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

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

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摘要铁缺乏是世界性营养问题之一,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是发达国家较严重的公共卫生营养问题。

铁缺乏的发生发展有序地经历储存铁减少期(IDS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和缺铁性贫血期(IDA)三个阶段,在前两期机体虽然己经缺铁,但Hb水平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其症状隐蔽,不易被发现和重视,常被称为隐性缺铁期或亚临床缺铁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己大幅下降,预防和控制铁缺乏工作的重心应及时转移为早期发现隐性缺铁个体和人群,以防止铁负平衡发展进入缺铁性贫血期。

血清铁蛋白(SF)检测是目前可发现早期铁缺乏的唯一简易手段,在机体尚未出现功能性缺铁和贫血时,其水平已开始下降,是一个灵敏度和特异度都相对较高的铁生化指标。

近三十年间,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SF判断铁缺乏的闽值问题,推荐的判断临界值各不相同,我国也缺乏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因此,本课题围绕SF作为铁缺乏的判断指标及最适临界值开展了系列研究。

1.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目的对SF判断铁缺乏进行系统评价,探讨血清铁蛋白诊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值。

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以骨髓铁染色为金标准,探讨SF诊断铁缺乏临界值的国内外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MetaDisc 1.4软件检验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对纳入研究进行合并分组并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各组数据进行加权定量综合,计算各组综合诊断效能参数及其95%CI,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Q*指数进行比较分析,采用Meta回归分析异质性的来源,根据Meta回归结果进行亚组分析,分别剔除样本量<<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敏感度分析。

结果从745篇文献中筛选出1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纳入文献按SF临界值12-20g,g几、25,30}g几、36-60}g几分为三组进行合并效应值分析后发现,SF临界值12-20},g1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低[0.767,95%CI (0.705, 0.821)],但汇总特异度最高[0.959,95%CI (0.934, 0.976)] } 25,30E.}g/L组的汇总灵敏度最高[0.877,95%CI (0.799, 0.933)]汇总特异度为0.944,95%CI(0.888, 0.977) 30-60}..},g/L组的汇总灵敏度[0.836,95%CI(0.797, 0.870)]和特异度[0.876,95%CI(0.846, 0.901)]都较低,综合诊断效能指标诊断L匕值L匕属25,30}g/L组最高【101.42, 95%CI(36.137, 284.64)],其S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497士0.039), Q*指数也最接近1(0.8901士0.052) o 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SF检测方法和研究对象是否贫血。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非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25}g/L,如使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60}g/L;贫血临床病人或随机抽样样本如使用放免法检测SF,建议采用的SF临界值为30}g/L,如使用ELISA法,建议的SF临界值为SO}g/L,如采用化学发光法,推荐的SFI}界值为36}g/L。

分别剔除样本量小于50的文献和中文文献后,各项诊断效能参数仍以SF25,30}g/L组为最适,与剔除前结论一致。

结论初步认为采用SF判断铁缺乏的适宜临界水平为30}g/L o2.血清铁蛋白小于3如g/L判断学龄儿童铁缺乏的适宜性评估目的对第一部分Meta分析的结论SF小于30}g/L判断铁缺乏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估。

方法以北京市郊区学校6-12岁学龄儿童为观察刘一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测定末梢血血红蛋白(Hb)水一平、静脉血SF, C反应蛋白(CRP)和sTfR (sTfR)水平,计算sTfR /logSF和机体铁储量(BIS。

分别以SF小于30}g/L和WHO推荐界值SF小于15}g/L为标准分析铁缺乏发生率。

比较SF<30}g/L组和SF?30}g/L组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差异,分别计算IDS, IDE和IDA的儿童铁缺乏检出率及隐性缺铁占总缺铁的比率。

分别分析SF<30}g几与sTfR/logSF>1.5, log sTfR:SF>2.55和BIS<6 mg/kg的判断一致性并计算Kappa系数。

结果514名学龄儿童血清铁蛋白的平均水平为5 8.4士30.1}g/L,其中男生为61.732.1 }g/L,女生为54.9土27.5 }g/L } SF的95%CI为14.1-133.8}g/L。

以SF<30},g几和SF<15g/L为判定标准,铁缺乏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

受检学生的Hb , sTflZ , sTfR /logSF和BIS水平在SF<30}g/L组和SF>_30}g/L两组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受检学生的各期检出率分别为IDS:0.4% , IDE:13.8% , IDA:0.4%,隐性缺铁个体占总人数的14.2%,占缺铁总人数的97.3%o SF<30}..}g/L一与sTfR/logSF>1.5, logsTfR:SF>2.55和BIS<6mg/kg的Kappa系数分别为0.033, 0.208和0.810。

结论初步认为以SF<30},g/L作为学龄儿童铁缺乏的判断界值是合理的。

3.血清铁蛋白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临界值研究目的探讨并建立SF判断贫血人群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

