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学概述
第一节何谓“国学”?
“国学”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传统时期的学术和文化,亦即“中国学”。
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
《四库全书》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
经部、子部的文献多是传统中国各思想流派学者的著作。
其内含传统国人对哲学、治理、政治、历史、宗教、文学、礼俗、伦理、数术、军事等方面的丰富考虑。
四库全书:
经: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群总、四书、乐、小学、石经、汇编等12类。
多为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史:正、编年、纪事本末、不、杂、诏令奏议、传、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汇编等16类
子:儒、兵、法、农、医、天算、术数、艺术、谱录、杂、类书、丛书、汇编、小讲家、释道、耶、回、西学格致等19类集:楚辞、不集、总集、词曲、闺阁等5类。
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
《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等
第二节国学与治理
企业治理是由企业治理者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依照企业环境、企业特性及其生产经营规律,对企业各项资源和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打算、组织、领导和操纵,以高效地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职能活动。
打算、组织、协调、指挥和操纵是企业治理的要紧职能。
在治理过程中,为了制定合理的企业进展战略和具体规划,团结同事和下属朝着企业目标奋进,并协调各种关系、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来完成企业任务,治理者需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丰富的领导智慧、妥善言行艺术和一定的战略眼光。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这些智慧中的专门多内容能够超越时空界限抽象地被后人继承,以便指导今人的治理活动。
在对现代企业及其治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审视和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和学习中国传统治理智慧中有利于现代企业治理的成分,能够丰厚治理者的素养,提升治理者的治理智慧和领导艺术。
治理者应对中西治理文化中适应于现实的内容兼容并蓄,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第二章儒家思想与企业治理
第一节儒家治理思想简介
儒家是产生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深深地阻碍了后来中国二千年的政治、治理、文化、经济活动。
儒家学派的要紧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荀子等人。
儒家治理思想具有如下特征:
1.运用仁爱思想指导组织伦理建设;
2.为政以德的治理方式;
3.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
4.宽猛相济的操纵手段;
5.任贤使能:用人之道;
6.三才配合:组织协作治理;
7.重视权变治理。
第二节孔子的治理智慧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于公元前551—479年。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宗师,他为后人留下的儒家思想深深阻碍了中国的政治、治理和文化。
他一生要紧从事四方面活动:1.教育;2.对西周典籍进行整理;3.提出自己的理论;4.利用合适的机会从政,推行自己的政治和治理理念。
一、孔子的仁学与企业伦理建设
(一)企业伦理概述
1.何谓伦理、道德?
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方式、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适应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伦理与道德在词源涵义上完全相同,差不多上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它外化为风俗适应,内化为品性、品德。
治理和伦理的目的差不多上为了追求人的幸福。
治理的核心概念是“效率”,其功能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以有限的资源实现尽可能多的欲望的目的。
伦理的核心概念是“善”或“正当”,其功能在于倡导合乎道德的经济活动,维护经济秩序。
两者的联系在于,“效率”也是一种“善”或“正当”,治理着重于作为一种“善”的“效率”,而企业伦理则偏重于作为另一种“善”的“公平”,还要研究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伦理道德和科学治理,一软一硬,殊途而同归,差不多上协调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手段。
2.企业伦理的概念、特点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是企业在处理内外部人与人关系时所应自觉遵守的道德方面的行为规范。
企业伦理是企业及其成员处理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与活动方式。
假如讲谋利是企业的天性的话,那么,在那个谋利的过程中须遵循一定的道义,这就构成了企业德性。
企业伦理是研究企业如何追求义利统一之道的学问。
3.企业伦理建设的内容
伦理建设:通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成员的工作进行打算、组织、领导、操纵,制定组织希望达到的道德目标,并尽可能地以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道德目标的过程。
伦理建设确实是要企业全体成员明确以下对各种关系的规范理念:
1)关于道德与企业进展关系的看法(把讲道德看作是企业进展必不可少的东西,看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2)关于道德与利益关系的看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猎取利益;讲道德能带来利益,道德与利益是统一体);
3)关于道德和治理关系的看法(道德不只是个人的情况,它能够治理而且应该通过治理来提升企业及职员的道德水平,各层次治理者,尤其是最高层治理者不仅自身要讲道德,而且对下属是否讲道德负有责任);
4)关于讲道德对象的看法(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讲道德);
5)关于讲道德条件的看法(讲道德是出于自身要求,而不是外部环境的要求)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道德范畴。
仁确实是指关爱、关怀他人。
在孔子思想中,仁有丰富的道德内涵:
首先,在处理不同的关系、居于不同的社会地位时,仁之价值范畴可具体化为以下美德:良、爱己、孝、悌、友、忠、恕、义、谦、刚毅、信、慎、宽、惠、中庸与节俭等。
1.良(爱心)
孔子认为,仁之活动由内向外而发。
人首先要保持一颗善良之心。
2.爱己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的基础是“仁者自爱”,不明白自爱的人,专门难去真心爱不人。
爱己确实是要敬身。
“敬也者,敬身为大。
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支从而亡。
”(《孔子家语·大婚》)
在孔子看来,治理者责任重大,其爱已与否关系着被治理者的命运,因此,爱已确实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爱已敬身之法不仅教人如何样健康长寿,还要人注重以德修身,在治理对象面前树立良好的治理者形象。
3.孝
在孔子看来,子事父母、尊敬长辈,是人伦之本,也是治理之本。
孝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4.悌(弟)
尊敬长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行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5.友
友道是悌道的推广。
友,一方面能够指要善待兄弟姊妹和族人;另一方面指要善待同僚、同事和同学。
孔子交友的原则是“乐多贤友”(《论语·季氏》)、“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学而》)
6.忠
忠是孔子的事人之道,为人谋事之道。
孔子强调,君子事人、为人谋事要做到尽心尽意。
《论语》里,“与人忠”的“人”:一是指上级;二是泛指一般人。
忠的要求:
其一,言必有信。
其二,敢于纠正他人的错误。
“昔者明王千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
”(《孔子家语•三恕》)
其三,不要“以德报怨”,而要“以直报怨”和“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