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起搏器基础参数

起搏器基础参数

尚健慧
北美起搏电生理协会(NASPE)与英国起搏电生理协会 (BPEG)用五个字母来表示起搏器的各种功能,称为NBG 代码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第四个字母 第五个字母
起搏腔 O=无
感知腔 O=无

反应方式 O=无
可程控性 O=无
抗快速型心 率失常功能
O=无
A=心房
A=心房
T=触发
P=简单程控 P=抗心动过 速起搏
感知到自身下传的心室激动,起搏器便认为所设置的AV间期 太短,自动延长AV间期,延长后再搜索,如此反复;
负滞后AV间期:
目的:主要针对某些特殊人群:如:肥梗心脏失同步心衰植入 永久起搏器/三腔需心室完全起搏;避免自身心室激动;
原理:与正滞后相反搜索;在一定时间内如发现自身心室激动, 则认为设置的AV间期太长,而将自动缩短后再搜索,直至没 有自身心室激动;
相对不应期:可感知心电信号外的干扰信号,并自动转 换为干扰频率,一直持续到干扰消失为止;
心室不应期可定义为任何信号都不能重整下限频率的一 段时限,不管该信号是否被起搏器感知;
设置VRP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对上述非QRS波信号的过感知;
双腔起搏器计时周期
下限(低限)频率间期(LRL) 上限频率间期(MRTI) 房室延迟(AVD) 心房逸搏间期(AEI) 心室空白期(VBP) 心室反坳期(不应期) 心室安全起搏(VSP) 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RAP) 总心房反坳期(TARP)
V=心室
D=(心房+心 室)
V=心室
D=(心房+心 室)
I=抑制
D=(触发+抑 制)
M=多程控功 能 C=遥测通讯
R=频率应答
S=电转复
D=( 抗 心 动 过速起搏+ 电转复)
起搏器参数范围
感知(mV)
阈值(V)
心房
≥2
≤1.5
心室
≥5
≤1.0
阻抗(Ω) 300-1000 300-1000
有条件可测斜率,即在电压和时间的变化;如R波振幅偏低,斜率亦低, 则可能感知不足;因此,斜率测试也很重要;
部分起搏器能自动搜索AV间期,适当范围内自动延长PAV, 使更多心房激动经房室结下传;生理+省电;
2.3房室间期-频率适应性AV间期
2. ?
70bpm
50bpm
2.4房室间期-滞后AV间期
正滞后AV间期:
目的:尽可能让心房激动经AVN下传;鼓励自身心室激动; 原理:设置的一段时间(如5min或256个心室事件)内,如未
低限频率间期
逸搏周期
自身激动
不应期
心室起搏 VVI / 60
单腔起搏器计时周期
3.心室不应期(VRP):发放起搏脉冲或感知自身心室 激动后心室感知放大器对外来信号不感知的一段时间; 分为:绝对不应期(空白期)和相对不应期(噪声采样 区);
外来信号:心室脉冲的后电位、T波、期前收缩等信号; 绝对不应期:对任何信号不感知,即:看不见任何活动;
1.下限(低限)频率间期(LRL)
也称基础频率;通常60bpm; 不同公司产品名称不同;
美敦力:Lower Rate 波士顿:Lower Rate Limit 圣犹达:Base Rate 百多力:Basic Rate
下限频率的设定目的:使患者心率保持在规定的起搏 器下限频率之上,当心脏自身心率低于LRL,起搏器 给予起搏;
2.感知并非发生在QRS波起始处,而是感知心腔内心室除极点位的 快速本位曲折或快速上升速率(斜率,dV/dt);
如果自身电活动起源于电极导线顶端处的室早/逸搏,则逸搏间期≈ 起搏间期;
因此,当一个刺激信号落在QRS波任何部位(起始、中间、终末), 尤其是存在RBBB/左心室室早时,并不必然表示起搏系统感知功能 不良;
滞后=逸搏周期-起搏周期
1000ms
800ms
逸搏周期>起搏周期
鼓励自身心律
正性滞后
起搏周期
800ms
1000ms
逸搏周期<起搏周期
抑制自身异位心律
逸搏周期
负性滞后
起搏周期
逸搏周期
3.此图正常/不正常?
3.心室安全起搏(VSP)
即非生理性房室时间(NPAVD)心室起搏; 起始于心房的脉冲,PAV一般设定为110ms(包括心室空白
2.2房室间期-感知AV间期(SAV)
感知自身心房P波至心室脉冲发放或感知心室自身激 动的时间间期;
由于心房激动后其电位上升达一定幅度才能被感知,通 常是P波达峰值时才被感知,而不是P波的起始处;这就 存在一个感知延迟过程。
因此,程控时,SAV必须短于PAV;
2.3房室间期-频率适应性AV间期
2.房室间期
起搏器的房室传导时间与PR间期有等同的生理意义, 称AV间期;
AV间期的类型:
起搏AV间期(PAV) 感知AV间期(SAV) 频率适应性AV间期 滞后AV间期
2.1房室间期-起搏AV间期(PAV)
心房脉冲发放后到下传或起搏心室的时间,长于SAV;
心房脉冲发放后要经过20-40ms的延迟才能激动心房, 因此实际的心房刺激到心室激动时间要晚于程控AV间期 20-40ms,所以在程控时,PAV要长于SAV20-40ms;
起搏周期
心室起搏
不应期
心室起搏
VVI / 60
单腔起搏器计时周期
2.逸搏间期:刺激信号与其前自身心室波之间的距离;
理论上,起搏间期=逸搏间期;实际上,起搏间期多<逸搏 间期;
1.自身心室除极的兴奋波到达感知电极所在部位的心肌需要时间, 尤其是存在右束支阻滞或左心室起源的室早,通常自QRS波开始约 20ms处;
正常人的AV传导时间随心率的增加而缩短; 当心率减慢时,AV间期延长; 通常心率每增加10次/分,PR间期缩短5ms,这一动态变化
使房室收缩时间分配更合理,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现代部分起搏器具有频率自适应AV间期功能,即在一定程 控范围内的AV间期能根据心率的快慢自动调整,模拟人体 生理反应,特别适合AVB;
起搏阈值测试时脉宽通常为0.5ms;
起搏阈值在植入电极导线后会有变化,短期内上升,2周左右达到高峰 (可达刚植入的2-4倍),然后开始下降,3个月左右趋于平稳;
一、起搏器计时周期
以单、双腔起搏器为例;
单腔起搏器计时周期
1.起搏间期:亦称基础起搏频率,为连续两个刺激信号之间 的时间距离;
低限频率间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