方法招募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郊区贫血高危人群(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老人)进行贫血筛检,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贫血研究对象,进行膳食调查并测定静脉血SF, CRP和sTfR水平,通过铁营养包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铁剂补充,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进行Hb. SF.和sTfR水平的评估和膳食评估,以研究对象在干预3个月内对铁剂补充的正向应答(血红蛋白水平上升大于lOg几)为金标准,将受试者区分为缺铁和非缺铁患者,采用ROC曲线法分别建立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老人三个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

结果共招募74名贫血学生(男36人,女38人)、38名贫血育龄妇女、78名贫血老年人(男40人,女38人)作为研究对象,干预前进行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贫血学生的膳食铁平均摄入量为11.1士5.8mg/d,育龄妇女为9.9}S.Smg/d,老年男性为11.5士6.2mg/d,老年女性为9.05.9 mg/d。

干预前3个月营养包铁剂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男生6.2mg/d,女生6.9mg/d,育龄妇女7.3 mg/d,老年男性7.Smg/d,老年女性7.2mg/d o SF判断铁缺乏的ROC分析结果显示,以贫血男生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65 },g/L,女生为60},叭,男女生合并分析,最适判断界值为60}叭;以贫血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40}叭;以贫血男性老人为研究对象时最适判断界值为80},g/L,贫血女性老人为60}g/L。

结论针对贫血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推荐临界值为:儿童青少年:60}.叭;育龄妇女:40}g/L;老年女性:60},叭;老年男性:80},叭。

本课题采用系统综述、Meta分析、横断面调查和人群干预研究三种手段围绕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进行研究,利用文献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探讨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验证了该临界值的判断价值,探索并提出了特殊人群的判断标准,为我国建立SF判断铁缺乏的统一标准提供了循证依据,为我国探寻准确可行的现场流行病学评估指标提供可能性和突破口,同时为我国人群铁缺乏控制和改善效果的监测评估提供了可能的判断依据。

关键词:铁缺乏;血清铁蛋白;判断临界值;Meta分析;ROC研究思路和方案1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横断面调查和人群干预研究围绕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开展以下内容的系列研究:(1)收集关于SF、骨髓铁染色与机体铁储存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综述;系统收集以骨髓铁染色结果为金标准,探讨SF判定铁缺乏最适临界值的国内外研究文献,采用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数据进行定量综合,比较不同判断界值下SF判定铁缺乏的准确性,以提出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并通过Meta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F临界值综合判断性能的可能因素。

(2)为评估以上部分提出的推荐临界值在我国铁缺乏状况评估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以北京市郊区学校6-12岁学龄儿童为观察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测定其铁生化指标,比较以该界值与SF其他判断界值分别统计得到的铁缺乏发生率的不同,比较以该界值进行分组的不同组别儿童铁营养状况的差异,分析该临界值与其他标准判断铁缺乏的一致性,对该临界值的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估。

(3)基于第一部分中Meta回归的分析结论以及贫血人群的特殊性,以学龄儿童、育龄妇女、老年人为目标人群,筛选其贫血个体,对贫血研究对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铁剂干预研究,以研究对象在干预3个月内对铁剂补充的正向应答(Hb水平上升大于l Og/L)为金标准,将贫血研究对象区分为缺铁和非缺铁患者,采用诊断试验ROC曲线法分别建立3个贫血人群SF判断铁缺乏的最适临界值。

第一部分血清铁蛋白判断铁缺乏临界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1引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铁蛋白只能在一些疾病状态下检测出来,没有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健康人体血清中微量铁蛋白的定量检测,1972年,英国学者Addison改进了放射免疫法的灵敏度,首次报告了正常人血清中的铁蛋白水平[[2s]。

美国于1974年最早开展了建立SF正常值范围的大规模研究[[16],该研究选择机体储存铁充足的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SF95%置信区间为12-302,叭,由此认为SF水平低于12}叭是机体铁缺乏的临界值,从此,该诊断界值被广泛采用。

在此之后一些研究在探讨SF与骨髓铁之间关系的同时研究了表征铁缺乏或铁储备减少的临界值,这些研究推荐的临界值于15-27 },叭不等[[26-29]。

进入80, 90年代,诊断试验的准确性评价方法建立后,研究者开始利用该法比较SF与其他传统指标用于判断ID的准确性并试图寻找最适判断界值[13, 30-32],由于诊断试验的准确性评价需要兼顾灵敏度和特异度,此时提出的判断界值与70, 80年代相比有小幅度上升。

而随着人们意识到放射性元素的生物性危害,沿用多年的SF检测方法放射免疫法逐渐被新的方法所替代,如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等,不同的检测方法之间存在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有研究者开始尝试建立适用于其他检测方法的判断界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