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治旅游景点介绍

长治旅游景点介绍

长治旅游景点介绍长治主要旅游景点介绍:灵空山;黄崖洞;老顶山;仙堂山;太行大峡谷灵空山灵空山又名九顶山,在沁源县西北。

灵空山方圆百里,中心处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只鼎足。

峰下,两条深谷由西、北而来,相交汇合,向东南而去。

深谷汇交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开凿。

在灵空山山腰,有一块平台地,古老的圣寿寺就座落在这里。

据史籍记载,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黄巢起义,避难到此,削发为僧。

这位皇太子死后,被封为“先师菩萨”。

唐景福二年建先师禅院,宋端拱二年赐额“圣寿寺”,相沿至今。

由于历代的增补修缮,圣寿寺的现存殿宇经不是唐代原建筑了。

但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处较有价值的寺庙建筑群。

除寺院之外,灵空山还有茅庵、仙桥、峦桥、东钟楼等建筑。

芽庵建于寺东崖畔石洞之中,曲阶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净尘绝。

这里是游者最感兴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顿觉神清气爽。

寺院山门对面悬崖壁立,枯树青藤倒挂,一道幽谷横在寺院前沿,相距数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峦二桥,勾通南北,贯连三山。

其中恋桥上部,丹柱长廊,雕龙绘凤,斗拱斜插,工艺精巧。

跨过恋桥,穿林海沿小路东行,再过仙桥,就到了东峰脚下。

从山脚到峰顶的东钟楼,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飘带的“十八盘”。

东钟楼以南,是苍黄色的“舍身崖”,如切如削。

再向南,山峦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顶树木葱茏,据说那是李太子初到时结庐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如果说灵空山的山势、风光还不足奇,那么,灵空山随处可见的巨松,足可令你叹为观止。

山上两人合抱的巨松数不胜数。

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称“山西巨松”,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笔直挺拔。

它们各有名目,有“二仙传道”,有“一炉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萨”等,为灵空山增色不少。

灵空山仙桥灵空山峦桥黄崖洞黄崖洞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面对狭长的河谷平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因一座海拔1600米的黄色崖壁上有一个可容百人的天然山洞而得名。

这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

四周奇峰绝崖,巍峨雄浑,集太行雄奇、壮美于一体,是一处新开辟的旅游胜地。

1939年 7月,八路军军工部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在黄崖洞水窑山建立兵工厂。

主要生产步枪、手榴弹、马尾弹、五零炮等。

每年所生产的武器可装备十六个团,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兵工基地。

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军井关三十六师团第四、第六混成旅共五千余众,陆空联合,进犯黄崖洞。

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九百余名指战员奉命保卫,凭借天险与敌血战八昼夜,歼敌千余人,赢得了敌我伤亡六比一的辉煌战绩,“开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记录”,又一次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我军工生产的阴谋。

军委在《战役综合研究》一书中,评价这次保卫战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建国以后,地方政府一直把黄崖洞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相继完善了基础设施,恢复了部分旧址,开辟了旅游景点,新建集吃、住、娱乐于一体的泊龙山庄,增设了“当一天八路军”的旅游项目,颇受游人青睐。

游人从泊龙山庄出发,越过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黄崖洞”的汉白玉琉璃牌坊,便是入口的瓮屹廊。

廊长0.5公里,两侧崖顶欲合,仰视如一线天,曲狭深幽,下临清泉飞瀑,抛珠溅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步出廊底,有 120级石砌磴道,旁有碉堡,形势十分险要。

当年17岁的司号员崔振芳凭险消灭日寇百余名,最后壮烈牺牲。

前行豁然开朗,是新辟的高山公园。

中心堵泉成湖,上架六曲板桥,中建“敬英亭”,供游人赏景小憩。

四周奇峰异石,云雾飞瀑,又有镇倭塔、飞虹桥、小山亭相点缀,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面。

