四脑室正中孔和 第四脑室外侧孔 外侧隐窝
小 脑
cerebellum
小 脑
•位置
cerebellum
•形态特征
•分叶和功能
小脑 cerebellum
• 位置与外形
小脑蚓 小脑半球 中间部 外侧部
小脑的内部结构
脑干的外形-腹面观
•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延髓脑桥沟bulbopontine sulcus 锥体pyramid 锥体交叉 橄榄
• 脑桥pons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小脑中脚 脑桥小脑三角
• 中脑midbrain
大脑脚底basis pedunculi 脚间窝 后穿质
脑干背面观
•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功能:“内脏脑”
与内脏活动有关
与情绪和记忆有关
参与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功能
• 小脑皮质 • 小脑髓质 • 小脑核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分叶和机能分区
形态学分叶
以原裂和后外侧裂为界分为: • 绒球小结叶 • 前叶 • 后叶 小脑扁桃体
tonsil of ceΒιβλιοθήκη ebellum小脑的机能分区
• 脊髓小脑 由小脑蚓和半球中间部及相关的顶核和中 间核构成 • 大脑小脑 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构成 • 前庭小脑 由绒球小结叶及相关的前庭神经核构成 • 原小脑 旧小脑 新小脑
脑 干 brain stem
• 脑干的外形 • 脑干的内部结构
十二对脑神经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嗅神经 一嗅二视三动眼 视神经 动眼神经 四车五叉六外展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七面八听九舌咽 (外)展神经 面神经 迷副舌下十二全 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 连合纤维: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包 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隆连合 • 联络纤维: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 纤维,包括弓状纤维、钩束、上纵束、下 纵束和扣带等 • 投射纤维: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 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经过内囊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 • • • 位置 分部 经过纤维 讨论:何谓“三偏”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 C1~4 平对 推算举例 C3平对C3
C5~T4
T5~8
高1(-1)
高2(-2)
C5平对C4
T5平对T3
T9~12
L1~5
高3(-3)
平对T10~12
T10平对T7
S1~5 Co 平对T12~L1
脊髓内部结构
中央管
前角(前柱) 后角(后柱)
中间带 侧角(侧柱) 后索 前索
脊 髓 spinal cord
• 位置
椎管内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在成人约平第一腰椎体下缘
• 外形
颈膨大 腰骶膨大 脊髓圆锥 终丝
• 6条沟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有脊神经前根(运动)后根(感觉)
脊髓节段:31个节段 颈节8 胸节12 腰节5 骶节5 尾节1个 临床: 常取第3,4或第4,5腰 椎棘突间隙行腰椎穿刺, 可避免损伤脊髓。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网状结构
1、薄束 T5 以下 楔束 T4 以上 (一)上行纤维束
二、白质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2、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脊髓小脑后束
3、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压觉
(二)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2、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福建医科大学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大脑 脑 中枢神 经系统 小脑 脑干 脊髓 脑神经
神经 系统
周围神 经系统
脊神经
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具有感觉、运动、语言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 生命活动的部位
后丘脑与上丘脑
• 后丘脑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 • 外侧膝状体
• 上丘脑epithalamus
• 缰三角 缰连合 • 松果体 丘脑髓纹 • 后连合
下丘脑 hypothalamus
• 组成和分区
脑底可见:视交叉、灰结节、 乳头体、漏斗、垂体等结构
• 内部结构
分为视上区、视前区、结节区 和乳头体区 视上核 室旁核
腹侧面:
• 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 与脑桥相连的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
和前庭蜗神经 • 与中脑腹侧相连的神经:动眼神经
背侧面:
• 与中脑背面相连的脑神经:滑车神经
第四脑室fourth ventricle
• 位置和组成 •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tela choroidea of fourth ventricle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
• 脑桥pons • 中脑midbrain
上丘 下丘
界沟
• 菱形窝rhomboid fossa 即第四脑室底
髓纹striae medullares 正中沟、界沟和内侧隆起 面神经丘 facial colliculus 前庭区 听结节 舌下神经三角和迷走神经三角
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周围 神经 系统
大脑

小脑 脑干
脊髓
脊神经 脑神经
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 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 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传导神经冲动
传导神经冲动
第一节


spinal cord
脊 髓 spinal cord
•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 脊髓的内部结构 • 脊髓反射和损伤表现
内囊结构的模式图
尾状核头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内 囊 模 式 图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上辐射
苍白球

豆状核
丘脑皮质束
顶枕颞桥束 背侧丘脑
听辐射 内侧膝状体 视辐射
外侧膝状体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组成:
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 回、海马旁回、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 有关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等
•位置 •功能
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分部—前角 中央部 后角 下角
基底核
•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和杏仁体 • 纹状体corpus striatum: 尾状核+豆状核 • 新纹状体:尾状核+壳 • 旧纹状体:苍白球
globus pallidus
• 功能
大脑半球的髓质
小脑的分叶和功能
• 前庭小脑-古小脑 - 绒球小结叶 维持身体姿势平衡和协调眼球运动 • 脊髓小脑-旧小脑 包括蚓垂、蚓锥体和前叶 控制运动中的肢体远端肌的肌张力和协调 • 大脑小脑-新小脑:协调肢体的随意运动,使运动更精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