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西湖未来发展可选择性方案

杭州西湖未来发展可选择性方案

杭州西湖未来发展可选择性方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2001目录此报告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所的学生,在CARLSTEINITZ教授与RICHARO PEISER教授及XWHO设计公司的夏建统博士的协助下,于一个学期的时间内,针对中国杭州西湖地区的景观变迁与都市成长所完成的研究报告。

勿庸置疑,我们的研究是受到一些客观限制的。

无法像当地居民与各级政府一样,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有切身详尽的理解。

学生们的成果并非局限于个人自身的知识,而是经过实地的勘测、访问,通过出版的书籍材料,以及研究过程中,杭州地区专家学者的咨询协助,对杭州地区累积而成的“熟悉感”。

本研究是从长远的角度,实体规划设计的导向来研究西湖的发展课题;而非专注于分析投资报酬率,改变制度,或施行的细节方法。

虽然受到某些限制,本研究却因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为西湖地区面临的课题与前景,带来灵活新颖的想法。

这项工作显然有其不确定因素。

但必须再次点明的是,本研究是以方案为基础,目的并不在于预测未来杭州地区的发展,也不在于为杭州制订土地使用规划。

学生所做的多个方案,用意在于依据当前的环境与状况,推测未来杭州的多种发展可能。

这些方案的价值在于使人理解杭州未来的发展导向并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比较决定哪一种是城市最理想的发展模式,从而订定必要的指导方针。

这是增强决策的一个必要工作方法。

在此,我们要感谢过去许多帮助过我们研究的人。

尤其要感谢杭州市政府、杭州市园文局及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大力支持。

最后,我们也要感谢PETER BOL教授与ROBERT FRANCEF副教授,TESS CANFIELD女士;助教:夏建统先生,MCHAEL FLAXMANX先生;李卓颖先生,DOUG COGGER先生,王冰小姐,吴天灼小姐,以及哈佛大学工作同仁的大力支持。

本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与杭州居民之间一个相互的学习机会。

使学生成为景观、建筑、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专业者,使杭州居民为发展自我理想尽一份责任,并享受学生的洞察力与见解所带来的甜美果实。

2001年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杭州西湖项目工作组西湖位于杭州市西侧,距东海200公里。

西湖面积约为568公顷,沿西湖周围60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划定为西湖风景区。

在西湖东边和北边,面积为150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与之比邻。

近几十年来,西湖和它周边区域正面临着日益发达的旅游业和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我们这项课程设计是杭州市政府和园林文物局持续进行的工作的一部份,目的是为了制定一个用于保护西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行动计划,而这样一项计划将对西湖申报联合国教育科技文化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过去的数千年中, 艺术家们吟诗作画描述西湖的美景,其中最为着名的是描绘十景胜迹的图画,这些图画都是十世纪以来的画作,在十七世纪,经清朝的康熙皇帝鉴赏被认定。

西湖图,刘琅,1750西湖十景董诰写西湖南屏晚钟湖上清波江上峰晚风浸浸月溶溶诸天寂处飘花雨何处黥青送晚钟花港观鱼相逢解语定名花缓步寻香曲港斜遣兴方凭鱼乐园鱼歌又起水之涯雷峰夕照浮屠高矗与云齐问景偏宜日色西千叠湖波漾金碧六桥掩映是苏堤苏堤春晓映带长堤忆大苏溟蒙烟景总模糊春光春色原难剖岂必勾留独此湖平湖秋月对月奚论春与秋湖光清浸露花浮西冷桥畔多芳草尚照当年旧画楼柳浪闻莺几株垂柳数声莺唤水游人且缓行空有长条谁系马暂且相赏亦多情西湖鸟瞰西湖是经由天然及人工塑造形成,从钱塘江边的小海湾逐渐变成沙洲之后形成的湖。

公元9世纪和10世纪,人们用疏浚砂土筑成西湖上面的白堤及苏堤。

几个世纪以来,西湖风景区经由破坏与重建的循环不断演化而成今天的西湖.如今西湖的面积大约为568公顷。

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杭州以及西湖一直是游客和居民所向往的地方。

这座城市不仅仅以风景优美闻名,当地的特产如茶叶、丝绸,它在政治与军事历史上的地位,以及景区内的宗教胜地和文化传统都着称于世。

景区内的景点各有特色,而整体上更综合构成了一个富于历史和文化韵味的风景区总体。

几千年以来,杭州一直是商业、行政与军事的重要城市,更是吴越国和南宋国时代的国都。

杭州地区极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到今天仍然可以从民俗风情、节日庆典、宗教胜迹和风景名胜之中体现出来。

西湖风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为最主要的特色,这一点以西湖本身最具有代表性。

人工疏浚和填湖,加上自然的地质地貌演变,塑造成了今日的西湖。

西湖的风景,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造的景观,都经历了无数的改造、废弃和重建的过程。

而现在我们进行的保护西湖的工作将为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增加一个新层次的内容。

这项课题设计开始的时候,我们对所有设计研究院的研究生们宣布将要进行一项中国杭州西湖未来状况的研究。

在完成项目情况介绍的会议之后,我们用公平抽签的方式来选择参与研究的研究生。

并告知他们来杭州时需要有开放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

所有师生一起到杭州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基地考察、情况通报、咨询和实地调研。

回到哈佛之后,研究生们开始了三个阶段的研究的第一步,也就是将我们在实际考察期间和考察之后认定的项目进行确认并用图解示意。

那时大约有一百个左右的项目,研究生们将其归纳成二十个可供选择集合,每一个集合都代表一种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二阶段,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些项目, 这些项目和政策选项随后被选择合并成为四个不同的可选择性方案。

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管理机制,由弱化目前的管理法规方针到强化法规管理的强度逐渐递增。

