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现实传承性及应用意义第一节:文化的含义群体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从显露方式)1.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他们以文学符号系统或人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2.内隐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等。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形成的深层的东西。

(从内容要素结构角度)文化是一个民族思想与观念的总和与实体。

文化是指在任何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群体,所具有或创造的,也是共有或特有的心理。

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方式所产生的结果的总和。

此定义包含三方面:1、其群体共有和特有的价值观、情感、需求等。

2、其群体共有和特有的相应的行为方式。

3、其群体共有和特有的民风习俗,建筑和服装风格,饮食特色亚文化: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部分人或局部地区的人与其群体的心理,相应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方式所产生的结果的三个层面上,存在的差异和特有之处。

影响文化形成的因素:直接因素:通过政治、经济、地理、宗教、教育等直接影响,其中常常伴随着“赏罚机制”。

间接因素:经过民风、习俗、日常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二节心理的性质近现代心理学研究心理的一些发展过程A生理心理学或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心理的神经解剖结构与神经功能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的,生理心理学用的是刺激——反应的研究模式,实验心理学用的是实验的方法B行为心理学,认为心理看不见,摸不着。

因此不应当以意识为研究对象,而应以刺激——反应的模式来研究人的行为,并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想通性。

C认知心理学,研究人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及其要素的功能等,认为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

心理学的性质指人或个体的心理是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产生或者处在人的大脑中,以观念、情感、意志、态度、需要动机等要素为主的内容构成。

心理是处于动态和会发生变化的状态中,对人或个体的行为或行为方式,起着调控和支配作用。

此定义包含一些基本含义:心理的产生及其内容的构成,既有主体和客体的左右,也包含主体和客体的成分。

人或个体的心理支配人或个体行为发生的也是内部的最直接原因。

观念性为主,即心里中的情感、意志、态度、需要动机等的性质。

处于动态和发生变化的状态,即心理处于活动状态,并会随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一定变化。

第三节文化心理的性质、特征、作用文化心理性质:文化心理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社会环节中的群体,所共有或特有的价值观、情感、需要动机等为主的心理要素。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中,决定男女婚姻结构的文化心理是“父母之命,媒之言。

”特征:1、内隐性:指文化文化心理产生或存在于人的大脑中。

2、习得性:指任何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群体,所具有或获得的文化心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其成员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受其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化等而形成的。

3、群体性:任何文化心理都具有群体性。

4、变动性和一定的恒定性:文化心理会随着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其中一些心理会恒之存在。

文化心理作用:支配其群体特有的行为方式发生的,内部的最直接原因并且人人各个方面,深刻的影响着群体的生存与发展。

亚文化心理:指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的部分人或局部地区的人,在心理上与其群体其他的多数人,存在着的差异和同中有异之处,它是支配其部分人或局部地处的人,共同和特有的行为方式发生内部的最直接原因。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含义指中华民族在古代社会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古代中国人共有和特有的一系列的价值观、情感、态度、需要等心理要素。

第五节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任何社会环境中的人,对各种事物的美丑、是非、善恶等意义的判断,其文化信息常常都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文化从未中断的社会,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心理,深深地打着传统文化心理的烙印,认知它们,将有利于生活在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组织等的生存和发展。

心理要素的含义1、观念:个体事物接触后,在大脑中形成概念化的认知,一个事物的性质和关系,既是事物的属性,每个事物都有许多性质和关系。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的属性。

作用:心理活动2、价值观:指个体在认知事物的基础上,对所认知的事物,经过大脑进行真假、对错、好坏、美丑等意义判断后的观念。

作用:是个体观念中和心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一方面是促使个体在生理层面上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等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个体生理层面中需要、动机等的性质、特点方向,也是促使个体行为发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不是全部因素)3、情感:指个体对所接触,认知的事物产生的主观性的体验和态度。

产生原因:个体和事物总是处在某种关系中。

表现特点:具有对立性质的两极性。

两极性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变化“乐极生悲、喜极而泣”,两极性常伴随着明显生理反应。

情绪的表现常较短暂,情感的表现常较长久。

情感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变化作用:情感是促使个体的需要、动机、行为等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们对个体行为能够起到积极的强化作用,或能够起到消极的强化作用,特别是当处在某以极端的状态时。

4、态度: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待事物(人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性。

个体的价值观、情感、意志是产生态度的主要因素。

作用:态度是使个人特定行为方式产生的重要因素。

5、意志:个体依据确立的目标来调节和支配自我的行为,以实现目标的心理特征及其过程。

作用:意志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支配作用。

6、需要:个体对有关生理性和精神性方面的事物产生缺乏性的一种心理表现。

产生缺乏性的一种心理表现基本类型:一、生理性:由人的生理性方面的特性为主导致的。

特征:具有周期性和重复性二、精神性:由人的价值观、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性方面的特性为主导致。

特征:具有要求不断更新的内容才能获得满足的特点,并且没有彻底意义上的满足作用:需要是行为的基本动力7、动机:是个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产生行为的原因条件:内在条件:需要。

