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此可见数学教育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发展上都能得到最大满足。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学习方法的不同,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同,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就不同。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探索和实行了分层教学,现结合实际将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谈出来,以此抛砖引玉。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了解,一个班级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不一,学习成绩不同,拥有的学习经验也不同,因此,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是实施分层教学的起点。

了解的方法可以通过:考试检测成绩;作业完成正确率;课堂动手操作能力;学习习惯与方式等具体的方法。

分类建组:将班级按学习成绩与学习方法分为a类组和b类组。

把成绩较差,学习困难,方法不当或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的同学分到a类组;把成绩较好,方法较灵活,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分到b类组。

二、针对差异,分类目标。

分类目标的实质就是针对两类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备课,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a组学生要求能够了解、认识、初步理解、基本应用
即可(即:知道是什么);b组就要求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即:知道为什么)。

例如:《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设计问题“笔记本每本1.5元,买3本笔记本多少元?”(1)、让全体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老师重点观察、辅导a类组的学生。

(2)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生①:用加法计算:1.5+1.5+1.5=4.5元;生②:用乘法计算:1.5×3=4.5元。

a组的同学能列出算式即可;而b类组学生就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列的道理,即理解算理。

因此在备课时,就要求老师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制定出符合本班两类学生的教学分类目标,设计兼顾不同学生活动的教案。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分层上课,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设计兼顾不同学生的活动。

分层教学认为要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要从教学的整体上来构建教学策略体系,教学内容应具有可选择性,适合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突现人的价值。

例如:在三年级应用题教学时,我设计了:“从小角楼开往汉王庙的公共汽车里有乘客42人,到大桥车站停车后,________,继续前进,到新车站后,________,继续前进。

这时候车上有乘客多少人?”的问题。

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思考,补充题目的条件。

这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a、b类的同学都积极讨论,根据补充的条件列出式子。

然后我要求a组学生先汇报,再由b组学生评价,完
善,最后共同完成,使之共同发展。

四、分层作业,设计不同水平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恰当的课堂练习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获得
必要的知识技能。

如,在四年级“总结运算规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他们通过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⑴先看一看,再算一算,后想一想。

比一比a、b小组的同学谁能先总结出规律?
a组学生完成: b组学生完成:
15×2=30 23× 7=161
15×4=60 23×14=322
15×6=90 23×21=483
15×()= 120 23×28=()
15×()= 150 23×()=()
15×()=() 23×()=()
(a组生)我发现:______ ;(b组生)我发现:_______。

⑵找规律,我能行!(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规律后,课后写在黑板上大家共赏。


(1+121)×7=(2+242)×7=……(8+968)×7=我发现了什么________。

这样的习题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认识到数学的规律美,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推理。

培养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归纳能
力。

使之都能在不同的层面中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

五、分类考核,分层测评。

分层检测。

测验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有效的途径,一般采用a、b卷检测,试卷满分为60分。

在命题立意时,a卷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b卷注重学生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的考察,重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

内容简短,知识精选,时间灵活,不给学生任何考试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一般就单元结束后,随堂检测。

分层考核。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学习特点,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难以用测验法加以评价,因此我们在每次检测中还加入模糊考核的成绩40分,一并记作每次考核成绩。

其中平时作业占20分,由老师根据学生平时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书写格式、正确率等情况进行量化。

六、分层评价,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不断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激励性评价的艺术在分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水平各异,心理素质也不一样,因此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才能不断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

1、课堂评价,每一堂课对于学生的探究、合作及交流等都要做出及时评价。

特别是对a类生的一个小的成绩,或及时表扬;或及时引导;或为其树立自信;或给以恰当的鼓励和宽慰。

2、作业评价。

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窗口,对学生作业及
时准确评价。

当老师使用一些尊重、企盼、鼓励的词语评价学生,可以使学生感受老师的尊重,得到一种受到信赖、鼓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去实现教师的期望,具体落实到学习中去。

3、考试评价,考试评价不仅仅是分数的评价,更多地注重学生考试过程的心理活动,答题卷的书写格式,对问题的独我见解。

不一定一张高分数的答卷,就是本次考试的最高的评价获得者,更多的是对那些有进步,敢于挑战,有勇气去面对答卷的a类学生要给予激励性的语言评价。

结束语: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中,只有正视不同层次的差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必需的数学,达到一定的数学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