顺山势步步登高,便是烈士陵园。

陵园由纪念碑、烈士墓、题词石和纪念馆组成,屹立在四季常青的松柏丛中。

陵园西北 500米的崖壁山腰上就是黄崖洞,行人可侧身横步沿铁制悬梯攀登到洞内。

洞平面呈喇叭形,宽18米,深72米,高25米,曾是兵工厂的仓库。

崖缝间有两条黄龙横卧其中以烘托气氛。

相传,黄龙替天行道,施雨济民,久而久之,黄龙吐出的黄烟把崖壁都熏黄了,所以黄崖洞又叫黄龙洞、黄烟洞。

步下黄崖洞,又有左权副总参谋长的简陋住处。

沿着山间小道向东南行进,就是当年水窑兵工厂的旧址,“血染水窖口”战斗就发生在这里。

现今,旧址犹存,当游人看到当年那极端困难的环境和生活条件下,军工战士为敌后的抗战事业作出了最大的牺牲,无不激动万分。

所以,在南山头上,建有方亭,亭中横立一通“水窑兵工厂纪念碑”,洋洋百余字,铿锵有声,颂扬了人民军事工业创造者的丰功伟绩。

黄崖洞,陡峭的山势,奔腾的飞瀑,葱茏的林木,构成了一处天然的公园。

所以,国家最近特批组建黄崖洞国家森林公园,为黄崖洞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黄崖洞老顶山森林公园老顶山在长治城东北七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老顶山,又叫百谷山。

老顶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

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和新顶。

老顶山层峦叠障,气势雄伟,林海茫茫,景色壮美,名胜古迹,遍布全山,历来为上党一方胜地。

老顶是五顶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

老顶上原建有玄天大帝庙。

现为长治市电视转播台。

登临老顶,近望高楼错落,道路井然,市区景致尽收眼底;远望漳泽水库壮如锦带,飘浮于天际,上党盆地一览无遗。

在老顶东北峰,有一处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峦,高居于层峦叠岭之上,形似雄狮蹲踞,它就是狮峦”。

《长治县记》曾有记载,清朝有入曾称赞此峰:“北猛得狮象,狰狞镇此帮。

卧云峰叠叠,吼涧水淙淙”。

当您在天光浅黛的黎明攀此顶时,大有泰山观日之感。

沿东南方前行,丛林交映之中,有一宽阔的坡面。

坡面的大石块好象人工排列放置—般,远观象海涛乍起,微波荡漾,这便是“死海微澜”景观。

在起伏如龙的九龙脊岭上,漫步在豌蜒曲折的古道间,有一块面西斜铺岭背的巨大岩石,岩面平整光滑,在日上中天时,岩面幽青泛光,闪烁不定,犹如镜面。

人们把它叫做“鉴天石”。

老顶之南,有一山峰耸立,其顶平整,草木繁盛,这便是南顶,又称梳妆台。

山上原建有砖构二层楼一座,现塌毁无存,仅留石砌台夯,台夯上明清砖瓦散见。

南顶之南的一个山峰上有五块巨大的岩石,五块岩石象五根玉柱,直顶天宇,俗称“五顶挚天”。

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玉皇顶与奶奶顶在滴谷寺村育面,山势平缓连绵,松柏密布,翠绿苍茫,两顶相连。

