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弱电管井施工规范-精品合集

弱电管井施工规范-精品合集

弱电管井施工规范篇一:2014弱电井一般规范目前,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有许多高校和中学都在建设新的校区。

新建校园是否具有先进的、完整的弱电系统是衡量学校建设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

为了满足目前和今后的需要,绝大多数学校在建设时都将校园的弱电系统放在一个很主要的位置。

计算机校园网、公共广播、安防与监控、有线电视、多媒体教学、“一卡通”等弱电子系统一应俱全。

所有的子系统的布线都将涉及到校园内室外管道,所以室外管道的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投资和系统的性能。

弱电室外管道的设计仍然遵循通信管道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但由于使用的场合和敷设线缆的种类不同,设计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应分别对待。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管道的路由选择室外管道的路由和整个弱电系统的布置有关,凡是综合布线需要敷设的地方都需要室外管道。

新建的校园不可能再采用架空布线的方式。

室外管道从中心(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演播中心等)开始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以满足校园计算机网、监控、广播等系统敷设线缆的需要。

管道的路由一般选择在校园的主要道路上。

但由于校园的主干道上的地下管线很多,诸如下水管、供水管、煤气管等等,同时道路相对较窄,因此将弱电管道的路由选择在靠近建筑物的绿化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这样做,一方面降低了与其他管线交叉与间隔等问题,施工难度小,今后受其他管线开挖维修的影响小,系统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可以减小管道的埋深,降低管道的施工要求,例如管道基础可以不需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基础,管道不需要进行水泥包封等等,节省了工程的投资。

当弱电管道必须和其他管线进行交叉时,尽量选择较少的交越点,即将分支管道集中起来,在一、二处进行交越,交越后,分支管道再向各个方向分散,尽量避免多处交叉的现象出现。

在交叉的处理过程中,要考虑弱电管道和其他管道的各自埋深,以及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要求能够满足相关的标准。

2 管道容量、管道材料和孔径的选择2.1 管道的容量大多数的学校都选择将各个中心设置在一个建筑单体内,如计算机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演播中心、广播中心等等,这样便于弱电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出人中心的管道的容量要根据目前所需要敷设线缆的种类、数量来确定,管孔的含线率为50%左右,并且要考虑留有40%左右的富裕量,以满足今后20-30年的需求。

在考虑管道容量时,要结合目前弱电各个系统的组成来决定所需敷设线缆的数量和走向。

不同系统的线缆如光缆、通信电缆、广播、有线电视电缆、监控用视频应分别敷设在不同的管孔内。

2.2管道材料管道的材料一般采用UPVC管,只有在一些车辆进出口和管道埋深达不到规定的场所考虑采用钢管。

目前,不再采用混凝土的水泥管作为地下通信管道的用材。

2.3 孔径的选择在校园的主干路由和分支路由上,应采用统一规格的管材,一般为ψ0UPVC。

对于各个弱电系统从管道分支出去的地下管线,由于穿放的线缆种类单一、数量少,可以用ψ40的钢管,例如室外广播点、室外监控点等。

由于布点分散,当从主干管道分支至这些布点处时,地下管线可以采用ψ40的钢管,并且可以缩小这些管线的埋深。

3 人孔与手孔的选择校园管道与电信管道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人孔(手孔)内,没有或很少有线缆的接头,而且接头的尺寸较校由于范围不大,从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来考虑,除了电话通信电缆分支和总线结构的系统需要在室外进行接续外(如室外属于同一广播分区的广播点),各个弱电子系统中的室外线缆尽量不要有接头。

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若无法避免接续,一般可以考虑尽量将接头设置在临近的建筑物的弱电间或桥架内。

虽然这样要增加线缆的长度,但从接头的防潮角度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因次,在选择人孔和手孔大小和种类时,一般20孔以上的管道,其人孔选用小号人孔;对于18-12孔管道的人孔,选用标准手孔120mmxl70mmxl30mm;对于12孔以内的管道,其手孔选用90xmml20xmmll0mm规格的手孔。

手孔或人孔的井盖仍然采用标准的人孔铁盖和口圈。

对于为了满足各个弱电子系统而敷设的分支管道,如前面所述的广播、监控、安防的红外对射,由于管道的孔径较小,埋深较浅,手孔采用非标准的30mmx30mmx30mm的小手孔,就可以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

4 管道的基储坡度和防水处理4.1 管道的基础管道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管道的质量,尤其是管道建设在车行道下,如出现下沉而使管孔错位甚至管道断裂等现象大部分都是由于管道基础出现下沉而引起的。

因此,在校园管道设计中,对管道基础的设计要充分重视。

对于土质较硬且埋深较深的管道,若管道敷设在人行道下且管孔数量不大于12孔,可以采用细土夯实或灰土做基础,以节省工程造价。

对于土质较软,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采用混凝土基矗只有在沉陷性较大的土壤中建筑管道或有较大的跨越宽带的情况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矗 4.2管道的坡度为了让管道内的水能够流到人孔(手孔)内,避免由于管孔内有积水而使线缆始终浸泡在水中,管道必须要有一定的坡度。

管道的坡度值要取得适中,并要结合道路路面的坡度走向,坡度取得太大,则会增加管道的埋深,增加工程的投资,同时会造成人孔(手孔)的深度加大;坡度取得过小,则起不到作用。

