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开放大学“中高衔接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代码:580402招生对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相同或相近专业一年级在读学生。
学制:中高学制5年,实行弹性学制,最低毕业年限4年,学籍8年有效。
学历:开放教育专科毕业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
本专业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学生获得的学分满足毕业最低总学分和各课程模块最低学分设置要求,达到最低毕业年限,满足各项毕业条件,可获得毕业证书。
就业面向1、服务面向(1)机动车检测,汽车制造、维修等部门从事检测、维修,汽车制造等技术工作。
(2)交通运输行业从事汽车运用与相关管理工作。
(3)汽车品牌特约经销企业从事销售、售后服务、仓库管理、美容,零配件服务等技术工作。
(4)汽车维修企业从事业务接待、索赔、理赔、仓库管理等相关工作。
(5)汽车贸易和旧机动车车交易、汽车租赁等部门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
(6)汽车金融、保险理赔等相关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
2、就业岗位(群)指与本专业最直接相关的就业职业岗位群。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的高技能人才,如在正规汽车4S 店,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员隶属“服务部”,“服务部”岗位设置基本相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就业职业岗位群如下图培养目标与规格1、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特点,通过调研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及生产过程技术要求等,由此进行工作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能力与素质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定位。
2、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 的人数达到80%以上。
”因此需要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分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根据以上分析,建议本专业学生获取下列职业资格证书:3、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本专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汽车检测与汽车维修的技能,具有与接受的高等教育水平相符的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具有在汽车检测技术服务领域、汽车维修领域等行业从事汽车检测、维修与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培养规格根据对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和对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的分析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具备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
具有较强的汽车构造和汽车商品知识。
具备较强的汽车维护、检修,性能检测,故障诊断与修复,汽车运用管理等相关知识。
具有一定的企业基层管理知识。
具有一定的英文资料翻译、阅读能力。
技能要求:(1)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应用文写作及数学应用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具有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2)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与汽车相关法律与法规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汽车日常使用性能与检测能力。
具备一定的汽车保养与检验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汽车故障检测与诊断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保险理赔能力。
具备熟练地使用常用工具、量具、报修及检测设备的能力。
具备二手车评估与交易的基本能力。
具有汽车维修设备和工具的维护保养能力。
具备一定的汽车维修企业技术管理能力。
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具备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4、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
5、要求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具有理智、真诚、坦荡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1、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根据职业岗位(群)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分析中职和高职课程体系基础上,以模块化课程设置来适应职业能力结构的变化,实现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为基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分析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分析(1)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高职课程体系(2)建议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此课程体系为建议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各二级学院、教学点等可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高职教学进度表,进行适当调整。
注:带◆的课程为中职规划课程;带★的课程为高职规划课程。
6、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应涵盖专业统测课程)(1)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本课程4学分,课内时72学时,开设一个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汽车整体构造和使用性能,掌握行驶原理和底盘各总成、系统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故障分析、维修方法,并且有初步分析、判断与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
还要使学生了解底盘新结构的功能、结构特点及对汽车使用性能的改善。
课程主要内容是汽车总体构造,行驶原理、传动系、制动系、转向系、行驶系的结构与维修,汽车底盘新结构。
(2)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本课程4学分,课内时72学时,开设一个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全面、较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整体构造及系统、机构的功用、组成、工作原理、检修、调整方法,具有初步分析判断、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是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工程热力学基础、发动机性能、现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
(3)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本课程3学分,课内时54学时,开设一个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器设备的结构与原理,熟悉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的使用,具有维护、调整、检修的初步技能。
熟悉各系统的线路及典型汽车的全车线路,具有对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是现代汽车的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点火系统、照明及信号系统、空调系统、安全气囊系统、仪表及显示系统、汽车附件、电路图等。
(4)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本课程4学分,课内时54学时,课外时18学时,课内时开设一个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汽车故障诊断及检测的方式方法,掌握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常用工量具及仪器的使用等。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发动机的检测与诊断、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的检测与诊断、汽车底盘的检测与诊断、整车的检测与诊断、车身电气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专业核心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模块、媒介、学生要求、教师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与评价、实施阶段等具体要求要求详见各课程标准。
7、教学进程安排课程分为统测课程和非统测课程。
统测课程由总部确定,并负责牵头制定课程标准、指定教材版本、全面建设各种形式教学资源、制定课程考核要求、统一组织课程考核。
非统测课程,由总部负责牵头制定课程标准、推荐教材选用版本,由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按照总部要求自主开展教学和考核,总部实施教学督导及质量监控和评价。
在教学组织和操作过程当中,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可以结合中职教育在全日制学习阶段来完成,素质课、实训课等可以在其他的时间安排完成。
教学进程安排表(按最低学习年限4年编制):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1、联合教研室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构建一支双师结构的联合教研室。
(1)联合教研室组织结构成立专业联合教研室。
成立由总部专业学院和专业主任牵头,整合总部专业教师、二级学院或学习中心专业教师、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联合研究室,组织并开展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
其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比例为80%。
高校和行业、企业学者专家比例不低于20%。
(2)学历及专业知识要求具备本专业及相关相近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3)实践能力要求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考评员证书或两年以上企业经历。
具有指导实践环节教学的能力。
(4)应具有一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
2、教学设施中高衔接项目人才培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因此教学设施应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为前提,具体如下表所示。
(1)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完成基本技能实践和岗位(群)能力实践,由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进行建设。
(2)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及环境的补充,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同时又是学生与社会连接的窗口,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也是将来学生第一次就业的目标单位。
校外实训基地应选择在技术、设备、规模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由总部和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根据专业技能培养及就业需要进行建设。
(3)信息网络教学条件总校负责建设虚拟实训资源。
各二级学院、学习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
具有必备的专业通用软件。
3、教学资源根据本专业的要求编制,包括:(1)教材(一体化教材)及图书选用或自编适应中高职衔接学生特点的一体化教材。
图书和期刊杂志总数应达到教育部有关规定。
(2)信息网络教学资源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建设包括手机移动学习课程、网上公开课程、网络课程、课程学习包、精品课程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
根据专业及课程特点建设满足网络基础实训、学习包个体实训教学要求的网络虚拟仿真实验和个体实训学习包等资源。
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以保证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根据混合型学习理论,结合中高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体现双模式融合教学模式。
具体以学校相关文件为准。
1、“一个对接”建议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形式完成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2、“二个结合”传统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相结合;文字教材与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相结合;3、“多种形式”结合课程、教学资源及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开展教学。
如班级教学、分组教学、自主学习、导师制、协作教学(总校教师和各分校教师协作)等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考核建议1、突出技能的考核评价方式。
2、体现对综合素质的评价。
3、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4、考核的设计应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
5、对符合学分认证的课程进行相应的学分兑换。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可通过网络学习、培训等途径继续专业学习。
继续专业学习所面向的本科专业主要为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专业。
根据学生兴趣,也可以选择车辆工程、机电工程等专业学习。
也可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技术培训、参与项目研究、产品开发等生产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