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参考答案一、解释题1、马林诺夫斯基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马林洛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为应付该环境中面临的具体、特殊的课题,而是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上的工具性装置。
这种定义的最大特点就是从文化的意义、功用等方面出发。
2、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定义特点是罗列具体,使人易于理解文化的构成要素。
3、文化学的文献法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档案文书、手稿以及其他记载中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化学研究的方法。
这是一种与田野调查方法或其它方法相配合使用才显得有用的方法。
4、文化学的比较法19世纪后期,比较文化学研究开始起步,并于20世纪上半期走向全面勃兴。
文化学的比较法即将一个民族或国家及以上区域的文化素材、文化现象,在不同层次上、不同范围内进行比较、概括、分类的研究方法。
目的在于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本质和特殊本质,了解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5、博厄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
博厄斯有三大业绩,一是在组织上,他于1898年重建了《美国人类学》杂志,1900年发起成立了美国人类学会。
二是在学术上,构建了历史与批评的方法即特殊论与相对论的文化观,提出了文化区的理论。
三是在教育上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如克罗伯、本尼迪克特、米德等。
其代表作有《移民子孙的变迁》、《原始人的心理》、《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博厄斯的文化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文化的历史研究放在首位,而不是研究全人类普遍文化的历史。
6、杜尔干法国社会学派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也是该学派的代表者,其代表作是《社会学研究方法》《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等。
其贡献在于①他是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
②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
这种观念对后来结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7、怀特新进化论出版了《文化的进化》他的基本主张第一,认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
它为人类所创造和使用,并因此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
第二,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
第三、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突出并强调技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认为其他文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技术文化的进步。
第四、文化决定发明和革新,是发明决定了文化的需要和前进方向,而不是需要决定的发明和文化的前进方向。
8、文化心理学派又称“民族心理学派”或“文化与人格心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从美国历史学派分化出来的文化人类学派。
代表人物为本尼迪克特、林顿和克拉克洪。
1934年,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心理学派的形成。
在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思想和其著作的影响下,本尼迪克特等人开始注重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的研究。
他们以人性、人格和文化变迁为研究主题、寻求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
基本立足点在于从人们的心理特征特别是个人心理特征上来解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文化的差异,把文化看作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在其看来,人们的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决定着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
9、文化功能学派功能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英国的关于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
创始人为马林诺夫斯和布朗,分别同时于1922年出版的《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和《安达曼群岛的岛民》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标志。
功能学派对文化的研究比较具体和现实,他们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一定的功能。
他们还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体,由各个相互联系的文化要素所构成,其中每一个要素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完成着自己的功能。
10、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11、文化积累文化在其连续性上不断容纳和增添新文化的过程,既是旧文化的保存又是新文化的增加。
12、文化创新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文化创新意味着新的文化特质以及文化丛的产生、增加和扩大,意味着文化模式或文化类型局部的或根本的改变。
13、文化层文化层是德奥文化传播学派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支撑。
文化层是一个文化史学的概念,即当两个以上的文化圈层叠时,便出现具有时间先后的文化层。
文化层是文化元素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历史累积的结果,展示的是相似的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进行的层层叠加的过程。
按照该派的理论设想,通过文化层,便可以找到某个文化元素出现的由远到近的时间顺序。
文化层概念是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性术语,既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可比性,同时也有助于对某些文化元素从萌芽、发展、演化、式微或衰亡的基本脉络进行历时性的鉴别和梳理。
14、文化突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通过接触产生新的文化结构的飞跃过程。
文化突变是文化的内容和构成方式急速发生飞跃变化的文化变迁现象。
15、文化丛指的是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联结为一体的若干个文化特质;它们与人们特定的社会生活有关,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非物质层面。
16、文化渐变指文化的内容和构成方式变化速度较慢的文化变迁现象。
