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心理治疗

叙事心理治疗

一、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师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求助者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求助者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

区别于传统心理治疗理论,叙事心理治疗是一种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地是充满了“意义”的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

秉承这种心理治疗理论,咨询师只负责引导来访者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学会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产生背景与理念1.叙事心理治疗建构于后现代主义年代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

后现代主义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临床心理学的进入,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

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2.叙事心理治疗的内涵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感兴趣。

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 。

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Dubble Storys”。

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

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上,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3.重新检视生活是叙事心理治疗的关键麦克.怀特认为,个人问题的形成与主流叙事的压制有关。

借用福柯的分析,人之所以与主流叙事之间不断产生龃龉,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主流叙事代表的“真理”所决定,这些真理的论述透过权利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

于是,人必须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断处于外界对个体的权利操作中,从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机制,进而脱开主流叙事设下的单一真理,找到实践个人意义的可能。

麦克.怀特认为认对于自己或他人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们生活经验,个人重要的生活部分与主流叙事相矛盾,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故事是关键。

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可能帮助人的叙事心理治疗也就在于如何让人“产生或辩识了不同的故事,让他实行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

”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如何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有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二、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作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

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给别人了解。

不过,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

因为,我们可以再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自我或我们所强烈地意识道。

面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

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隐喻故事,我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过去的历史,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的动力。

“为了创造生活的意义,人就面对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他必须安排自身时间经验的时间顺序,建立自己和周遭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记录。

他必须把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预期会发生的事件经验连成线性顺序,才能够建立这一份记录。

这一份记录可以称之为故事或自我叙事。

这个叙事如果成功,人对生活就会有连续感,觉得生活有意义。

简单地说:“若要创造生活的意义,表达我们自己,经验就必须“成为故事” 。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

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

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的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麦克.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于是必须透过重新辩识自己与他人和关系的想法,用“问题外化” (externalizing)的方式,产生自身意义和主流叙事的意义一体化的知识。

个体必须透过问题外化的过程,重新思索这些一体化的知识与自己的种种关联,找出当中不相容的地方,进而创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先界定与规范自己的真理挑战。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

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

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如果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

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到。

其实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

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

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到视而不见。

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三、叙事心理治疗给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启发1.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叙事的方法。

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辩、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

如果把叙事作为一种扎根隐喻,它可以说是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

叙事隐喻比起另两种隐喻有更深刻的思想。

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这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

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

其次,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

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

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我们自律,变得对我们的生活负责。

此外,叙事还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方式。

象个案分析、传记等都是叙事的表达方式。

它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堆概念的躯壳,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气息的人类心理世界本身。

2.谨慎使用教育者的影响力在叙事心理治疗的概念与方法当中,有许多值得教育工作者及父母反思的空间。

许多师生与亲子间的冲突在于长辈以优势的真理地位要求青少年接受教导,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大多只能强行接受,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有些透过主流真理压制个体意义的方式达成的生活,学生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进而他们能否快乐地成长?家庭与师生基于亲密的生活接触,让其在青少年生命中常扮演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角色,教师与父母的责任重大,谨慎使用这样的影响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对待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中,尝试找出学生看待人生的方式,远比精确地指出一种适合子女或学生发展的道路来得重要,毕竟教师与父母的知识都并非中性,而都带有浓浓的权利意味。

这样的知识或许有效,但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个性差异极大的子女或学生,而对主流“真理”的适应不良,是可能形成问题青少年的。

如果方法失当,有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发现生命的意义比问题本身更重要在咨询者和当事人处于“叙事心理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当时人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生命态度、当事人的生命要求和当事人的生命抉择。

在这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

因为同样一件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有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

故事中积极的资产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在辅导和教育中,这种的发现并非无中生有,是让学生得以经验现身,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正如英语中的“discover”(发现)一词,cover是盖住的意思,在cover上加了“dis”(不),是不让它盖住,让原有的展现出来。

叙事心理治疗原本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心理捕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