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考试手册语文科解读(二)

2017高考考试手册语文科解读(二)

2017年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解读(二)上一次已经解读过2017年《考试手册》语文学科“积累应用”和“社科类现代文”的部分考点,今天我们接着上次的内容,继续解读,仍然是结合2017年的一模卷进行。

2017年解读例题社科类现代文Ⅱ.运用Ⅱ.1 运用语文知识,依据语境、内容,进行排序、补充、判断等。

不是今年的新题型,但是第一次在《考试手册》中做明确的要求。

崇明区:5.把下面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⑴那么克服一下一味‚向内看‛,一味‚小情调‛⑵其实只要不是生性襟怀封闭⑶到‚十字路口‛去感受一点社稷天下的脉息,吸取一点生活营养⑷动笔前向‚门外‛多看几眼是很自然的事情⑸如果自身还有一个‚作家‛的名号⑹就更其合理和必要了A.⑵⑷⑶⑹⑸⑴B.⑵⑷⑸⑴⑶⑹C.⑸⑴⑹⑷⑶⑵D.⑸⑵⑴⑹⑷⑶说明:句子排序题是近三四年常考的题目,解这类题目的时候需要两点——1、注意排序句和文章的衔接;2、排序句本身内部的逻辑关系。

Ⅱ.2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常规题,与以往的要求也完全一致。

松江区:9.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分)说明:句段作用分析题属于常规题,同时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作答。

Ⅱ.3 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

第一次明确提出的考试要求,是对之前“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的考点的细化,所用方法的作用分析属于常规考点,但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则比较新。

杨浦区:3、请说明结构图在文中的作用。

(3分)说明:这一考点的典型体现。

结构图的作用属于对所使用材料的作用分析,回答的时候需要注意列图表这一说明方法的答题术语,同时还要能结合内容来分析。

Ⅱ.4 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

这是对结构把握的要求的提升,也是此前“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这一考点要求的细化。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Ⅱ.5 分析作者态度、写作意图。

常规考点,由于现在按照文体将测量目标分开,因此该考点针对社科类现代文增加了“分析作者态度”这一点。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Ⅱ.6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针对社科类阅读第一次明确提出考试要求。

普陀区:7、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哪一方的总结陈词更能打动你?请从论述的结构、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感染力中任选两方面做一个评析。

(6分)说明:本题综合性较强,其中语言感染力就是对语言特点的分析。

Ⅱ.7 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

常规考点。

奉贤区:5. 对第④段‚沙化‛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表现出很多人的情感格局正变得越来越小。

B. 用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情感变得坚硬和劣质。

C. 用化虚为实的手法,突出了恶质情感对于社会伦理的巨大伤害。

D. 用比拟的手法,凸显了由于价值真空而导致的情感‚荒漠化‛。

说明: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做这类题目需要概念清晰,明确有哪些表达方式及写作手法,并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或判断。

社科类现代文Ⅲ.综合Ⅲ.1 评价文章所运用的材料、方法的逻辑性。

新考点,也体现出社科类现代文的命题特色。

普陀区:7、如果你是评委,你认为哪一方的总结陈词更能打动你?请从论述的结构、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感染力中任选两方面做一个评析。

(6分)说明:本题综合性较强,对逻辑的严谨评析就是属于这一考点。

Ⅲ.2 评价文章内容、观点的意义和价值。

常规考点,但与此前的要求略有区别。

长宁区:9.你是否赞同本文关于语言输入系统的观点和看法?请说明理由。

(4分)说明:本题属于此类考点的典型题型,需要学生能准确把握原文的观点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Ⅲ.3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常规考点,今年不少区结合图表题,考查了这一考点。

杨浦区:4、第(4)段(A)(B)(C)(D)项中哪两项能从上面‚2015年度中国艺术品产业的规模结构图‛中推断出来?(2分)说明:属于与图表题结合的内容推断题,做这类题目,需要学生能正确把握图表信息,尤其要注意表头、图例等内容。

Ⅲ.4 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探究”这一考点第一次出现在2015年,今年对这一要求更加细化,不再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而要能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更加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徐汇区:7.依据文意,为‚摩拜单车,想跑赢‘最后一公里’‛给出你的建议。

(5分)说明:本题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考虑文本信息和图表信息,并能对指定问题“跑赢‘最后一公里’”提出自己的见解。

前面的专题我们已经将2017年《考试手册》语文学科“积累应用”和“社科类现代文”两大板块的考点解读完毕,今天开始解读“文学类现代文”板块的考点,仍然是结合2017年的一模卷进行。

2017年解读例题文学类现代文Ⅰ.理解Ⅰ.1 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常规考点,对要求的表述也与往年无异。

