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中国脉法发源很早,在春秋扁鹊时期就有切脉的记载。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

晋代的王叔和集前代脉学之著述,结合自己和当代的临证经验,写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他通过脉搏的次数、形态、节律、脉的气势和通畅程度等方面来体认,从而作出诊断,并统一了脉象标准,改进了脉法,成为后世脉学之规范。

全书共10卷,98篇,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等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

《脉经》出现于玄学泛滥的晋代,显得格外可贵。

《脉经》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

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

该书著成后,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西藏,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

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1247-1318)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13世纪~14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学,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

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此外,作者还认为脉理精微,难以掌握和精通,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否则一旦疏忽,便会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还提出医者必须重视脉学,但并不排除望、闻、问三诊,对中医运用“四诊”作为诊断依据论述亦颇全面,这些都是可取的科学内容。

所以直到今天,《脉经》仍然是学习中医和研究脉学的必读课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