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作者:徐昌
来源:《乡村科技》2017年第04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环保也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当前打造绿水青山,提高森林覆盖率至关重要。
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环保事业更上一层楼。
本文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影响作用、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加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影响;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04-33-2
1 集体林权概述
集体林权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集体林有以下2种情况,一是集体所有的集体林,二是个人使用的集体林木[1]。
集体林产权是一系列权利组成的整体,也就是集体所有制单位或经济组织对自己所拥有的森林、林地及林木享有的占有、使用、处置及收益的权利。
2 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影响作用
2.1 森林资源指标的变化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新造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储蓄量、森林面积、森林储蓄量、生态公益林造林面积和火灾发生率。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后效果明显,比如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社会造林面积,丰富了森林资源,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得到扩大,森林蓄积量得到提升,生态公益林面积在其中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2 林业生产产出和投入的变化
在林业生产投入方面,国家投资比例加大,主要表现在政府对林业生产资金投入以及国家政策对林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国家主体对林业生产投资加大,具体体现在林业生产经营者及社会利益相关主体在林业资金投入方面增加金额。
在林业生产产出方面,材、竹材及林副产品产量增加,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后,林农拥有了林木所有权,林农可以自主选择经营,这充分激发了林农造林育林的热情,从而使得新造林面积得以扩大。
林权改革既可以激发林农经营造林的积极性,又可以刺激木材产量和林业产值飞速增加,从而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使得林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而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林业投资经营环境,林业经营效率得以提高,林业二三产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优化和完善了林业产业结构。
3 集体林业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度不够高,对于参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够积极。
虽然总体上林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有一些阻碍使得改革总体进度慢,推动改革阻力大。
例如,一些地方降雨量少,立地条件差,生长周期长,森林经营效益并不够好,农民对林业的依赖性不高。
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存在,确权发证容易引起纠纷。
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总体有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但在拍卖林地林木资源时,一些环节的工作不细致,工作的开展存在形式主义等,造成出现界限不清、面积不符、图表对不上、资料遗失等问题[2]。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将林改工作提上日程,林改依旧停留在部门推动层面。
宣传政策不够细致全面,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对林改的政策和工作存在片面认识,林改工作落后于整体推动步伐。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措施
4.1 转变政府职能
把林业管理职能变为林业服务职能,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把职能重点转为林业经营者服务上,应开放特色窗口,为林业打造政策、信息、技术等平台,提供保障质量的农林树苗,积极改变传统的林业生产方式。
在林权改革中,政府要想办法动员农民群众加入其中,要了解农民意愿,承认并保护农民知情权,以激发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林农林下经营,大幅度增加林副产品收入;同时,引导林农和企业积极合作,加快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可大胆尝试发展林业旅游业和休闲服务业,带动林农共同致富[3]。
4.2 建立健全林业风险保障体系
林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有很多不可预见的情形。
一旦突发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农民的经济损失将无法回避和无法估量。
所以,需要建立预警机制,比如林业风险保障系统,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引进林业灾害保险。
林业灾害保险能抵抗和分散森林灾害风险,因而可以适当挽回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是加快推进社会化防治。
林权改革实施后,林业主体有多样化走势,各级森林防治机构必须行动起来,政府要起带头作用,加快建立林业灾害防治工作机制。
4.3 完善社会服务
因为社会对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认识还比较欠缺,加上林业建设进度慢、投入资金少,所以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有资金少、人员素质低、覆盖面小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打造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基于传统的政府林业服务部门,建立个体、私营、公私合营的服务组织,建成
农、工、贸一体化和供、产、销一条龙的经营组织,从而为林业社会化发展服务,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的服务网络,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一体化服务[4]。
参考文献
[1]党凤兰,柯水发.我国森工集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6-50.
[2]孙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一产权制度安排与绩效[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3]罗金.北方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因、路径与绩效-—以辽宁为例[D].沈阳:沈阳农
业大学,2011.
[4]吴盼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分析——以安徽省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