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造纸鼻祖——蔡伦
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省耒阳县)人,东汉明帝永平末年(公元75年或以前),开始在京城洛阳皇宫里当差。
章帝建初年间(公元
76-84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比较低的)。
和帝即位(公元89年),升任中常侍,侍从皇帝,参预国家机密大事。
后来,兼任尚方令,掌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
蔡伦总结西汉(西汉武帝时期)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
造纸术,利用树皮、碎布、麻头、旧鱼网等原料,经过精工细作,制出优质纸张。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汉和帝的称赞,从此造纸术得到推广。
因此后来他被封为“龙亭候”(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
所以他组织监制的纸被称为“蔡候纸”。
由于蔡伦对造纸术的贡献使我国
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技术改革。
首先,采用了多种植物原料,解决了造纸原料资源不足的问题。
破
布(当时是麻布)、麻头和破鱼网等废弃物资的利用,既增加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纸的成本。
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料,更是重大的创造,可以说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其次,工艺上有比较大的进步。
多种原料的利用,对工艺提出了新
的要求,推动了造纸技术的改革。
由于史书缺乏具体的记载,对当时的实际操作难于详细了解。
今天,手工造纸已经基本上被机器造纸所代替,但是造纸的原理和基本的生产工序并没有什幺根本的变化。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