普陀区:8.文章第①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

(3分)说明:做这类题目需要注意解题步骤,先将词语或句子还原到原文中去,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Ⅰ.2 概括部分或整体的作品内容。

相较于2016年“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来说,本考点的要求更加细化。

金山区:12.概述作者微雨里游西溪感受到的‚野趣‛。

(3分)说明: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抓住题干指向,要求概述“野趣”,而后根据指向圈定范围,对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划分,最后逐条进行概括。

Ⅰ.3 概括对象特点、作品主旨、核心思想。

细化的考点并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是要概括主旨,还对对象特点的概括提出了要求。

浦东新区:11.结合文中语句,分析风雨夜的出租车司机形象。

(4分)说明:人物形象的分析就属于概括对象特点这一范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抓主要事件、抓人物描写、抓环境描写等进行。

Ⅰ.4 概括结构特点,梳理行文的线索和思路。

2016年相似的考点是“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可见要求更加细致,并且有着明显的不同。

今年的一模卷里,散文阅读中考查行文思路的题目也比较热门。

宝山区:13.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5分)说明:对文章结构特点的分析要建立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上,需要将文章进行段落划分,进而逐一进行概括与分析。

Ⅱ.运用Ⅱ.1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常规考点,对要求的表述也与往年无异。

徐汇区:8.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说明:此类作用题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作答。

Ⅱ.2 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

新考点,尤其是组材特点的分析。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Ⅱ.3 分析作品各部分间的联系。

这是对结构把握的要求的提升,也是此前“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这一考点要求的细化。

松江区:14.第④段和第⑧段两处写到‚与世界无关‛的作用是什么?(3分)说明:做这类题目,不仅要从每一个部分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更要将各部分内容放在一起,去思考其内在逻辑关系,是层进?转折?并列?再完整作答。

Ⅱ.4 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

新考点,该命题要求也很好地体现出了文学类现代文的特点。

奉贤区:13.散文围绕标题‚我心归去‛层层推进,颇具匠心,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说明: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写的人、事、物或景,其次要体会作者的感情、志趣、道理,进而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道题在题干中已经有明确的指向“层层推进”,所以顺着这个指向进行思考,会更有解题思路。

Ⅱ.5 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比2016年的“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这一要求增加了对写作背景的分析。

青浦区:15.简析作者对王小波的丰富感情。

(4分)说明:属于这类题目的典型题型,本题在出题的时候已经给定了4条横线,更利于学生逐条进行分析与把握。

做这类题目可以根据文章所写的事情逐一体会作者的感情。

Ⅲ.综合Ⅲ.1 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

将2016年“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考点进行了拆分,更加细化。

今年一模卷里考查语言特点的题目也不在少数。

长宁区:13.以第⑩或第⑪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说明:属于这一考点的典型题型,语言特点的分析可以从作品使用的修辞、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口语化特点等诸多方面去考量。

Ⅲ.2 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

新考点,相较于此前的分析结构来说,需要学生对构思特点进行赏析,要求和难度都加大了。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Ⅲ.3 赏析作品使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常规考点。

宝山区1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

(4分)说明:属于这类题目的典型题型。

对表现手法的鉴赏首先需要明确概念,知道有哪些表现手法,其次要能够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注意一些答题术语的使用。

Ⅲ.4 赏析词句的表现力及其修辞效果。

不是新考点,但明确了考查修辞的效果,2016年对修辞的考查要求属于“识记与理解”层级,而现在放在了“综合”层级,注重考查鉴赏能力。

崇明区11.第⑦段画线句巧用修辞,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分)说明:对修辞的鉴赏其实并不属于新考题,从初中阶段就开始训练了。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修辞手法有哪些,其次要能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同样也要注意一些答题术语与固定格式的使用。

Ⅲ.5 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2016年的要求是“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而今年对艺术形象的考查侧重于“评价”而非“鉴赏”,要求略有不同。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Ⅲ.6 评价作品使用的手法。

是对2016年“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考点的细化。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Ⅲ.7 评价作品内容、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同样是对2016年“评价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考点的细化,并结合了往年的考试要求,做了增补。

杨浦区:11、文中的‚客‛已不仅仅局限于‚客家‛。

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加以说明。

(4分)说明: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进而根据题干指向进行分析与评价。

Ⅲ.8 根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

常规考点。

2017年一模卷中没有此考点的典型题目。

Ⅲ.9 探究作品内涵,形成自己的见解。

是对2016年“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和探究”这一考点的细化,并提升了要求,需要形成自己的见解。

崇明区:13.作者认为今天生活在发达地区的孩子缺少一片属于自己的野地,因此会有一些缺失,请在本文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

(4分)说明:属于文学类现代文探究题的典型题型。

做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次需要抓题干指向进行探究。

(未完待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