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剂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艾莉,吴纯洁,李文敏,孙灵根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1137)E-mail:aili1129.fighting@摘要:传统中药有汤、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但以汤剂最为常用。
汤剂作为传统剂型能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具有随症加减和体现中医个体化用药特色的优势。
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用中药汤剂治病的患者呈下降趋势。
本文对汤剂与成药进行比较,从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和用药方式等方面分析两者的疗效差异,提出应重视对汤剂的进一步的改进研究,并对汤剂规范化研究提出建议,以确保汤剂疗效,最后从提高患者服用汤剂的顺应性方面进行展望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汤剂,改进研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R2831. 引言传统中药有多种剂型,比如汤、丸、散、膏、丹等,但最常用的还是汤剂。
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中药新剂型、新制剂的开发研究不断深入,中成药剂型又新添很多品种。
然而新剂型新制剂的出现并没有使中成药成为老中医的“新宠”,相反,老中医遣方用药的仍然是最传统的剂型——汤剂,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作为药剂专业的学生,将从制剂学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汤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就如何提高患者服用传统汤剂顺应性的问题展开讨论。
2. 汤剂的概述汤剂拥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中国最早的医药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治疗失眠症的“半夏秫米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中有95方为汤剂[1]。
可见汤剂是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剂型。
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要随时根据病情变化处方,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如《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炮制、煎煮、服法及针对其兼症、失治、误治、合病、并病等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拟出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葛根汤等[2]。
其充分体现了汤剂具有随症加减运用的灵活性,并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原则,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环境、心理、体质等因素及病因、病性、病时、病势等病理变化的因果关系,把握药物配伍、用药剂量等原则,切合病证实际确立治疗法则而遣药配方,有的放矢地治疗疾病,具有中药其它剂型难以比拟的优势。
除此以外,还具备液体制剂吸收高,药效能迅速发挥(相对于丸、散等)的优点[3]。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中药传统汤剂的缺陷也越来越显著。
首先是汤剂的服用量大,不方便服用,且普遍具有苦、酸、涩、辛、咸等不良口味,难以下咽,患者顺应性差,特别是儿童难以接受。
其次是煎煮麻烦。
且脂溶性和难溶性成分以水煎煮,不易提取完全。
煎一剂中药除浸泡半小时外,头煎与二煎还需一小时左右,如有先煎、另炖之类的要求,时间就更长了[4]。
再者是需临用前新制,久置易发霉变质,并且外出携带不方便。
3. 汤剂与成药的比较中成药所指的各种成药,均为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的中药。
相对于中药药材而言,成药治病省了中药煎剂所必要的煎煮时间,更因其能随身携带,不需煎煮等一应器具,故而使用十分方便。
由于中成药多为经过一定特殊加工浓缩而成的制成品,故其每次需用量远远少于中药煎剂,而且成药已几乎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异味等的不良刺激,因而在服药反应上,也较易被大众所接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服用中药的方式和习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观念发生变化,用中药汤剂治病的患者也呈下降趋势[5]。
目前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中成药应用的比例在大大上升,汤剂比例明显下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调查发现,20世纪50年代,中药汤剂的使用量约占70%。
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药、中成药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而汤剂的使用量只占15%左右。
然而中医药治病的精髓就是辨证论治,就在于中药饮片的灵活加减[6]。
故有识之士提倡“应多用中药汤药少用中成药”[7]。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也了解到:患者多反映汤剂疗效优于成药。
要探明汤剂和成药的疗效差异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3.1 生物等效性问题中药的量效关系是数千年来获得的实践经验,是中医的用药的精华[8]。
汤剂和成药在制备和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又密切相关,剂量上有内在的相关规律,生物等效性问题也一值是关注的焦点。
成药的提取精制中,常用的有水提和醇提两种方法,精制后得到的成分与汤剂煎煮后的成分不尽相同。
浓缩过程中的温度会对挥发性成分以及不耐热成分造成影响,使有效成分散失。
同时浓缩量是影响有效成分含量或各种浸出物煎出率的重要因素,浓缩得量愈多则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愈高。
但临床上为了便减少病人服用量,使得药液的浓缩量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则会造成一部分有效成分的损失。
由此可知,成药与汤剂原液的有效成分含量有所不同。
此外,目前不少研究分析表明,成药中药物剂量明显偏小而影响其临床疗效。
如有人对六味地黄丸、汤及冲剂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后发现,丸剂剂量偏小,虽延长疗程,疗效仍较汤剂和冲剂为差[9]。