然后研究生们分组模拟四个可选择性方案,预测杭州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进程。

每个方案都具有各自的项目和政策结构,而示意模块分别代表四个方案中不同用途的新开发的数量。

这个阶段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如果目前所采取的项目和政策只限于紧靠西湖的周围地区,西湖未来的局面将无法控制。

第三阶段着重研究讨论一些被认定为最重要的项目,由于这些项目既能够保护西湖,又能容纳城市新的发展增长,所以应得到更多的认可而被挑选出来。

接着我们又将它们分别归入三个可选择性方案中,每个可选择性方案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管理水平和项目实施情况。

最后我们模拟了这些可选择性方案中的发展情况。

我们在这本报告中所汇报的,如这个图表所示,是我们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阶段的成果。

包括项目本身和三个包含这些项目的可选择性方案,以及在2020年可能导致的三种不同结果。

十景的视域在右页所示的航空照片上,我们绘制了十个景点的视域范围,并以此来认识它们在景观上的重要性。

该图显示了在何处开发会对这十个景点的视觉有影响,它显示了西湖真实的视觉景观。

我们建议将这整个地带都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定范围。

一部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正式界定区域,另一部分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限定的景观缓冲区域。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报告中将加以更加详细的叙述。

雷峰夕照花港观鱼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双峰插云平湖秋月柳浪闻莺南屏晚钟视觉偏好杭州西湖风景区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美感。

如何完全地使这种美感体现出来,需要进行视觉质量分析。

来自不同文化族群背景的人对视觉美感的认知并不相同,具体而言,他们到风景区所期待看到的景色,喜欢看到与不喜欢看到的景色,会因其背景不同而有差异。

我们所作的视觉认知测试让我们获得这些信息。

参与测试的人包括设计师与非设计师,中国人与非中国人。

在所给的数十张摄于杭州风景区的照片中,这群人依照其自身视觉感受最希望看到与最不希望看到的景色程度,将照片排列高低等级。

总结结果,两组测试者的结果都显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中国式建筑比僵硬的现代商业景观更受欢迎。

这个测试的结果,可以帮助设计者加深理解什么是广大民众所认可的“秀丽景色”,并由此决定杭州市未来景观设计的着重点。

下图显示的是用于该测试的照片及其排名顺序。

最受欢迎的和谐景色视觉偏好的次序最不受欢迎的景色西湖十景在进行视觉认知测试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对十景目前存在的建筑物色彩和式样进行管理,这将会改善十景的视觉质量并保存它们的历史风韵。

以下为西湖十景在不同时期的图片:1920年左右的旧影,2000年现状以及预期的未来景观效果。

柳浪闻莺,1921 现状将来南屏晚钟,1921 现状将来双峰插云,1921 现状将来平湖秋月,1921 现状将来三潭映月,1921 现状将来曲院风荷,1921 现状将来天际线研究由于城市的天际线对于西湖十景的视域有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就人对天际线的感觉进行了研究。

下页一组照片是从三潭印月往市区的船上所拍摄的。

照片显示,大约从三潭印月到西湖东岸的中点开始,人的视觉感受开始受到天际线的影响。

从第三张照片开始,城市的天际线变成明显的物体,人们可以察觉建筑设计的细节。

再往岸边靠近,浙些细节变得更清楚,建筑物变成突出的前景,甚至成了视觉障碍。

离湖岸100米离湖岸500米离湖岸750米离湖岸1公里离湖岸1.5公里北山和吴山框定了城市的天际线研究显示颜色对于人们感知天际线的影响。

从远处看时,浅色与天空相近)几乎不被察觉;反之,同样距离,深色的建突兀。

相反地,在自然的背景下,深色的建筑比较容易与背景形状研究建筑表面的详细表现的明显形状因此,我们决定那些沿着天际线的建筑物应该装饰成浅色,以减缓的冲击;那些以植被为背景的建筑物则应被装饰成暗色,以便其融入自然(下图)建筑物高度规范的建议杭州市园文局目前所采用的建筑物高度规范以20米高度向上递增,如右页图中的虚线所示。

这些曲线从都市的临湖边界向外延伸,高度限制在逐渐放宽,在环湖地区形成如阶梯状的建筑群。

到目前为止,此规范成功地保护了西湖的景观视觉,但它不能有效控制未来有可能有高层建筑的地方,对于未来的开发也未加限制。

更重要的,现有的规范只是不同决策或管理机构间的协议,并非正式制定的法令。

我们所建议的高度范围用阴影区域和实线所表示,这些规范也是以20公尺递增的,而湖中的黑色点线则标示了制定高度规范的基准点。

这一条线代表了在湖中游船上游客的视点,而实线与虚线间的距离则表示从某一处开始,建筑物的天际线开始象墙一样地影响到从湖中向湖边观赏的视野。

建筑物高度的限制随着距离增大而增高,这样将会产生渐变的,几乎象山峦一样的景观效果,而不是沿湖周围圈围“城墙”一样。

这些规则同时考虑到了园文局原来的限制规定,即限制建筑高度必须低于吴山与宝石山。

下面的剖面图表示了我们设计建筑物高度的原则。

湖中的景点被认为是游客向城市看的观察点,我们将这些点与12米建筑线高度相连形成视线。

我们允许不突出这个视域的新建筑物,因为它们不会干扰人们从湖中观赏城市,也不会形成阻挡视线的墙。

剖面图也显示出了湖边的无建筑区和建筑物容许的高度将逐渐递增。

建筑物目前限制高度建筑物计划限制高度游客信息系统下一个项目着重解决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而导致的问题。

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在今后的二十年旅游业会有蓬勃发展,我们建议杭州市把它的旅游规划集中于两个关键性的领域:信息传播和旅游运输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