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章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第15章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4.2 高原环境下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 三大生热营养素中,碳水物分子中含氧最多, 氧化生热消耗机体的氧最少,能最灵敏地适应高原 代谢变化。 高原缺氧情况下,机体利用脂肪的能力仍保持 相当程度,有较高的脂肪消化利用率,一般脂肪占 10%-20%。 10%-20%。 在高原缺氧适应过程中,机体需摄入足量优质 蛋白质以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增加单位 体积和血液的氧饱和度,一些AA 体积和血液的氧饱和度,一些AA 如谷、酪、赖氨 酸对机体适应缺氧环境有积极作用。但因Pro 酸对机体适应缺氧环境有积极作用。但因Pro 氧化 耗氧最多,蛋白质占10%为宜。 耗氧最多,蛋白质占10%为宜。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 职业性接触有毒、 3.1 铅作业人员的营养 铅作业常见于冶金、印刷、玻璃、蓄电池 等工业。 铅经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作用于 全身,尤其对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产生危 害。 主要病变是:阻滞血红蛋白的合成过程, 引起贫血;对植物神经及酶系统作用,引 起平滑肌痉挛;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肝 脏病变 。
3.2 苯作业人员营养
苯及其化合物苯胺、硝基苯均是脂溶性并可挥发的 有机化合物。 苯主要经过呼吸道进人人体。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 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是神经系统和造血功能受 到损害。 膳食营养调整 : (1)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1)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2)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摄入 (2)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摄入 (3)适当补充各类维生素 (3)适当补充各类维生素 (4)矿物质 (4)矿物质 同时可补充铁、钙制剂。
思考题
1.在高温条件下机体的消化功能。 1.在高温条件下机体的消化功能。 2.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 。 2.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 3.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热能的消耗量增加的原 3.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热能的消耗量增加的原 因。 4.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最易丢失的水溶性维 4.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最易丢失的水溶性维 生素是哪种?
4.3 维生素: 应较多地摄入VA、 应较多地摄入VA、C、B1、B6、PP B1、B6、 (正常量的5 (正常量的5 倍)。 4.4无机盐及水: 4.4无机盐及水: 初登高原者,体内排水较多,尿量增加, 这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还要适当降低食 盐摄入量,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山反应。在 高原缺氧初期,骨髓生成较多红细胞,应 补充铁以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膳食营养调整
(1)补充优质蛋白质 (1)补充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AI应占总热能的14% 15%,其中有1 蛋白质AI应占总热能的14%-15%,其中有1/2为优质蛋 白质。 (2)调整饮食中钙磷比例(即呈碱食品及呈酸食品的比例) (2)调整饮食中钙磷比例(即呈碱食品及呈酸食品的比例) 膳食为高磷低钙的呈酸食品如谷类、豆类、肉类等食 品时,有利于骨骼内沉积的正磷酸铅转化为可溶性的磷酸 氢铅进入血液,并进一步排出体外,常用于慢性铅中毒时 的排铅治疗; 膳食为高钙低磷的呈碱性食品如蔬菜、水果、奶类等 食物时,则有利于血中磷酸氢铅浓度较高时,形成正磷酸 铅进入骨组织,以缓解铅的急性毒性。 (3)补充各类维生素 (3)补充各类维生素 VC的摄入量应达150-200mg/d。其他如VB1、VB2、 的摄入量应达150-200mg/ 。其他如V VB6、VB12、叶酸等对于改善症状和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 也有一定效果。 (4)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摄入 (4)适当限制膳食脂肪的摄入 脂肪的供热比不宜超过25%。 脂肪的供热比需要增加: 人对高原地区的反应,首先是为了从低 氧空气中取得更多的氧而提高机体的呼吸 量,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维持 量,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维持 正常的酸碱平衡。机体营养代谢变化,热 能需要高于平原工作者。高原适应5d 能需要高于平原工作者。高原适应5d 后, 对能量需要比海平面提高3%-5%, 对能量需要比海平面提高3%-5%,9d 后 增加17%-35%,重体力劳动增加幅度更 增加17%-35%,重体力劳动增加幅度更 大。