外在条件:诱因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动力和方向,此是动机概念的核心,动机的性质决定着行为性质。

作用:动机对行为有引发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

心理产生及其引发行为过程的一般结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生理——价值观、情感、心理意志、态度——需要——动机——行为(吃、穿、住、生、死)第二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心理——及其现实传承性及运用价值概述: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各地域民族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传统饮食文化心理,并一直传承到今天。

食物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必备的要素之一。

“吃”在中国历代的社会环境中,都被视为人生、社会的一件大事,并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被人们视为人生、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也同时与“天”并称,古代中国社会常常是食物缺乏。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心理指中国古代社会环境中产生或形成、人们共有的,吃什么、如何吃。

饮食,饮:最初指人喝水的液体,后来又指喝酒、茶。

食:人吃的各种食物。

㈠、“吃什么”是指在饮食上着重追求什么的心理⒈色正、味美、食物的形状、食物的器具美的心理A 色正:所吃食物的颜色要符合新鲜或正常不变质所具有的颜色。

B 味美:所吃食物要追求味道很美、要有香鲜之味、调和之味。

C 食物的形状美:形状给人美感D 食物的器具美:给人美感⒉食物分主副的心理日常所吃食物应分为主要吃的和次要吃的两类的价值观、需要等,一般均分为饭和菜或者主食和副食两种类型㈡、“如何吃”才能有利于健康长寿的心理⒈素食长寿心理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应该以植物类的食物为主,才能达到身体健康及长寿的价值观、需要等⒉随季节变化而改变食物的平衡健康观食物结构要随着季节的寒暑燥热等的变换而进行对立性的改变的价值观、需要等。

⒊饮食有节的养生观吃食物的过程中,对于五味(甘、酸、苦、辛、辣)及食物的数量,要加以节制,不能为了满足口欲而过分或足量的食用,这样才能健康长寿的价值观、需要等。

⒋药食同源的养生观食物和药物一样,从基本性质来看,都是植物性质的,都具有服食和治疗疾病的功效,人们在日常的饮食中,可以食物药物同食,能够达到健康长寿的价值观、需要等。

⒌重视食物特性、相反相忌的健康观了解各种食物的特性及其利弊,及其一些食物混合而食的禁忌,这样才能健康相违不利健康的价值观、需求等。

⒍吃什么补什么的补益观认为吃动物体内某些器官,可以对人体内相应器官有补益作用价值观、需要等。

㈢、用“请吃”的方式来促进社交等社会性活动方面的心理“请吃具有促进社交等社会活动功效的价值观、需要等,这方面的心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

⒈用酒食款待宾客或聚集共餐来达到庆贺、酬谢、办事、娱乐,表示敬畏或孝心等目的的心理。

⒉尊卑长幼有序等的饮食礼仪观在酒席或聚会共餐的饮食活动中,其食物的数量、座次位置、服装、发言的次序和资格等必须按照社会特定的尊卑长幼的次序规定来安排和进行的价值观、需要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心理的现实传承性传统饮食文化心理,通过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已经在人们的心理中㈠“吃什么”在当今的现实传承性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在饮食上同样具有着重追求食物的色正、味美、形状、器具美,以及把食物分为主次两类的心理㈡“怎么吃”在当今的现实传承性⒈素食长寿心理依然盛行食品供给日趋丰富,肥胖、“三高”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也日趋严重,与饮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体育运动有关。

⒉随季节变化而改变食物的平衡健康心理;饮食有节的养生心理;药食同源的养生心理;重视食物特性、相反相忌的健康心理依然广泛存在⒊吃什么补什么的补益心理有所减弱,但依然存在㈢、“请吃”⒈用酒食款待宾客或聚集共餐来达到庆贺、酬谢、办事、娱乐,表示敬畏或孝心等目的的心理,在当今依然盛行。

⒉尊卑长幼有序等的饮食礼仪观也依然盛行此方面的心理从古至今,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等级差别,另一方面是中国从古至今的道德中,特别重视长幼之别。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心理现实传承性的应用意义许多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心理,在当今中国社会环境中,依然延续着,认识和应用它们,将有利于人们的健康长寿,及其与之相关的生产营销、社交活动等。

㈠、传统饮食文化心理“吃什么”的现实应用意义⒈色正、味美、形、器亦要美的饮食文化心理的现实应用意义A 利:有利于增加人的食欲,使进食成为一件享受之事,增加生活的乐趣。

弊:导致人们忽略所进食物的营养性和平衡性,不利于健康。

B 食品的生产、加工、营销的角度,凡生产、加工、营销的食品,其味道必须吻合人们这方面的心理,才能获得成功。

C 凡涉及“请吃”的活动,要能够使宾客满意,食物色香味均美,且其重要原因之一。

㈡、“怎么吃”现实传承的现实应用意义无论何种食物,其品种和营养成分都较单一,而“菜”的品种和营养成分则十分丰富,只要进食结构合理,数量恰当,无疑是有利于人的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