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对词的创新

苏轼对词的创新

谈苏轼对词的创新
【摘要】苏轼是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他大胆对词的写法、风格、题材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极大地拓宽了词的意境与表现力,他对词的创新,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创新
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盛名的作家。

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虽表面承平,内里却是暗藏着危机,苏轼敏锐地洞悉了这一切:“天下有承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


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及本身认识的局限,欧阳修、梅尧臣等人领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并未涉及到词,这就为苏轼在词上的创新与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他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和“庶几有补于国”的艺术大旗,将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发展,使词从世俗感性的表现中超脱出来,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坛上的领袖地位。

其创作,对宋代及后代文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写法新——以词为诗,提高词的功能价值
苏轼对词体写法的创新主张在于“以词为诗”,主要体现在题序、用典、打破了词律的束缚和词调的凝固化等方面。

由于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主要是受朋友之邀,应歌妓之请,写来助欢佐乐的艳曲,所以一般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大多数词并无题序。

而苏轼则将词变为缘事而发,用于抒情言志,使
得词作中需要交代说明何事何情。

但是词体长于抒情,而不宜叙事,苏轼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很是创新地将写诗的写法运用到作词中来,大量运用了标题和小序,使题序与词构成一个整体,弥补词不宜叙事这一缺憾。

例如《定风波》中的题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不仅交代了创作时间、缘起,同时也表明了“同行皆狠狈,余独不觉”的旷达洒脱之情。

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题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确地交代了作词时间,作词的缘由,还写明了词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恋的是弟弟子由。

这样使得词方便清楚叙事,也便于读者对词的理解。

苏轼还将诗体的用典移植到词体的创作中,使得词的表现力更强,内容更丰富。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将自己与孙权作对比,用典自然得当,渲染出了词人的“狂”态。

苏轼为了让词成为广义的诗之一体,还打破了词律的束缚和词调的凝固化,使词与诗在本质上更加靠拢。

虽然他的做法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

苏轼以词为诗的新写法,为词体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提高了其功能和价值。

二、题材新——从“花间樽前”走向世间百态
词生于唐,而盛于宋。

由于在词初起时,多被作为言情的诗体运
用,局限于男欢女爱的范围,所以一直未能越出词必香软的樊篱。

宋人继承了“诗庄词媚”这一传统,即严肃的论道言志的内容就用诗文来写,而闺怨离愁、男欢女爱之情则发于诗余(词),使得词沦落为歌楼酒榭娱宾的遣兴工具。

面对这样的局面,苏轼主张词要写得“句句警拔”,有“诗人之雄”(《答陈季长》),把词从“偎红依翠”的风气中解放出来。

苏轼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题材,都毫无顾忌地写到词里去,提升了词的价值,扩展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

苏轼对题材的这一创新,使词体从“花间樽前”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间百态中去。

他引进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题材,这类词在题材内容上摆脱了艳科词人的红香翠软,将人们的视野引向了广阔的天地。

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表达自己远大的理想与宏伟的抱负。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强烈地抒发了他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通过凭吊古人、江山来抒发自己虽处于逆境,却壮心未已的决心。

苏轼对词体题材的创新还体现在农村词上。

在苏轼以前,写农村生活、农民形象的词非常少。

苏轼引进农村题材,另辟词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的景色和农业生产情况。

如他的《浣溪沙·簌簌衣巾》中,他在里面生动地描写了农村的日常生活情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较为丰富,有醉叟,有路人,有穿牛衣叫卖黄瓜的人。

还写了农村的劳动生产,有缫丝,有卖瓜。

这首词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情趣,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在他的农
村词中,更多表现的是对劳苦大众的怜悯与同情,绝不是一般文人的田园诗词里的玩赏态度。

如他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

灯火辉煌,明月如霜,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表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

“寂寞山城人老也”情感陡然一转,与上阕的热闹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出密州元宵节的萧索凄清,人民生活的困苦,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忧心。

苏轼在农村题材上的开拓,摆脱了词为艳科的局限,将人们视野开阔到新的天地,对宋代及后代文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风格新——婉约外树豪放,革新传统词风
苏轼曾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

”(刘熙载《艺概》卷四)他决心革新词风,在婉约之外另树豪放旷达之风格,一改词坛绮艳华靡,红香翠软的词风。

作为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苏轼大胆创新,开拓了雄健豪放、飘逸洒脱的词风,苏轼的豪放词风中,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情感注入其中,其豪放词,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他在写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兴奋地写信给友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
士,抵章顿足而歌之,吹留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鲜于子骏》)由此可见,苏轼有意推陈出新,与柳词的婉约风格抗衡,改变传统词风。

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的首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谪居黄州游赤壁时。

他感叹自己“早生华发”,青春不再,可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于是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功立业的往事来抒发自己的远大理想与雄伟抱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这三句,高屋建瓴,使豪迈雄壮的气概笼罩了全词,词中描写战地雄奇景色的部分,将奇峭峻雄的景物,鲜明的色彩,巨响滔天的声音,融为一体,气势恢宏。

虽然下阕中作者感叹“人生如梦”这样消极低沉的思想,心情沉郁,但他远大的理想与雄伟的抱负,追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志报国的豪迈心情是无法掩盖的。

纵览全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豪迈雄壮的,是积极向上的,这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境界广博的词,是前所未有的,全词“自有横槊气概,故是英雄本色(徐轨《词苑杂谈》)。

这首词气势恢宏,风格豪放。

一改之前“晓风残月”、“浅酌低唱”的婉约风格,标新立异,引领了词风的革新,使词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

苏轼对词风的革新,给后代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先有北宋黄庭坚、晁补之等人,后有南宋辛弃疾、陆游等人,他们的加入与发展,使得豪放词风在词坛自成一派,成为与婉约词风并立的新词风。

新的风格,这种豪放清旷的词风,给宋词带来了新的气象。

由此看来,苏轼对词的革新,拓宽了词的题材与内容,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功能与价值,使其冲破了“词必香软”、“词为艳科”的樊篱,还创立了豪放旷达的新词风,给宋词带来了新气象。

他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与巨大的贡献,不愧为北宋中期最伟大的文学大家,堪称我国词史中一颗光耀千秋的明星!
【参考文献】
[1]苏轼,孔凡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