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到达美国西海岸时,新年刚过。
我和当地一位老朋友约好同游好莱坞。
好莱坞其实只是洛杉矶市一个地区的名字,因为众多电影公司落户于此,渐渐就成了美国造梦工厂的代名词。
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大多是像我一样抱着凑热闹之心,饱饱眼福就走的;也有不少“好莱坞漂”,指望着靠青春的面孔、婀娜的身段被某某星探在街角或咖啡屋里发掘,走上星路。
我们随着人群,很容易就找到了柯达剧院,这家2001年开张的影院已经是奥斯卡颁奖礼的固定举行地。
据说影院所有者就是洛杉矶市政府,每年单单奥斯卡典礼当天向美国电影学会收的租金就是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当年柯达公司掏了整整7500万美元才取得冠名权。
剧院的门脸儿并不大,用最具加州风情的香槟色大理石做装饰。
门票15美元,跟随导游转一圈需要半个小时。
在能容纳3400名观众的颁奖大厅里,导游向人们介绍历届奥斯卡的情况,屋顶的灯池中,银叶子熠熠生辉,显得豪华而庄重。
我不禁慨叹,站在这里终于明白了好莱坞的大片为何能占领全世界的银幕。
朋友嘿嘿一笑,说:“这算什么,我带你去看看真正的好莱坞,看看美国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
”
我们走出柯达剧院,回到了星光大道上,地上一颗颗“星星”里的名字清晰可辨,身旁不时听到有同胞用中文大呼“李小龙在这儿”、
“成龙在这儿”。
我疑惑地问:“就这?这有什么特别?”朋友说:“别急啊,不懂的人才在星光大道上数名字呢,懂行的人都到那边……”
我跟着他快步向前,星光大道旁突然出现一条用黑白两色大理石铺就的弯曲小路,朋友故作神秘地说:“这里才是通往好莱坞真正的路。
”
我们沿着小路往前,熙熙攘攘的人声已被抛在身后,这时我仔细一看,才发现小路上也刻着明星的成名史:某某明星从前在一家面包房里做伙计,某年被星探发现,现在大红大紫,此类种种,似乎都是励志的故事。
小路延伸向前,朋友却越走越快,似乎这些星路历程也并非好莱坞的真正秘密,小路穿过一片二层的购物中心,然后沿梯步步爬高,朋友指向楼梯尽头:“那,到那你就明白了。
”
我们快步走到尽头,那里却是一张大床。
床有近两米宽,两米半长,宽大的欧式床体似乎是用整张大理石打磨而成,上面铺着一张用上好的、质地细腻的真皮制成的大床垫。
整张床是香槟色向鹅黄过渡的暧昧颜色,站在床边正好可以看见好莱坞的地标、山上那一连串白色的大字母——HOLLYWOOD(好莱坞)。
朋友示意我可以躺在床上体验一下,我翻身而上,眼角一斜,发现原来床前的地上还有用马赛克拼成的一段文字,上书:“通往好莱坞的路。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我们中的某些人是如何成功的。
”
话已至此,我一个略通英文的中国男人躺在床上都立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不用说那些来自世界各地怀揣着明星梦的少女们了。
朋友说:“你别以为美国人个个都热情大胆,好多导演和制片人也害羞得很,很多话说不出口,遇到那些不开窍的女演员,带着她们到这一看,‘喏,明白了吗?’话说到这份儿上,再没点悟性,那估计就是榆木疙瘩了。
”
据说2002年,柯达剧院刚刚成为奥斯卡奖的永久举办地,这张大床马上就搬到这儿来了。
看来这演艺圈里的“潜规则”,美国人表达得比我们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