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护林定义

防护林定义

防护林定义
防护林(Shelter forest)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

它是中国林种分类中的一个主要林种。

防护林类型防护林一般有人工营造的(包括连片林地、林带和林网)和由天然林中划定的(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两类,严禁砍伐和破坏。

营造防护林时必须根据“因地制宜,因需设防”的原则。

防护林技术要求
营造防护林的具体技术要求:①树种选择和混交类型,宜选择生长稳定、长寿、抗性强的树种,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为宜。

根据当地条件,营造乔灌木混交型、阴阳树种混交型等类型的混交林。

②防护林配置,根据防护目和地貌类型,配置防护林带。

水源林和水土保护林配置成片状、带状或块状,构成完整的水土保护林体系。

③抚育管理,在防护林地区只能进行择伐,清除病腐木,并须及时更新[2]。

中华人们共和国森林法第四条,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水土保持林(forest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为防止﹑减少水土流失而营建的防护林。

是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作用表现在﹕调节降水和地表径流。

通过林中乔﹑灌木林冠层对天然降水的截留﹐改变降落在林地上的降水形式﹐削弱降雨强度和其冲击地面的能量。

林地地被物(主要是良好的林
地枯枝落叶层)以大于自身气干重2~3倍的重量比例吸收林地降水﹐同时﹐以其较大的地表粗糙度削弱地表径流。

即使地表径流形成(极少出现)﹐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径流携带泥沙的能量。

固持土壤(体)。

水土保持林的乔﹑灌木群体具有浓密的地上部
分和强大的根系﹐可发挥良好的固岸﹑固坡﹑防冲﹑护滩﹑缓流挂淤﹐以至减免滑坡﹑崩塌等为害的作用。

此外﹐还有改善农牧业用地小气候条件和改良土壤等作用营造特点
表现在树林配置和营造技术两个方面。

配置
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一般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

水土保持林的配置﹐根据不同地形和不同防护要求﹐以及配置形式和防护特点﹐可细分为分水岭地带防护林﹑护坡林﹑护牧林﹑梯田地坎防护林﹑沟道防蚀林﹑山地池塘水库周围防护林和山地河川护岸护滩林等。

不同的水土保持林种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采取(林)带﹑片﹑网等不同形式。

在一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小流域范围内﹐要注意各个水土保持林种间在其防护作用和其配置方面的互相配合﹑协调和补充﹐还要注意与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相结合﹐从流域的整体上注意保护和培育现有的天然林﹐使之与人工营造的各个水土保持林种相结合﹐同时又注意流域治理中水土保持林的合理﹑均匀的分布和林地覆被率问题。

关于进一步严格征地拆迁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紧急通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