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与分镜头》总体设计方案一、课程设置1.1 课程定位《视听语言与分镜头》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对其它专业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
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①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
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②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加大案例资源库建设的力度,《视听语言与分镜头》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
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③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作为精品开放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
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
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
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
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程设计思路①总结目前《视听言语与分镜头》课程的组织结构的问题如果视听语言已被视为一种“语言”,在以往的教科书上,却看不到任何将之作为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的对比,几乎所有的教程,都是将视听语言分成:景别、构图、光线、声音、剪辑、蒙太奇等部分,虽然并不是需要每本教材都有创新之处,但是,视听语言为何是一门语言,其字、词、句、标点、段落、语法、如何谋篇、怎样布局却没有条分缕析地帮读者厘清,倒是在有关编剧的读本中可以看到一些相关的内容。
这样,大多数教材的组织结构我认为还不合适作为一门“语言”来教,只能是让我们认识到视听语言的语言元素。
②适合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传统的视听语言课程都是理论课程,全部在课堂里讲授。
本课程是采取理论讲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期将学习领域的知识和行动领域的技能很好地结合。
视听语言的知识和技能贯穿整个影视片制作的过程,不管是前期的脚本写作、分镜头本的确立,现场的拍摄还是后期的剪辑合成。
所以,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视听思维去进行影视节目创作,以期在写作中有画面感、在拍摄中有后期的编辑意识,在剪辑上有叙述的层次感、结构感以及艺术表达感。
③精选合适的教材接近本课程改革目标,投入课程教学的教材,是刚出版不久的由周振华编著的《视听语言与分镜头》。
该教材比较清晰地将画面和声音归结为视听语言的“元素”,而将“语言”部分分解为原则、句读、匹配、转换、叙事、修辞若干方面。
这的确对市面上原来可选的教材有了较大的推动,明晰了“元素”“语法”之间的区别。
不过,在语法部分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与其他教材相比,“叙事”章节并无甚变动,仔细考量下,所谓的原则、句读、匹配、转换,这些不都是叙事的组成部分?而教材中所讲到的叙事,实为一些句型、或者句子间的连接方式。
再说“句读”部分,置换为文字语言考虑,句读是句与句之间的标点符号,但本书中的句读却是指镜头间的剪辑点,将文字语言转换为镜头语言,剪辑点是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分割,而不仅是句与句之间的分割。
虽有不足之处,但与同类教材相比,能有此本教材用于教学已非常难得,特别是其中以高职教学模式为本的编写方式使该教材更具亮点。
1.3 课程设计过程⑴通过行业企业市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职业分析(3)召开专家工人访谈会,分析推导典型工作任务(4)确定学习领域(5)确定子学习领域(6)教学场景设计(学习情境1~10)(7)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二、教学内容2.1 内容选取(1)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①科学性科学性是选择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标准。
科学性指教学内容观点准确、论据确实、表述规范,甚至连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也无错误。
②基础性基础性指精选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干内容。
该条标准是由知识众多与教学时间有限这对矛盾决定的。
③发展性发展性指教学内容蕴涵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显著成分与价值,通过教学能显著地促进学生发展。
“发展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教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能力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得到体现。
根据发展性标准,那些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有效、有用的内容,尽管其实用性不够强,也应列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④可接受性可接受性指立足于目标,把高难度和量力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内容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上。
⑤时代性时代性指教学内容在体现人类知识宝库的精华时,也能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现代社会甚至未来社会所要求的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⑥多功能性多功能性指同一内容可以达到多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分成两种:显式目标(智慧技能、言语信息和动作技能)和隐式目标(认知策略和态度)。
许多教学内容都蕴藏着多种目标,教师要注意挖掘,以便收到“一石二鸟”或“三鸟”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构建①知识序和认知序相结合遵循知识序和认知序相结合原则组织教材,通常的做法有:a、以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为起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b、从简到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技能到复杂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
c、以智力活动形成阶段来组织教学内容。
d、以旧中有新、新中有旧来组织教学内容,使新知识有“固着点”,能较快地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②网络化网络化指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交错,相互沟通。
遵循网络化原则。
从纵的方面看,知识脉络要清楚,上下位联系应环环相扣。
对重难点内容要前有铺垫,后有延伸、发展。
从横的方面看,不仅要注意本门学科同层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贯通,同时也要注意邻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贯通与渗透。
③最优化最优化指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最佳组织,学生能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习受多种因素制约,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应有多种不同方式。
虽然不同的组织均可达到同一教学目标,但其效能却大不一样。
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各部分最优并非就能达到整体优化。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构建时,除考虑各部分外,既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的协调,又要把握各部分内容上下左右的衔接,才能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
2.2 教学组织(1)内容体系构建依据《视听语言与分镜头》以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建立起画面思维的能力,蒙太奇化的分镜头脚本构思能力、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使学生在进行创作和表达时,可以从抽象的文字思维转换为声画结合具象的影视语言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用镜头语言来表达的剧本、分镜头本,而非用文字表达的作品。
(2)教学内容组织体系①导论②画面造型语言——景别、景深与焦距③画面造型语言——角度④画面造型语言——色彩⑤画面造型语言——光线⑥画面造型语言——构图⑦镜头形式(固定、运动、场面调度)⑧剪辑和蒙太奇⑨声画关系⑩拉片分析2.3 表现形式(1)工学结合特色教材(2)学习领域课程标准(3)学件(学生手册、作业纸等)(4)教件(教师手册等)(5)电子资源库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模式设计(1)建立符合构建主义学习机制的课堂研讨式教学模式教学从以教为主转化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为主的互动研讨方式,通过经典影视作品观摩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2)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统筹课程体系数字媒体专业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视听语言掌握得如何,最终反映在学生的具体创作中。
为此,在主要视听要素功能作用的讲授中,充分让学生完成规定情景的镜头设计(分镜头),开展一一对应的讲解练习方式,使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更为生动高效,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程的设置上应突出实践实验教学特色。
鉴于“视听语言”课的现状,我们尝试充分利用相关课程来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形成统一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3.2 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课堂授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视听语言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拉片”。
这相当于语文课的背文章、背唐诗,胸中都是经典美文、唐诗宋词,自己落笔时自然而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案例教学法在多媒体课室进行,主要对一些值得学习的影片进行观摩、讲解。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微电影将是案例选取的重点。
(2)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旨在将学习领域习得的内容转变为行动领域的知识,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统一起来。
实践教学法贯穿于影片制作的各环节,编剧、脚本、拍摄、灯光、录音、后期制作都将有实践教学贯穿其中。
(3)教材选用及编写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周振华编著的《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该教材比较清晰地将画面和声音归结为视听语言的“元素”,而将“语言”部分分解为原则、句读、匹配、转换、叙事、修辞若干方面,明晰了“元素”“语法”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其中以高职教学模式为本的编写方式使该教材更具亮点。
本课程将把此本教材与汪流编写的《电影编剧学》进行合授,补足《视听语言与分镜头》教材不足,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将一部影视作品与一篇文章等视,让学生更清晰地领会在视听语言中,字、词、句、段落、修辞、谋篇布局,等等成分,是以怎样的方式有机结合成一部视听盛宴的。
3.3 教学手段(1)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将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
现场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缺憾。
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
(2)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
电子教案、电子图书、教学课件全部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网页实现在线学习。
打破了时空界限,为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个别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