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1)分类:自然天体(恒星、行星等)人造天体(运行中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2)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水、金、地和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形状、温度、成分)2、太阳辐射能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如下表所示:4、对地球的影响:①. 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 可能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一、昼夜交替现象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1)晨线(弃暗投明)、昏线(弃明投暗)晨昏线的画法: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2)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4)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 3、时区与区时 二、地方时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计算原则:“东加西减”原则注意: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时、 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0时) 三、时区1、中央经线的经度数=已知时区数*15°2、区时的计算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某地经度/15°=商```余数 若余数<7.5°,则时区数取商;若余数>7.5°,则时区数取商+1已知是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已知是西经度,则求出的是西时区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3.日界线人为日界线:日界线(180°经线) 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今天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南左北右赤道无) 判定:以物体初始运动方向为准三、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2、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3)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一天之内是变化的):白天>0°黑夜<0°;晨昏线上=0°;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的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①. 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而且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②. 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二分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计算H =90°- 纬度差=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同减异加) 5)应用:练习册P17 4、四季和五带的更替我国:以“四立”划分 (1)四季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 5、黄赤交角的大小与五带的范围(1)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2)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若黄赤交角变大(变小) 热带范围变大(变小) 寒带范围变大(变小) 温带范围变小(变大)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昨天今天圈层不连续面深度(km)物质状态地壳固态陆厚洋薄地幔上固态软流层(岩浆)下地核外核液体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生存环境与大气、水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气温,阴天与晴天相比,阴天低、晴天高(白天多云好比地球撑着一把伞)5、大气的保温作用:多云夜晚的气温高于晴朗的(夜晚多云好比为地球盖了一张被子);阴天的昼夜温差小于晴天。
二、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3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4P22)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二)风向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2、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4、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详见练习册P25)5、风力的判读:(练习册P25)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意义(略)、全球性大气环流(概念、意义)2、假设一: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只考虑高低纬冷热不均)结果:形成单圈环流3、假设二:地表均一、地球不公转(只考虑高低纬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结果:三圈环流(低、中、高纬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以赤道低气压带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位风带)。
4、假设三:地表均一100610081010(hap)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平行于等压线斜穿等压线等压线10021010100810061004(北半球)不同高度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越往高、气压越低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 2900结果: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5、地表不是均匀的,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6、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优势)。
时间被切断的气压带亚洲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仅在海洋上保留)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仅在海洋上保留)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成因风向性质分布地区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冬季:低温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7、主要气候类型的比较(见学案)8、气候类型的判断(导学案P30~31页)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锋面的定义(1)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统称。
2、冷锋与天气锋面概念符号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阴天、降雨、刮风、降温(降水多在锋后)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寒潮等“一场秋雨一场冷”暖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多云、连续性降水(多在锋前)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阴雨连绵天气单一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江淮准静止锋(夏初);华南准静止锋(春末);昆明准静止锋(冬季)5、冷、暖锋的判别:练习册P33页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1、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2、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3、锋面气旋:练习册P36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1、1、气候变化1)概念(长期)2)表现(冷暖、干湿)地质历史时期: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3)类型(距今一万年至几十亿年)近现代时期:波动变暖(近一两百年)22、2、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11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22人为原因:排放过量CO2;森林毁坏严重二3、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1)海平面上升2、2)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度地区:作物增产,利大于弊低纬度地区:作物减产,弊大于利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