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理解》评课稿
《周长的理解》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对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
在课的开始,老师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
然后设计了谈话这个环节,以及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
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
同时,老师也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实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个理念。
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
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
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
这个点老师做得比较好。
比如,在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师安排几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等,同时让学生测量。
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理解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能够。
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理解。
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
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理解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
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
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
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值得商讨:
1、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而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仅仅简单地跟学生说,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后慢慢去发现。
我想,是不是能在当堂设计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去操作体验一回呢?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围和头围,等等。
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水平的培养。
如在讨论怎样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时,有一学生提到了“用估算”,而老师并没有理会,一带而过了,是不是也该让学生尝试一下,先去估算,再测量,适当地培养一下学生的估算水平。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
让我们注重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