3.2 生物利用度问题大部分口服中成药因受加工制作方法和制剂配料的约束,影响药物在胃内的崩解及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
如片剂和丸剂在加工制作时,需加入一定的湿润剂和黏合剂才能将中药粉末紧密黏合起来,这样就致使药物的表面积大减,服后在胃内的崩解速度较为缓慢,因而治疗功效迟缓。
而汤剂以水作为溶剂,无需加入辅料,在规范的煎熬过程中能将药物有效成分充分地溶入汤液内,使药物分子或离子状态能均匀地分布在药液中[10]。
服后在胃内无崩解过程,吸收快,有效成分吸收全面,利用率最高,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期疗效。
3.3 个体化用药特色与疗效采用中药饮片配方,使用中药汤剂治病,这是几千年来祖国医药的传统特色。
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个体化用药方法,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治疗疾病时,既要立足于本病,又要考虑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体质等差异对疾病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治疗法则,饮片随方加减,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4. 汤剂的规范化研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中药现代化,中药汤剂的现代化理应受到重视。
汤剂的疗效与药材品种、饮片炮制、药材粒径、煎药器具、煎药火候、煎煮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某些特殊中药的处理以及服药方法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汤剂要发挥切实疗效,煎药的每一环节都很重要,其中煎药溶媒、煎药的器皿以及操作方法是汤剂规范化研究的重点。
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4.1煎药溶媒煎药时溶媒的选择对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起很重要的作用。
日本学者比较了4种矿泉水和自来水对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提示水的硬度对汤剂中某些成分的提取有重要影响[11]。
另外,溶媒量、温度、煎煮时间等与汤剂质量的关系,也须用现代科科学来加以论证,以求得出⋯个准确的数据,使其有规可循。
这方面工作近年广大药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4.2 煎药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12]。
可见,煎药方法对发挥疗效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煎药方法包括一些特殊药品的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泡服等。
此外《五十二病方》还记载有急煎、浓煎、三沸法、三温法、分次煎、去渣复煎等方法。
[13]传统煎药方法的煎药器皿最选好用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
现代煎药机多采用不锈钢,但对消化系统可产生刺激性。
4.3 煎药机在韩国,为解决汤剂煎煮麻烦的问题而研制出自动煎药机,被我国引进,在很多医院和药店得到应用和推广。
由此解决了在开放状态下手工煎药和灌装使得煎药质量问题成为困扰中药疗效的一大难题。
传统中药复方制备过程比较麻烦,且一些患者对传统煎煮法掌握不好,容易影响汤剂的质量。
煎药机将中药复方一次煎煮后,采用单剂量塑料软包装趁热包装,方便了患者使用,且将几付中药一次煎煮,其汤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均匀,利于汤剂稳定地发挥疗效。
目前对机煎和传统煎药在药液质量上的认识仍有不同。
煎药机在挥发性成分、矿物、贝壳类等坚硬成分以及根茎类药材成分方面煎药含量略高于人工煎药。
张晓燕等[14]用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法得出结论中药抽出机制备的槐花散汤中芦丁含量明显大于常压直火煎煮法。
马传江等[15]研究显示用中药抽出机制备的汤剂浸出物明显多于直火加热法。
魏克民等[16]对19味中药的煎药机煎出率与传统方法的煎出率进行了比较,证明煎药机煎药比传统煎法有效成分煎出率更高。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煎药法制备的汤剂质量优于煎药机。
冼寒梅等[17]选用黄芩、黄柏、槐花3味中药,分别采用砂锅和煎药机进行煎煮,然后测定有效成分煎出量,结果发现,传统煎煮法所得药液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现代煎煮法。
贺祝英等[18]采用传统方法煎煮制得的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素含量高于煎药机煎煮。
有人认为煎药机制备的汤剂成分发生了变化。
何立群等[19]采用质子荧光分析法研究高压自动煎液、传统煎液其微量元素的变化。
结果显示:高压自动煎煮后出现传统煎药法所没有的溴元素,有较丰富的钾、锰、硫、钙4种元素。
5. 汤剂的改进研究针对汤剂制备麻烦,携带及服用不便等缺点,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探索,主要包括改进汤剂制备工艺和剂型两个方面。
5.1 制备工艺的改进目前国内市场上,煎药机主要有自动加热、自动分离药汁以及自动包装功能。
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革是下一步煎药机研究的方向,比如添加自动控制火候的智能装置[20],根据药物性质自动实现火候的调整和控制使煎出来的药汁具有更好的药效;增加浓缩等功能;怎样解决先煎后下投料的问题以及在包装材料上印有品名、规格与数量、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有效期等。
同时应根据医生用药特点,研制小型快速的调剂装置,以适应现代临床调剂使用。
5.2 剂型的改进国内外对汤剂剂型的改进思路和方法主要有:①将单味生药制成浸膏、流浸膏酊剂,临用时取相应量混合调配;②将协定处方或经方制成合剂[21],临床各级医院多有应用;③将生药制成袋泡剂[22];④将方中一至数味药粉碎作吸附剂, 另大部分药材共煎浓缩作附着药, 采用独特工艺制成的中药新型方便汤剂[23];⑤将单味中药饮片经过加工煎煮、过滤浓缩、喷雾干燥等程序,使之成为中医临床上可随机组方,即冲即饮的颗粒剂型,亦有将经方制成颗粒供临床使用,一般称之为“配方颗粒”[24]。
这些改进的剂型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比如浸膏浓度因厂而异,其使用量存在争议;临方制剂不能随症加减;袋泡剂、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不完善等[25]。
分煎与合煎的差异性也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汤剂的缺陷而又能保留中医药治疗特色,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性的突破。
6. 研究新思路上述中药汤剂的剂型改进研究,虽各有特色,但均无法替代适于临床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和复方配伍群药共煎发挥综合效用的饮片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