适合的坡度在0.2%-0.4%。

管道的坡度有“一字形”和“人字形”两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当地面的坡度大于0.3%时,管道的坡度取地面的坡度;若地面道路的坡度小于0.3%时,管道坡度取0.3%,个别较长的段长,坡度取0.25%,管道的坡度为“一字坡”,坡度的取向同道路的坡度走向。

当管道的段长较长时,可以选择采用“人字坡”,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

4.3 管道的防水在校园网的管道设计中,管道的防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校园内其他的管线较多,且相互之间靠得很近,因此,必须要考虑管道的防水。

对于较大容量的管道(例如8孔及以上),可以采用全程水泥包封的方式,人孔(手孔)内墙面涂抹5层防水砂浆进行防水。

篇二:弱电室外管道井施工方案弱电管道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与施工组织(一)施工方案设计的依据《ISO/IEC 11801》商业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国际标准《EIA/TIA 568A》商业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美国标准《EIA/TIA 569》通信布线管线和空间设计施工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ISO/IEC 11801和EIA/TIA-568A是开放式布线系统设计依据的两个重要标准。

它对开放式布线系统的产品性能参数,系统设计方法和端接配件安装都作了明确规定。

EIA/TIA569是为了配合以上标准对开放式布线系统施工制定的标准。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是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于1997年5月颁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标准。

(二)施工设计要求1、工艺流程(1)选择导线—穿带线—扫管—放线及断线—导线与带线的绑扎—带护口—导线连接—导线焊接—导线包扎—线路检查。

(2)线选择要求穿线时同一交流回路的导线必须穿于同一管内,穿入管内的绝缘导线不准接头和局部绝缘破损及死弯导线外径总截面不应超过管内面积的40%。

(3)能增加电阻值,受力导线不能降低原机械强度。

不能将低原绝缘强度。

(4)线路检查和绝缘遥测线路检查接、焊、包全部完成后进行自互检,并符合国家验收规范及设计要求。

检查无误后再进行绝缘遥测。

2、槽内配线在同一线槽内的导线截面积总和不应该超过内部截面积的40%。

线槽向下配线时,应将分支导线分别用尼龙绑扎,并固定在线槽底板上,以防导线下坠。

放线前应先检查管与线槽连接处的护口是否齐全,导线和保护地线的选择是否符合设计图的要求,从始端到终端边放边整理,不应出现挤压背扣扭结和损伤等现象。

每个分支应绑扎成束,绑扎时不应使用金属导线进行绑扎。

在开放式布线系统施工设计阶段就考虑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如何对工程质量做出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问题。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开放式布线系统施工设计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施工设计:对建筑物结构做出详细勘测之后,同用户一起规划出管线施工图。

施工设计的合理性对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施工过程:施工过程的工艺水平与工程质量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细化安装操作的各个环节来保证对施工质量的控制。

一般将整个施工过程分成三个环节,即管道安装,拉线安装和配件端接。

3、施工管理:为工程实施制定有详尽的流程,以便于对工程施工的管理。

施工流程控制要求达到两个目的:保证工艺质量和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4、质量控制:由用户和我方的项目经理组成质量监督小组,并编制质量控制日志。

(四)施工过程要求施工过程由三个方面完成:管道安装,拉线安装和配件端接。

1、管道安装:由具有电信部门二级通信工程安装资格的工程队完成,工艺质量满足国家电信部门有关的施工规范和EIA/TIA569标准。

布线桥架的焊接,线槽的过渡联接满足国家电工标准中对强电安装的工艺和安全要求。

2、拉线安装:开放式布线系统对拉线施工的技能要求较其它布线高得多,这主要是由传输介质的特点决定的。

在开放式布线系统中,采用的传输介质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为双绞线,另一类为光纤,它们的材料构成和传输特征虽然不同,但在拉线时都要求轻拉轻放,不规范的施工操作有可能导致传输性能的降低,甚至线缆损伤。

在施工中经常可以看到下列情况:(1)双绞线外包覆皮起皱或撕裂,这是由于拉力过大和线槽的转角,过渡联接不符合要求造成的。

(2)双绞线外包覆皮光滑,看不出问题,但用仪表测量时发现传输性能达不到要求,这是由于拉线时拉力过大,使双绞线的长度拉长,绞合拉直造成的。

这种情况用于语音和10Mbps以下的数据传输时,影响也许不太大,但用于高速数据传输时则会产生严重的问题。

(3)光纤没有光信号通过,这是由于拉线时操作不当,线缆严重弯折使纤芯断裂造成的。

这种情况常见于光纤布线的弯折之处。

为了避免施工中出现上述问题,在ISO/IEC11801标准EIA/TIA569标准中规定:双绞线(尤其是超五类双绞线)拉线时的拉力不能超过13磅(约20公斤)。

光纤的拉力不能超过5磅(约8公斤)。

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规定:(1)拉线时每段线的长度不超过20米,超过部分必须有人接送;(2)在线路转弯处必须有人接送;3、配件端接:配件端接的工艺水平将直接影响布线系统的性能。

公司对其严格把关,所有的端接操作都将由专业工程师完成。

(五)施工工艺技术要求1、严格按图纸施工,在保证系统功能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艺标准要求,确保施工质量。

2、予留位置准确、无遗漏。

3、管路两端设备处导线应根据实际情况留有足够的冗余。

导线两端应按照图纸提供的线号用标签进行标识,根据线色来进行端子接线,并应在图纸上进行标识,作为施工资料进行存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