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会创造”应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目标。

①如何达到使小学生富有科学志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造思维,是《人与自然》这部新教材所力求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

我以为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效果,多渠道、多层次、多环境地为小学生创造观察、动手、思维的条件,是培养孩子们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一、针对实验内容,积极有效地启发引导
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容易激起儿童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思路,启迪他们的思维,为创造力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这就需要在做实验的同时有效地加强启发引导。

如:在五年级上册“光”专题教学《光和热》一课中,在教学“怎样形成强光和获得高温”这一环节时,先演示用一块平面镜和多块平面镜聚光;用凹镜聚光和凸透镜聚光实验之后,提出“平面镜、凹镜及凸透镜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凹镜和凸透镜能把纸点燃?”,“怎样才能更迅速地把纸点燃?”这几个问题,让他们自由地将想法讲出来,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经过自由活动和自由讨论之后,学生会产生许多心得想法,如对第三个问题,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观点:a.在正午阳光下进行;
b,先用许多平面镜把大量阳光汇集起来;
c.先用许多平面镜把大量阳光汇集起来;再用凸透镜聚光......
等等;
也许会提出出乎意料的设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有可能是很有创意的,老师应设身处地的从孩子角度,去体会他们如何理解和对待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样才能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更多的“灵感”和“顿悟”不断涌来。


二、搞好课堂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分组实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实验教学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完成的实验操作活动,它比演示实验有更强的可见度、清晰度。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为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在做分组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分好实验组。

每小组以2-3人为宜,要从学习成绩和动手能力上合理搭配分组。

其次,实验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前,师要充分准备,做必要提示。

开始实验后,要尽量少讲,多观察,在学生疑问处,及时给以引导。

如果发现带有共性的错误操作,要马上给予提醒,必要时进行简单的示范操作。

实验后,要留下实验记录,积累材料,以助每个小组做好实验分析,对实验进行总结,加深对实验内容的再认识。

第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及科技意识,发展思维。

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是不断变化的,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观察的同时还要机敏适时地捕捉实验中的现象。

这些现象有的一闪即逝,但有些现象则是
连续变化需要学生连续观察的,这时,学生的思维要跟着实验现象的不断变化而展开,紧紧把握产生此现象的操作条件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和总结。

如在“雨的模拟实验”中,学生首先观察到烧杯内蒸气的出现,随着加热的继续,托冰盘底渐渐有小水珠出现,在这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并联想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云的形成(冷却)→雨的形成”这一过程。

在这里就要以正确的实验现象明确的观察要求搭起学生联想、创造的桥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演示实验注意学生的思维参与与演示的可见度
学生不宜操作的实验由老师来演示完成,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注意:学生的思维参与。

实验时注意学生的思维动向,边讲边演示,同时加以设置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甚至反复讲解重复提问;同时注意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如:在做探究地球的自转实验中,因为白天的光线较强,用蜡烛火焰当作太阳光效果不太明显,可将幻灯光线当作太阳光,将地球仪当作地球,这样既清晰又有“角色”地将学生思维引发到目标教学上去。

四、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器具,设计实验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发自主的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③科学课中的实验并不像中学那样复杂,往往一个知识点可以用几个小实验来证明或验证。

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然实验的多层次性,引导学
生自己制作实验器具。

如在做“伏打”电池实验时,材料很容易在废旧电池中找到。

“土电话”、“液体压强”,等实验也可用易拉罐代替一些材料。

某些实验可放手学生自己去设计,如在讲“种子萌发所需条件”时,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和空气。

五、使实验教学与科技活动紧密结合
结合实验教学,开展科技活动,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启迪儿童的智慧,发展他们的才能。

首先,开阔科技活动空间。

如:在学习了《宇宙》这一单元以后,可利用空余时间,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观察星座,深邃广阔的宇宙空间,变幻无穷的各种星辰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与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其次,利用科技活动,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许多实验的目的、要求,正适合丰富科技活动的内容。

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展科技活动课,这种形式要求有三个特点:(1)要注意科学性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有严格的科学导向。

(2)要注意全体性。

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3)以实验教学内容为中心的活动目的在于加强小学生对应用科学的兴趣
爱好及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所以必须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环境。

再次,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
发明等活动。

这样既能丰富科技活动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思维。

总之,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①包佩霞、黄云龙:《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载《素质教育实施手册》1998年版。

②欧阳同慧、郑文《课堂改革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参与》同上。

③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载《山东教育科研》2000年第1、2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