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课件

罗中立《父亲》赏析初中美术课件


整幅画面以老人的面部为核心,形成三角构 图,使画面稳固而突出,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心 灵震慑。从着色角度来讲,整幅图画以冷色调为 主要色彩,黑褐色的皮肤,黄色的背景。黄色是 北方农村的主色调,是黄土的颜色,更是中华民 族的肤色。同时他也暗示出了农民本初的肤色。 如果说黄色是起源,那么黑褐色就是现状——生 活的种种压迫与苦难,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活 生生的将农民的金色皮肤熬煎成了黑褐色。通过 这种对比,更加深刻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
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 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 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 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 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 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 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 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 已经远远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 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 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 亲!
《父亲》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富于内涵,容貌描绘得 极为细腻、感情复杂、含蓄、主体形象没有被细节的刻划 所影响,反而更加突出,这不仅是形式的创新,而且是主 题思想的突破,显示出了画者的魄力与勇气,《父亲》开 辟了刻划普通农民的复杂性格和表现内心思想的新领域, 给80年代的艺术界以巨大的震动,使人们开始思考过去、 现在、未来,有人说《父亲》的形象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 亲,而是中国经历十年浩劫的八亿农民的父亲,也是当代 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力量,是支撑我们整 个民族,整个国家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伟大力量,这个形象 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时,它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美国画家克洛斯
查克· 克洛斯Chuck Close(1940一 ), 是美国超级写实主义,也就是照相现实主 义的代表画家。生于华盛顿,曾就学于华 盛顿大学、耶鲁大学、维也纳造型艺术学 院。
20世纪50年代,由于摄影技术的飞速发 展和照片的洗印技术普及应用,摄影艺术在 大量而快速地吸引着人 止摄影艺术占据垄断地位的抽象主义艺术, 在绘画领域虽显得势单力薄,但却也是“一 枝独秀”。
在这一时期,来自加利福尼亚,耶鲁 大学艺术系的几个青年的艺术家,试图改 变绘画艺术只有抽象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运用带有表现意味的超级写实绘画,来抗 衡摄影“比照相还照相”,同时,彰显自 己的独立的艺术追求与风格---超级写实, 也是照相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明确了“照 相”绘画。并成就了美国当代绘画领域, 于抽象主义并驾齐驱的一种现代艺术手法。
面对《父亲》,使我们感到这是一个 饱经苍桑,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期 待,有着乐观精神和坚韧的奋斗力的普通 老农民,在他身上汇集着中华民族的优秀 传统的百折不屈的创造力,这种强烈的视 觉效果在观众的心中产生的是一股平凡而 又伟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罗中 立毫不遮掩的把农民的“丑”真实的表现 出来,才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实可 信、有血有肉。
《父亲》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形式语 言上,都有革新的意义,定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 政治气候下的产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会 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 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 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 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 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
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 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 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 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 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 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 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 善良目光的“通视”。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 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 甜、苦、辣,尤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 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 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 少,稀疏口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 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 活悲惨的的烙印,站在这幅巨大的肖像画 面前,使人们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烟叶味, 感到他的肌肤在抖动,他的血液在奔流, 叫人们思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广 大观众的共鸣。
克洛斯就是照相现实主义中, 画头像的优秀代表。他以人物肖 像作为创作题材,完全复制照片。 创作时先拍摄,再用投影仪放大 到画布上进行描绘。他不但使用 传统画笔,还运用喷笔、钢笔和 其他工具,以求精准地描绘对象, 还借助工匠式的打格放大照片, 将照片放得很大,一张单色照片 要画4个月,彩色的将花14个月时 间。他的画幅很大,如《琳达》, 画面274.3×213.4cm,比实际真 实的对象要大十几二十倍,远看 逼真,近看局部却很抽象,不描 绘具体的物体,局部是不真实的。 他想通过一个逼真的画面,说明 逼真来自于虚幻,即远看具象近 看抽象的具象中的抽象。
此画问世后,便引起强烈反响。尤其 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 大灾难之后,它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罗 中立创作《父亲》,这个父亲不仅是罗中 立的父亲,而且是全中国劳动人民的父亲, 《父亲》是农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个, 是罗中立这代年轻人思考的结晶 。
《父亲》一画是在美国画家克洛斯巨型 肖像画的启发下,采用照像写实主义手法画 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 形象。
油画《父亲》 赏析
画幅尺寸
尺寸216x 152厘米
作者简介:罗中立 1948年生,重庆市 璧山县人,艺术家,教 育家,四川美术学院校 长。 1977年-1981年就 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毕 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 晋升为副教授,同年赴 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研 修,1986年3月返校。 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 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