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7汕头一模语文试卷讲评
2017汕头一模语文试卷讲评
13.翻译
处理政亊、到职办公、赴任
下诏、下旨
(2)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 视事。原乞终制。不允。(5分)
【答案】六年,(吕原)遭遇母亲丧事,连续三天(或多天) 水浆不入口 (或没有喝水)。(皇帝)下诏让他葬好母亲后即出 来处理政事。吕原请求按礼制守孝终了(或:服满三年丧期), (皇 上)不许。
B
【解析】B项中“《生死场》表现民族苦难”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 “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 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6.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①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 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 他作家的文人气; 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⑤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 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
试卷讲评
2017.3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 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 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 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 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 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 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评分细则】①一④“独一无二”部分一点2分,任答两点3分,“贫民” 部分任答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 是( )(3分)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 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 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 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 ,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20.①有时也会引起误解(1分) ②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完美的信息(2分) ③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2分) 【解析】“是否被正确使用”可推测出在它之前有两种相反文意 与其照应,所该填写与前句“指导人们去理解”相反的文意。② 由后句的关联词“所以”推出该空有关联词“因为”,再由后句 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推测出该空有“不完美”之意。后 句的关联词“只是”看出该空有对应的关联词“不是”,从后几 句的“参考答案”“暂时”“等待更好的答案”看出,该空应该 强调的是“最终答案”。
【得分点】主语“吕原”、“诏”、“视事”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落实在“水浆不入口三日”和“原乞终制”两句的翻译上。
诗歌鉴赏
14.CD (答对任意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 【解析】C项断章取义,本句既有词人的自谦 ,也饱含苏轼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之情;D 项的手法错误,不是反衬,而是暗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0.C【解析】原句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 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 恸哭。” 11.B【解析】B项中,《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
12.A【解析】A项中,二人进升官职的原因是皇帝认为他们现任的 两个官职等级相同,不可兼任。
【解析】A项“长期以来”错,女主人公是在听到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后才加 剧了对父亲安危的牵挂。B项“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错,小说只体现了女主人 公单位工作的繁忙。D项,女主人公没有回乡看望父亲,更多的是因为她在母亲去 世、父亲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
C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 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
第一问:女主人公是一个有责任感、孝顺、有进取心、善于识人的城市 青年女性。(2分)(“责任感、孝顺” 1分,“善于识人”或“有进取 心”1分。) 第二问:情感变化: ①一开始由于工作压力面对脑中风的父亲,在情感上刻意疏远; ②在听到保姆弑杀雇主的新闻后,对父亲的安危感到忧心忡忡; ③在火车上看到小孩向母亲提问的场景后激发起内心对父亲的依恋,产 生了愧疚之情; ④在听到的士司机的话后加深了父亲的关切。 (能抓住①的“疏远”、“回避”1分。抓住③的“愧疚”、“悔恨”等 给1分,能抓住②④的“担心”“忧虑”等给1分。)
9.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 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第①点从人物形象(或小说内容)上分析,只要能抓住女主人 公的心理变化来回答即可; 第②点从写作手法上分析,重点在于回答出与上文的对比, 及 对比的作用; 第③点从文章结构上分析,考生可从与上文照应的角度分析, 也可从对下文 内容做铺垫的角度分析。
C【解析】C项“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同步”强调时间上有一致性,“ 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发展阶段”,则是说从“古国”发展到“帝国”的“发 展道路”相近,因此,后者不能作为东西方文明发展大体“同步”论据。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 以往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 点看世界。这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 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 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A
A【解析】A项因果判断不成立,中国历史天下国的传统并非因交通条件 限制形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 学者写的世界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 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重视。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 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转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 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 是大体同步的。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发展阶段大致同步 ,发展道路有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15. 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作者 什么样的感情?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6分)
第一问: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留恋之情。行人未起,别离的船鼓就已经 响起,仿佛在催促一般,从而表达了苏轼心中的惜别之情。( 2分) 第二问: ①词人对王长官很仰慕。词人以经冬不凋的“苍桧”、竹坞、松窗等代 表正直刚毅的景物烘托了王长官正直耿介,性格刚毅的隐士形象。( 2 分) ②词人与王长官相处中情投意合。词中词人写了自己与客人畅谈,整整 一夜,把酒都喝完了。(2分) 【得分点】第一问,句子分析1分,情感正确1分。(后改为答情感直接给2 分,无分析也可)第一问,第①个原因关键词“仰慕”1分,分析1分;第 ②个原因的关键词“情意相投”(或互为知己)1分,分析1分。
9.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 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
①内容上,这一情节使她联想起小时候自己问父母稚气问题,父母无一 例外慈祥地笑她,奖赏性地拥抱她,给她带来了幸福感,表现她的内心 有了触动,重新感受到父母对她的深爱; ②手法上,间接体现了父母对她深沉的爱,与上文写她在母亲去世父亲 中风后,有意识地逃避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的行为形成对比,体 现她的愧疚之情; ③结构上,与上文写她请假迫不及待地回家相呼应,体现了她对父母的 依恋和牵挂。 (或:与下文写她听到的士大哥的话后忧虑更深做了铺垫,向读者交代 了她牵挂父亲安危的原因.〉
默 写
(1)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2)决眦入归鸟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D ①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对象误用,这 里可用“喜闻乐见”(形容适合人们兴趣;很受欢迎)。 ②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③当务之急:指当前应做的事中最急需要办的事。与“目前”重复。 ④溜之大吉:偷偷地走开,一走了事。感情色彩误用,这里可用“归心 似箭”(形容返回心切)。 ⑤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 错误。
13.翻译
……之后
“辅佐”“帮助”
(1)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 三人相得甚欢。
“相处得很好”、“互相投合”
【答案】李贤得以恢复官职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 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很好,十分快乐。
【得分点】“既”、“佐”、“相得”各1分,句子大意2分,落实在 “复官入阁柄政”—句和“未及”—词的翻译上。
D
D【解析】D项中“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错。联系语境 ,原句意思是说民间广泛丰富的物质及精神文化交流从未停止, 这些名人功臣只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典型表现, 并无否定 之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 A项“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没有依据; 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 B项原文只说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深受”,尤其 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 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 感情。 C萧红是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 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 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 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