玉皇顶位于奶奶顶之上,由一天然巨石构成,长17米,宽19米,建有玉皇观,俗称九门九观,建筑风格独特,现保存尚好。

奶奶顶在玉皇顶半腰一平缓处,原建有“碧霞元君行宫”—座、座北向南。

现为一火炬塔。

两顶招相呼应,郁郁葱葱,景致深幽。

新顶,顶低而平,四周侧柏丛生,整齐碧翠,环境幽雅。

站在新顶观景楼远眺,老顶雄奇、玉皇顶峻秀、奶奶顶奇丽。

当云生雾起之时,云海重雾环绕山腰,别有一番情趣。

老顶山不仅山峦秀丽,林木繁生,而且天然岩洞众多,景致各异。

大小30余座岩洞,多位于半山陡壁悬崖、深谷幽壑之地,或小巧玲戏,或宽敞深幽,或数洞并生,或洞体相连,且多数与炎帝神农、道家、仙释、文人雅士相关。

新顶的东南半山腰处,有老顶山最大的一座天然山洞,名为“南崖宫”。

洞口为一仿古门庭,上方为一重搪彩亭。

洞内宽阔。

涧高数十米,面积约五百多平方米。

洞顶种乳下垂,洞壁参差。

洞腹自然分为内外两洞。

外洞正好供奉祖神像,对面为送子观音像。

内洞比外洞略高,亦宽阔,倚称四壁伸缩而塑众多动物雕像。

入洞右侧石壁上又开—个门,转入一约20平方米,高2.5米;的山洞。

岩洞正中拱奉如来佛祖神像,两侧凸凹不平的浮雕十八罗汉,工艺精湛,神形兼备,呼之欲出。

新顶的正西方向,倚傍新顶有洞穴数处,名为朝阳洞。

沿步道曲折而行,外侧为彩绘廓壁,内侧山崖峭壁之上有岩洞3个,间深7.5米,两侧均深3米,三洞所倚石崖及洞穴均已彩绘,洞体华丽,分别供奉三大士神像。

与东下侧的南崖宫遥相呼应。

在滴谷寺正东半山腰处,有一神农洞,相传为神农氏尝百谷之所。

洞口西向,在一天然青石上开凿而成。

洞口高1.7米,宽约l米。

洞内宽5.7米,深6米,高约3米。

洞口左侧为一长方形石壁,似一天然石匾。

洞外平坦,青草如菌,四周松柏掩映,若无人带领,很难寻觅置身洞中,一种对先祖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在玉皇顶半山腰处,有一天然洞穴,两面夹山、背山面谷,洞宽6米,深ll米,内套一小洞,洞壁玲磁泛光,洞内有石刻五处,保存清晰,特别是宋代秘书监知军府事陈述古纪游题刻的“述古行之”、“述古游子”、“宋治平仲”等,字体流畅,雕刻苍劲,犹若石纹。

老顶山除了这众多的岩洞外,还有一处“寒泉绝胜”。

在滴谷寺村老顶山乡政府办公楼下,有一股甘甜的清泉,洞口固额上嵌清朝所留楷书“古寒泉”。

古寒泉即百谷泉,亦名神农泉。

《潞安府志》称:“百谷泉在百谷山神农庙前,砾石涌泉,寺僧引为优流,注为塘,由蛹口飞下大垫,注石子河,味甘。

”洞口有宋代风格的浮雕龙头,泉口雕有卧龙。

龙嘴开张,下为圆形石凿小井,布局招巧。

众贫寒泉列为古潞郡八景之一,流传至今传说甚多。

及具钱表性的是:初建柏谷寺时,石龙嘴里滴谷不断,不紧不慢,长流不息,恰好可供全体工匠僧人所用,就将竣工时,在龙嘴边接谷的小和尚渐感单调,便用木樟在龙口里捅了几下,只见龙嘴内突然飞出十对白鸽。

从此龙嘴不再滴谷,只有一股渭细的泉水流出来。

白鸽落在壶关境内,将一座山峰变为白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太行山上尝百谷、兴农业、实现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重大转折的遗迹,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炎帝昔日尝百谷的地方构筑一个宏大的炎帝纪念馆。

现在,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已屹立于耸翠叠嶂的百谷山损。

以铜像为主体的祭坛、殿堂以及神农井、神农泉、百谷园、耒耜洞、神农村、碑刻等景观正在筹建。

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炎帝子孙寻根问祖,瞻仰朝拜的一方热土。

老顶山炎帝铜像仙堂山仙堂山在襄垣县城北25公里处的强计乡境内,因建于半山腰的仙堂寺而得名。

该山原名“九龙山”,主峰海拔1700米,方圆20余平方公里。

登高眺望,重峦叠嶂,云雾弥漫,如九龙汇集。

仙堂寺古朴庄重,雄伟壮观,镶嵌在半山腰上,寺侧独秀峰(翠微峰)突兀于群山之中。

寺之西北,山高千仞,如铸如削,耸入云中,横亘数里,崖间有洞穴72个。

正面半崖娲皇宫,凌空而立,忽而云蒸霞蔚,如入玉宇琼楼。

其后通深洞,有石阶可攀缘而上。

通宫石径宽仅尺许,攀之犹如身临仙府洞天,令人头晕目眩,人称“舍身崖”。

娲皇宫左右均有石洞相通,相传为藏经洞。

石崖上雕凿法显巨像,高13米。

像东侧有赵朴初先生的“东晋高僧法显法师”题刻。

娲皇宫西面还有琉璃洞,饶钹洞(罗汉石)、株砂洞、讲经坛、人面石、取月梯等诸多景物,美不胜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