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改革几点实践做法

课堂教学改革几点实践做法

课堂教学改革几点实践做法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预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课外预习是搞好课堂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课堂学习则又是课外预习的提升和巩固。

一、引导学生搞好课外预习
1.分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最重要的环境与依托。

根据学校的安排,我担负着班主任工作。

因而我要负责安排好我所带班级的学习小组的划分工作。

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是在不断摸索和学习中,总结出了自己认为的比较恰当的方法,即按学生学习成绩优差相结合以及个性互补两个原则分组。

分组完成后每个小组都要由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分组教学在最初的时候学生很不适应,感觉就像作秀又学不到知识。

因为老师指导得少,学生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样学习,甚至有同学还产生了抵触心理。

但是,实践证明,坚持就是胜利,一段时间下来同学们逐渐习惯并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

而且在这种模式下同学们的互助精神、主动精神、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2.预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前奏,课堂深入学习的基础。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预习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预习就没有展示与交流,就没有学生的参与,更谈不上学习的乐趣。

可是今天的高中教学现状是时间紧、任务重。

刚开始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时候,许多教师包括我就常常抱怨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不关注也无意识引导学生强化抽出时间预习的意识和习惯,一味按照老习惯“满堂
灌”,结果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反而日益尖锐。

现实要求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要精讲,讲关键的知识与技能。

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搞好预习,明确什么能自己解决,什么需要老师的帮助。

所以,我也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强化预习。

按照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的预习环节一般放在新课前一节课的后5-10 分钟范围内。

首先明确预习重点、难点以及注意的事项。

然后明确每一小组的学习任务。

例如我指导学生预习《孔子与老子》时,就注意结合学案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重点和总体知识框架。

然后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填写学案。

二、搞好课堂学习的策略课堂学习是整个新课程教学改革最关键和最精彩的环节。

能否搞好课堂学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1. 提问。

这种方式运用得当可以有灵活实效的效果。

每次上课前5 分钟,是我抽查提问学生知识巩固和新课预习情况的固定时间。

针对绝大多数同学存在的理解难点,知识盲点,我会面对优秀同学提问。

一般性基础的、能力要求低的,就会抽查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

另外在复习课时,在布置好全体同学的复习任务后,我会在教室里找一些同学对他提问,或让他到黑板展示,或让他口头回答,根据回答的情况给予个别或全班性的指导和纠正。

发现有教学遗漏、
教学易错点时注意在日后教学中进行补充
和强调
2. 问题。

鼓励学生从所学知识中发现问题。

鼓励质疑敢于疑问,能力源于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潜质。

今天的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而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是学会发现问题。

在一节课中,占时最多的30 分钟的中间教学时间,我通常使用问题式教学。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然后找出问题的答案。

自己能够解答问题最好,不能解答就鼓励他将问题在小组内提出,然后组内的同学共同探究,研究解决。

小组内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提交给老师,我再统一作答。

当然,我在解答小组问题时也尽量做到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自己领悟为主。

另外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我非常注意针对课本中的文字、插图进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关注课本信息,学会自己深入思考历史知识。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自主的思考,又适应了与他人的合作。

最后留给我解决的问题还真不多。

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做题能力以及审题的能力。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

例如:学习《汉代思想的大统一》关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部分时,让学生分析推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时,我就注意引用课本中的一些材料设问。

如:阅读下列材料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有醇驷(同一颜色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食货志》
(1)材料所反映的汉初的经济形势如何?(答案:经济残破不堪,百废待兴)
(2)穿越时空隧道,假如你是汉高祖刘邦,你要采取什么统治政策应对汉初严峻的形势?
(答案:休养生息政策)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哪家思想最能适应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
(答案:道家学说最能适应这种统治政策的需要)
3.知识比赛——使课堂气氛活跃,让课堂教学改革充满活力。

知识比赛时间我一般放在课堂后五分钟的时间范围内。

知识比赛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可以较好地检查同学们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情况。

知识比赛也不是每一节课都用,在复习课上使用效果最好。

知识比赛分为同一题目的知识比赛、不同题目的知识比赛和组间互相出题目知识比赛三种。

第一,同一题目的知识比赛主要是比较不同组的同学对相同问题的理解、记忆、整理答案的质量。

我使用时一般都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来完成。

例如《孔子与老子》中孔子的政治观点,我就让四组的同学在30 秒钟内记忆。

每一个小组都有可能被抽到来回答,依据每组回答质量评出成绩,使四个组分出胜负。

第二,不同题目的知识比赛,可以是教师人为指定每组的任务,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每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任务的难度来分配。

我最常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每组的学习任务。

实践证明抽签
后同学拿到题目后马上投入审题寻找答案和记忆知识的状态。

第三,组间互相出题目知识比赛,即不同组的同学依据学案和自己的理解出一些题目给其他组做。

我让一组给二组出题目,二组给三组出题目。

以此类推。

每小组的同学都有任务,交换后每组同学积极做题。

每组展示答案时,由出题的组来评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我执教的历史课堂,正努力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主动性、合作性、情境性。

虽然在教学实践中小有收获,但还有很多的缺失和错误,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责编张敬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