17、文化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文化经过接触和交往以后,彼此吸收借鉴而形成一种新文化的过程。
途径:各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播,物品传播,引进新文化,强迫性的文化传播18、文化变迁意味着一个社会原有文化模式中的大多数内容与结构在质与量上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变成或者正在转向另一个新的文化模式,而这个新的文化模式的内核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差异。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文化变迁的重要性在于促使整个文化由某一个文化阶段向更高级形态的文化阶段跃进,以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环境。
二、简答题1、简要回答文化的调控功能的主要表现文化调控侧重于从文化对人类行为后果的干预、调节作用来探讨。
文化调控实际上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一种主动把握,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一种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的理性提升和锤炼。
具体表现在:A.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既对立有统一的矛盾共同体。
人类要获得生存必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不断战胜自然、超越自然,但是人类又必须尊重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B.调控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也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文化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调控功能,有利于强化群体的认同感和加强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社会健康地发展。
C.调控族群与族群的关系:不同的族群之间往往不仅具有不同的利益需求,也具有各自内部的文化认同。
文化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对于其他文化的宽容一般都有一个度,那就是不以危及自身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
而在一定的宽容度内,文化自身则有自动的调控能力,超越了这个度,文化的调控有可能由国家权力或政治介入予以强行规范。
D.调整个体身心平衡:人类个体具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往往愈是较高层次的需要,社会愈难以满足。
个体为了缓解紧张感,往往通过文化娱乐的方式来宣泄,以补偿因过于强调群体性而失去的平衡,从而使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得到调节和维系,进而使每一个组群成员经常处于身心平衡和张弛有度的生活状态中,并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文化认同的轻松感。
2、简要说明文化涵化的主要反应形式涵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群体由于持续接触,造成一方或双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
涵化可以分为强制性汉化和非强制性涵化。
强制性涵化中存在着一定权力结构,弱势群体被迫接受与服从强势群体的文化,从而发生重大的文化改变。
当两个文化群体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其中包含着非自愿的、强迫性的因素,文化流动的性质就是非互惠型的。
比如,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大陆,对印第安人进行强制性征服,迫使他们离开居住地,改变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
种族灭绝就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一种文化的大部分文化承担者都死了,幸存者变成了难民,不得不生活在其他民族中间,典型的如犹太人和吉普赛人。
也有的情况是,被外力征服后,一些相对弱小的文化群体作为亚文化仍保持其独立性,如先被沙皇、之后被前苏联统治了几个世纪的数十个人少数民族,因此,前苏联也被一些历史学家们称为“民族的马赛克”。
文化群体对于强迫性变迁的反应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为了保持民族的独立,采用非军事手段继续争取自身文化的生存地;有的采取转移和逃避的方式,使自身文化不受打扰地发展;也有的进行复兴运动,对文化的恢复进行一种有益的尝试。
非强制性涵化不以军事与政治统治为目的,不同的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发生自然变化。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中,渐渐地将现代社会的诸多文化因素吸纳到本国文化中,经过一段时间实现了文化的大规模变迁。
这种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时期经常被称作“社会转型期”。
3、简要说明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精神文化即通过一些特殊的文化形态来直接展示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观念、意识、信仰、心理等需求。
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从它的内容来讲,精神文化构成了主体精神的内视领域,充当了精神内容的实体。
二是就功能来说,它是传导主体的精神媒介。
三是,就其特征来说,它比物质文化具有更强的积累性、继承性和独立性。
4、简述文化适应原理的基本内容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的时候,它必须适应这一文化圈的文化特色、接受能力等状况,如果没有这种适应过程,文化传播便不能正常进行。
5、简述施密特文化圈理论的基本内容他继承了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完善和发展文化史研究。
他创办了《人类学学报》,其代表作是《文化史民族学方法手册》。
在前人“标准形态”和“数量标准”的研究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性质标准”、“连续标准”、和“关系程度标准”作为补充,并总结了关于文化圈的发展规律:(1)混合文化圈比独立纯粹的文化圈新(2)在混合文化圈中,融合度高的文化圈比融合度低的文化圈古老(3)当两个文化圈相接触,一方割断另一方时,在其割断地区,割断的文化圈要比被割断的文化圈新(4)在两个文化圈完全重合的情况下,以零散的文化要素的残存可以查知其原有的文化圈更加古老。
施密特与前几位传播论的代表人物不同的是,他的文化圈理论更优先考虑文化内容,其次才是地理传播路线;他的文化理论中还包含着进化论的文化模式,即将人类文化的进程分为高低不同的进化阶段,这是其他传播学派者所不曾涉及的。
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原始阶段或狩猎与采集阶段、初级阶段或园艺种植和畜牧阶段、第二级或较发达的农业阶段和第三级亚欧与美洲高级文明阶段。
6、简要回答文化的基本功能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方面所表现的价值和作用。
文化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满足需要的功能:作为个体的人既具有生物性,也具有社会性,因为人既有生物性需要,也有社会性需要,即生理的和心理的需要人类需要得不到满足会有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