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低温环境多指温度在10℃ 低温环境多指温度在10℃以下的环境,常见于寒带、海拔 较高地区的冬季及职业性接触低温如南极考察、冷库作业 等。 2.1 低温条件下热能代谢特点及需要 寒冷使基础代谢增加10% 15%; 寒冷使基础代谢增加10%—15%; 低温下机体肌肉不自主地寒颤以产生热量,造成能量消耗 增加; 笨重防寒服增加了身体的负担等亦使能量需要增加。 热能摄入应较常温下增加10% 15%。在总热能的来 热能摄入应较常温下增加10%—15%。在总热能的来 源中,脂肪的供热比应提高至35%,碳水化合物的供热比 源中,脂肪的供热比应提高至35%,碳水化合物的供热比 有所降低,但仍是热能的主要来源,供热比不低于50%, 有所降低,但仍是热能的主要来源,供热比不低于50%, 蛋白质供热为总热能的13% 15%。 蛋白质供热为总热能的13%—15%。
第15章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15章
教学内容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 2.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 3.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 职业性接触有毒、 的营养 4. 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
目的与要求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 1.掌握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 养需要特点。 2.熟悉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 2.熟悉职业性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人群的营养营 养需要特点 。
1.高温环境人群营养
1.1 高温环境下机体代谢特点 1.1.1 高温环境下机体营养素的丢失增多 (1)水和无机盐的丢失 (1)水和无机盐的丢失 (2)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 (2)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 最容易丢失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1. 最容易丢失是维生素c,其次是维生素B1. (3)氮的排出量增加 (3)氮的排出量增加 高温环境下机体易出现负氮平衡。 1.1.2 高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胃液的酸度降低,使得食物的消化吸收及胃的排空受 影响;由于高温的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使摄水中枢 兴奋从而对摄食中枢产生抑制性影响。 1.1.3 能量代谢的改变 体温上升引起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耗氧量加大,热 能消耗也增加。
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 4.高原地区的营养要求
高原地区的特点是低气压、缺氧、寒冷、干燥 和紫外线强。其中缺氧是影响身体健康和营养膳 食的主要因素。 人对高原的适应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急性 适应,另一为逐步持久的适应。未经适应的人, 在高原地区发生的高原反应(急性高山适应不全 症)主要是由于缺氧造成,低氧使血液供氧不足 引起各组织缺氧,呼吸加速,厌食、恶心呕吐、 细胞中ATP 细胞中ATP 合成下降。缺氧可致肺动脉压升高, 并由于呼吸加速引起电解质代谢紊乱,可发生肺 水肿,全身水肿,导致高原性心脏病。在高原环 境下生活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人能适应缺氧环境, 这种适应叫住高原习服。
2.2 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代谢特点及需要
硫胺素的摄入量为2 3mg/d; 硫胺素的摄入量为2-3mg/d; 核黄素为2.5-3.5mg/ 核黄素为2.5-3.5mg/d; 尼克酸为15~25mg/ 尼克酸为15~25mg/d; VA的AI应为1500µg /d; AI应为1500µ /d; VD应补充10 µg /d ; 应补充10 增加V 增加VE 的供给量。 增加碘、锌、镁 的供给。
2. 高温环境下的营养需要
1.2.1 水和无机盐 中等劳动强度、中等气象条件时日补水量需 3~5L。补水方法宜少量多次。 3~5L。补水方法宜少量多次。 出汗量少于3L/ 者,补食盐量约15g/d,出 出汗量少于3L/d者,补食盐量约15g/d,出 汗量大于5L/d者,则需补充20~25g/ 汗量大于5L/d者,则需补充20~25g/d。 1.2.2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150-200mg/d,硫胺素 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150-200mg/d,硫胺素 为2.5-3mg/d,核黄素为2.5-3.5mg/d。 2.5-3mg/d,核黄素为2.5-3.5mg/d。 1.2.3 蛋白质及热能 优质蛋白质比例不应低于50%。热能的供给以 优质蛋白质比例不应低于50%。热能的供给以 原供给量为基础,环境温度在30-40℃ 原供给量为基础,环境温度在30-40℃之间,每 上升1 、热能供给应增加0.5%。 上升1℃、热能供给应增加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