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与乐学
【摘要】笔者认为教学中,乐教与乐学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着重论述了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两者如何有机地结合形成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乐教与乐学;有机结合;最佳效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26-02
教学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诸多。
笔者认为,乐教与乐学是诸多因素中之二。
乐教与乐学相一致,是搞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教师的“乐教”与学生的“乐学”两者有机地结合就能形成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乐教,是衡量教师的第一标尺。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勇于和乐于从事平凡而伟大的教学工作,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去积极地影响自己的工作对象,激发、引导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把这种学的兴趣同自己教的热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乐学,是保证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内因和根据。
要知道,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由各种复杂的动机和需要所引起,饥和渴,冷和热,爱和恨,名和利都可以引起个体的活动和积极性。
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产生,具有多种复杂的
心理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直观兴趣。
如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语言动作幽默,可以引起本能的兴趣。
这种兴趣十分浅薄,极不稳定。
其二是自觉兴趣。
这种兴趣伴随着情感的产生,思维参加活动,有着明确的追求目的。
这种兴趣比较稳定。
其三是潜在兴趣。
当兴趣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伴随着意志活动就可以长久地支配一个人的活动,产生经久不衰的爱好,它不再为偶然因素所改变,亦不为艰苦挫折而退缩,相反地,能够以苦为乐,在单调平凡的活动中找到无穷的乐趣。
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靠教师发现、引导和培养的,教师的热情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也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学习中培养兴趣是多么重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培养学生兴趣时,语重心长地指出:由于“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和语文课重在日积月累,难以立竿见影的特点,不少学生有“语文课上与不上一样”的错误想法。
这种想法光靠说道理是难以消除的。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安排得合
理、恰当,用最佳的时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费一番功夫去研究,琢磨,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确实是不行的。
在这方面很多教师创造出许多相当成功和宝贵的经验,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引起悬念的问题设计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课也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象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
怎样一开课就牵住学生的心呢?她往往使用引起悬念的教学方法。
悬念就是挂在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这类问题最好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去阅读课文并深入下去。
如教《孔乙己》,她一开始就设计两个问题:1、据孙伏园先生的回忆,鲁迅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2、人常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悲剧常常使人落泪,而读完《孔乙己》,不是流泪,而是在发笑之后,心头感到阵阵辛酸和刺痛。
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不但引起学生的思考,扩大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天地,而且能激起学生要从课文中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
他们不再把这篇课文看作一个故事来读,而是带着思考的问题去读。
就这么两个问题的提出,
将教师讲问题变为学生找问题,思考问题,效果大不一样。
2“演员”与“导演”的配合
有个教师讲曹禺先生的《雷雨》(选场),他在布置学生提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学中采取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他从备课开始,就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要求,让学生熟悉“角色”,进入“角色”。
课堂上让具有朗诵才能的学生来分别扮演角色。
大家评价扮演者是否准确把握了“角色”的心理气质特点,各自发表见解,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然后由老师归纳,启发大家,共同思考探讨。
比如:周朴园是真怀念侍萍,还是假怀念呢?真怀念,为什么侍萍来了他却不认呢?假怀念吧,为什么房间的摆设还要照侍萍在时的老样子呢?对于这些学生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也不直接说出结论,而是象“导演”说戏那样,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最后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这样寓乐寓趣于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课堂一分钟演讲
我县实验中学在初中教学改革中,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坚持开展课堂一分种演讲活动。
具体的做法是:一开始上课,由一名同学进行一分钟的演讲,内容不限,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想说什么说什么,但一分钟内必须要说清一个意思。
有时一周围绕一个论题,由演讲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演讲。
开始有的胆小的同学不敢讲,有的讲得语无伦次,缺少逻辑性,有的缺少思维性。
但是老师热情鼓励,循循善诱,讲的内容由易到难,要求由低到高。
同时各个班级还订阅了《演讲与口才》杂志,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使大家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全班同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全班同学轮流演讲,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至少要演讲两次。
同学们从一分钟演讲活动中,不但表达、记忆、思维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吸收新知识的兴趣。
这一分钟的演讲,改变了课堂固定不变的模式,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学内容从原来纯粹的课本中跳出来发展到课堂外的广阔天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激发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事业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这对学生的成才将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4让学生质疑问难
我在每教完一篇课文后,一般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或学生回答,或教师回答。
根据学生提问的难易程度来打分;有意义的,比较深的,多给分,反之就少给分。
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得很好,老师教的东西都懂了;一种是有问题不敢问或不会提问题。
碰到后一种情况,我就干脆请他当“老师”,要其他同学提问题,由他来回答。
答对了给满分,答不出给零分。
学生一般是不敢冒这个风险的。
这样一来,就大大鼓励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后来,不仅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提问题,而且问题提得越来越深,越有意义。
提出一个好问题,全班受益。
如果提出的问题很难,学生讨论后仍
解决不了,老师回答时,大家全神贯注,教学效果就大为提高。
后来常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们事先约好,相互竞赛,谁先难倒老师,谁就得第一名。
于是,难问题、怪问题接踵而来,有特别难的,一时回答不上的,回去研究一下,下次再回答。
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对老师的“挑战”。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应战”。
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学生提高了,老师也跟着学生一起提高,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教学的整个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乐教的基础是热爱,象于漪老师那样把教师工作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只有这样才能勇于和乐于从事平凡而伟大的教学工作,才能用满腔的热情,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自己的工作对象,激发、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学的兴趣同自己教的热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上面举的四个例子都是这种结合的典范。
大家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可宝贵的心理因素,是保证学习的直接动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热情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亦作用于教师的热情。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深刻感受自己乐教的热情,而自己更充分体验到学生乐学的兴趣。
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形成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便可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