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足分区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立足分区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立足县域分区规划,优化玉环城市空间布局1、当前玉环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问题1.1、玉环中心城区服务区域功能不强,疏解困难一是用地布局过于分散。

县城城市总规提出城关、坎门、陈屿三个片区合并发展为一个城区,但由于地形条件的分隔以及建设管理协调等问题,玉环中心城区的建设面貌不尽人意,无法形成相对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无法达到城市规模集聚效应。

二是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

据统计,包括城关、坎门在内的中心主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仅为24平方公里,除去建成区外余下的可供城市新增建设和发展的用地面积仅为11平方公里,且11个平方公里用地又多为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双高的城郊村、城中村用地,可供开发建设的用地寥寥无几。

三是交通区位优势趋弱。

受三面环山的地形限制,进出城区必须要通过隧道,瓶颈效应严重制约了对外交通。

内部交通上,拥堵现象日趋严重。

主城区现状道路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和道路设施供给不足等问题,城关核心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无法满足机动化社会的要求。

四是城市功能不尽完善。

目前城关核心区作为玉环县城中心,集聚了多种功能于有限的空间里,没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地,且城市功能构成缺失严重。

比较相关标准,玉环城市配套设施缺口约三分之一,体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用地面积不足,绿地、基础设施欠账尤为严重。

城市设施整体建设滞后,配套设施档次低、规模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五是旧区与城中村改造困难。

作为玉环的城市中心,城关、坎门有着大面积的旧区和城中村有待改造。

回顾李家、上段的城中村改造和坎门后沙的拆迁历程,政府部门为城市建设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所取得的成效却不甚明显,城市面貌的改观十分缓慢,短期内难以形成较好的城市景观。

1.2、产业集聚功能不协调一是产品档次低。

玉环的工业产业门类虽然富有特色,但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在贸易与制造业发展中处于劣势。

二是以出口加工、接单生产的外向性经济为主,抗风险能力差。

三是增长模式粗放,土地产出效益不高。

玉环的工业产出效益与大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据统计,玉环工业用地平均产出36亿元/平方公里,而上海“十一五”期间工业区地土产出门槛为60亿元/平方公里,玉环仅大麦屿开发区能达到,苏州工业园工业用地产出为200亿元/平方公里。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转型。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0%以下徘徊,低于温台所有县市区。

玉环的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及潜在的优势产业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通过工业园区的集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宽裕的空间,从而实现玉环以工业主导向综合发展的转型。

1.3、人居条件改善需要新环境虽然通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玉环中心城区的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在整体的人居环境上还有许多不足:一是缺乏成规模、高品质、配套齐全的居住小区。

受限于玉环中心城区现状用地稀缺和历史建设水平,城区内缺乏规模合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高档住宅小区。

商品住宅供给水平低下和居民需求提高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城区的房价高涨。

二是老城区、城中村、工业居住混杂现象普遍。

老城区和城中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条件差,建筑密度超高,人口高度密集,大量的工业和居住功能严重混合,生产与生活相互干扰,造成水体、噪音、固废污染严重,环境恶化,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降低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是城市设施整体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和精神追求的需要。

三产服务业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称,文化娱乐、医疗、教育、体育等设施水平低,与现阶段的高房价、高消费水平和高居住需求不相称。

1.4、城市形象差玉环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海、城交融一体,十分有利于打造别具一格的海岛特色风貌。

但在多年的建设中,玉环的城市形象与“海上花园”的美称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对海岛景观资源的认识不足、挖掘不够深入,有海不见海,有山不显山,城市空间未能和山、海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

除了空间尺度、城市绿化外,在规划、建筑、景观等方面均乏善可陈,玉环的城市形象与内在居民的需求、外来游客的期许不相适应,也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分区规划提出的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研究2005年县人民政府为贯彻浙江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玉环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根据省、市联合审查鉴定意见,经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玉环县域分区规划》,其中包括《玉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交通》两个专题。

希望通过《分区规划》研究,解决当前玉环发展中的上述主要问题。

并找到未来玉环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式、相应的空间资源配置要求与发展时序、以及如何为其发展预期创造良好条件等问题的答案。

在《玉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当前关系玉环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相关建议,主要归纳为下面六个方面:2.1、城市发展目标定位《战略研究》认为,融入区域是海岛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而甬台温沿海高速公路复线的开通和大麦屿港的开发建设,将对玉环区域服务功能的发挥和产业转型带来新的机遇。

对玉环总体发展定位为:区域物流海港,魅力宜居宝岛。

2.2、产业发展思路(1)经济转型目标。

核心目标是做强优势。

通过市场、技术、管理等各种先进手段,巩固优势制造业基地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优势。

制造业仍然作为玉环经济的首要支撑,向高附加值方向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只是辅助。

临港大工业不适合在海岛发展。

大力发展物流、贸易、研发以及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等生产服务业;依托海岛资源特色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促进城市商贸娱乐等生活服务业的高端化;积极挖掘特色农业和渔业资源;各产业协调发展以促进玉环城市整体功能优化。

