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精选)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精选)


分相差动投入标志 零序差动投入标志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8
零序差动投入条件
增加电压(零序)开放条件目的:解决超 长线路出口处高阻接地,一旦对侧保护装 置无法启动时保护的灵敏度问题。
满足差动方程
差动压板投入
CT断线
发送差动允许标志
TWJ I0qd dIqd
Up<65%Un
PTDX
Ir>4IL
30ms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此课件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关注我 每天分享干货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
1. 差动保护基本原理
IM
IN
• 不考虑线路电容电流
• 不考虑两侧TA的采样误差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
线路正常运行或区外故障 IM IN 0
线路区内故障:
IM IN 0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2
影响满足基尔霍夫定律的因素
IM
IN
– 零序电压开放 – 电容电流补偿
– 零序分量不受负荷电流的影响
• 采用零序电流差动元件和低比率制动系数 的分相差动元件相结合的技术,有效地结 合了可靠性和灵敏度,并能实现分相跳闸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24
6. 远跳、远传1、远传2
保护装置采样得到远跳开入为高电平时,经过
专门的互补校验处理,作为开关量,连同电流采
• 本侧装置判定TA断线后,能可靠闭锁差动 保护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8
差动允许标志
• I0qd+dIqd:线路正常运行时能保证两侧 差动保护可靠开放;
• TWJ:能保证线路合闸于故障时差动保护 可靠开放;
• Up<65%Un:能保证线路三相故障时弱馈 侧装置可靠启动,并发送允许差动信号, 确保两侧保护可靠动作;
•当实测电容电流和经XC1计算得到的电容电 流都小于0.1In时,认为两者不具备可比性, 不再判别容抗整定是否同实际系统相符。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21
电容电流补偿条件
投入电容电流补偿的必要条件为: “容抗整定和实际系统相符合”
X U1c0.1IN或 ICD 0.1IN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Nhomakorabea22
零序差动试验
• 正常运行时的不平衡电流、包括线路电容电 流
• 线路区外故障时,TA饱和引起两侧采样电 流的不一致
• TA断线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3
继电保护的四项基本要求
• 可靠性 • 快速性 • 灵敏性 • 选择性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4
2. 稳态差动Ⅰ段
稳态差动>0.75稳态制动 稳态差动>差流高门槛 分相差动投入标志
19
电容电流补偿条件
“容抗整定和实际系统不相符合”判据:
0且 .75*XUXc1Uc1IC0D或 .1I0N.或 75I*CIDCD0.1XIUNc1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20
电容电流补偿条件
其中Icd为正常情况下的实测差流,即实际 的电容电流;
•实测电容电流和经XC1计算得到的电容电流 具有可比性(至少有一个>0.1In),并且较 大的0.75倍>较小值,可认为“容抗整定和 实际系统不相符合”。
样数据及CRC校验码等,打包为完整的一帧信息,
通过数字通道,传送给对侧保护装置。对侧装置
每收到一帧信息,都要进行CRC校验,经过CRC
校验后再单独对开关量进行互补校验。只有通过
上述校验后,并且经过连续三次确认后,才认为
收到的远跳信号是可靠的。收到经校验确认的远
跳信号后,若整定控制字“远跳受起动控制”整
稳态差动Ⅰ段 5ms/0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5
保护动作区域
ICD
0.75
IH
IR
IH max差动电流,高 4C I,定 4U XN C值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6
分相差动投入条件
对侧差动允许标志 满足差流方程 差动压板投入 TA断线
启动
分相差动投入标志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7
分相差动投入条件
• TA断线瞬间,本侧装置判断不出TA断线, 本侧即使满足所有差动动作条件,由于需 要收到对侧的差动允许标志分相差动才能 动作,因此,断线瞬间保护装置能可靠不 动作;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6
5. 零序差动
零序差动>0.75零序制动 零序差动>零序启动电流
分相差动>K0*分相制动
作为选相元件
分相差动>1.5Ic或0.6Ic
零序差动投入标志
零序差动 100ms/0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7
零序差动投入条件
对侧差动允许标志
满足差流方程
差动压板投入 CT断线
启动 电压开放标志
914
910
远传1
(开出) 916
918
913 909 915
远传2 (开出)
RCS-900 系列纵联 差动保护
• TA断线时能可靠不误动; • 兼顾了可靠性、快速性和选择性。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1
3. 稳态差动Ⅱ段
稳态差动>0.75稳态制动 稳态差动>差流低门槛 分相差动投入标志
稳态差动Ⅱ段 40ms/0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2
保护动作区域
ICD
0.75
IH
IM
IR
IMma差 x 动电流,1低 .5C,1I定 .U 5XN 值 C
定为“0”,则无条件置三跳出口,起动A、B、C
三相出口跳闸继电器,同时闭锁重合闸;若整定
为“1”,则需本装置起动才出口。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25
6. 远跳、远传1、远传2
开入 开入
+24V(104)


远传1(627)

光纤

远传2(628)



64Kb/s

YC1-1 YC1-2 YC2-1 YC2-2
• 通道自环
• 抬高差动电流高定值、差动电流低定值
• 整定Xc1,使得U/Xc1>0.1In • 加三相 U,I U, 满90足o 补偿条件
2Xc1
• 增加单相电流,使得零序电流>零序启动 电流
• 零序差动动作,动作时间为120ms左右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23
零序差动特点
• 由于采用了以下技术,因此具有极高的灵 敏度: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3
稳态Ⅱ段特点
同稳态Ⅰ段相比: • 增加了保护灵敏度 • 降低了保护动作速度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4
4. 变化量差动
变化量差动>0.75变化量制动 稳态差动>K1×稳态制动 稳态差动>差流高门槛 分相差动投入标志
变化量差动 5ms/0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5
变化量差动特点
同稳态Ⅰ段相比,在重负荷情况下具有较 高的灵敏度。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9
差动允许标志
• PT断线时,Ir>4IL经30ms延时发送差动允 许标志是Up<65%Un的有效补充。
差动保护技术原理
10
稳态Ⅰ段特点
• 能可靠躲过线路正常运行时的不平衡电流, 包括线路电容电流;但经大过渡电阻的故 障时保护灵敏度较差;
• 能可靠躲过线路区外故障引起的TA饱和电 流;线路重负荷时灵敏度较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