(2)产业空间整合上采取“双园集聚”方式:生产性工业企业包括家庭工厂向工业园区集聚;非生产性的各种生产服务业、金融机构、研发机构、国际国内关联企业分支机构向办公园区集聚。

3.3、城市空间结构《战略研究》提出玉环空间布局结构为“双城、双心、双翼”。

“双城”即位于漩门港两岸的港南、港北两个城区,港南城区含城关、坎门、漩门三期三片,港北城区含清港、楚门、芦浦、漩门二期四片;“双心”分别是漩门三期南城市中心和漩门二期北城市中心,漩门三期重点承接城关中心转移的职能,布置行政办公、教育科研、体育、居住等城市对内服务功能;漩门二期城市中心,重点开发培育海岛城市特色的休闲旅游、商业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二者分别侧重内、外功能,共同构成城市中心区;“双翼”主要指的是产业集聚区,东翼为干江、沙门的滨海产业带,西翼为依托大麦屿港区的港口产业带。

3.4、区域和对外交通发展策略一是增加对外公路通道。

在既有的76省道、76省道复线、规划甬台温沿海高速公路基础上,向北方向增加沿乐清湾的疏港公路和沿海通道,向西方向增加跨乐清湾第二通道,形成以高速公路为贯通走廊、以向西和向北干线公路为辅助的对外公路系统。

并开展跨乐清湾第二通道的选址研究和通道预留。

二是加快大麦屿港区融入区域港口体系,优化自身功能定位,规划期内作为服务玉环及浙东南的地区性支线港,远景成为浙东南港口群中的枢纽港区。

3.5、景观风貌特色定位综合分析玉环的地理人文环境、城市空间特征和历史渊源,规划确定构成城市风貌特色定位的元素有:山、海、海岛、湿地、漩门江、文旦、渔村以及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特质。

城市风貌特色包含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两个层次,物质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个方面。

规划从自然、人工和人文三个角度确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塑造“环之海、绿之山、玉之岛”的景观主题,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3.6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根据两规衔接报告,对玉环土地资源的匡算:玉环本岛+半岛土地资源362平方公里(不含周边岛屿面积16平方公里),加上可围垦的海涂资源,漩门二期、漩门三期围垦工程,按照一定比例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约58平方公里。

除去不可用的山地155平方公里,保持耕地保有102平方公里,其中基本农田89平方公里,农村建设用地14平方公里,必要的生态用地(水域12.7平方公里,林地、园地、生态廊道等16平方公里,预留特殊、交通、水利等设施31平方公里)约60平方公里,可用建设用地89平方公里,除去已建成城镇用地41平方公里,剩余48平方公里。

若按每人100-110平方米,可支撑城市人口约80-90万人。

目前,玉环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似乎还有回旋的余地,然而无度的开发滩涂资源,势必造成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岛陆相连、岛屿相连,海岛生态环境特色消失。

3、立足县域分区规划,优化玉环城市空间布局在《玉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分区规划》的基础上,我们对优化玉环城市空间的工作提出以下建议:3.1、确定新的增长极核,坚持创建新城决心不动摇。

跳出老城,创建新城是优化空间的关键。

是走出当前城乡一体化迷局的根本举措。

根据《战略研究》提出的观点,目前玉环中心城区发展优势已不明显,且阻力较大,城市建设停滞不前。

因此,建议采取“搁置矛盾,先易后难”的办法,近期将城市建设的重点北移至漩门二期,建设新城。

而漩门二期在区位条件、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及建设时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①、区位条件优势一是位置的中心性。

漩门二期围区处在玉环、温岭、乐清3个全国百强县的中心,又是我县港北区域的中心,对于接受区域辐射和承担对外、对内服务功能十分适宜。

二是交通的便捷性。

随着甬台温高速复线的建设,漩门二期紧靠分水与收费站两个高速出入口,到温州与台州均在30—40分钟的高速公路距离。

76省道、75省道南延及疏港大道穿城而过,对外交通十分便捷。

另外,随着漩门江跨江大桥的陆续贯通、深浦隧道的投入使用、二期和三期连接通道的建设,漩门二期至陆上各乡镇15—20分钟的交通圈指日可待。

三是支撑条件的成熟性。

漩门二期周边集镇繁荣(有楚门中心镇和清港、芦浦三个强镇),人口富集(常住人口约12万,外来人口6万多),产业发达(科技产业功能区、漩门工业城、医药包装产业功能区),对新城的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起到强大的支撑。

②、土地资源优势一是土地资源储备数量可观。

漩门二期围区总用地面积37.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3.4平方公里。

除去生态湿地、农业用地和已批出的工业用地,尚有近13平方公里土地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相当于现状城关建城区的1倍。

另外,部分农业用地可结合休闲旅游进行开发,14平方公里的水域是城市景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可利用的面积近30平方公里。

这在当今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条件下,是玉环新城建设最大的空间优势。

二是土地审批相对容易。

二期的土地所有权为国有,全部为政府掌握,无需征用,而且是一片荒涂,也无拆迁,避开了当今城市建设的两大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