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村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
这说明分封制A.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C.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故A项正确。
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但是与材料强调分封制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不符,排除B。
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等级的内容,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开拓疆土的内容,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助于国家政整观念的形成,排除D。
2.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
由此可知,“变造”制度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变造”制度是指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白银等轻货,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货币地位,而是强调“变造”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
材料反映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方便缴纳赋税,没有涉及提高政府赋税标准,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财政困难,而是强调唐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排除D。
3. 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
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
导致福州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机器制茶业兴起B. 海关关税的降低C. 国内政局的变动D. 国际茶市的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50.60年代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开始发展到长江流域,破坏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让福州的茶叶贸易得以兴盛,故C项正确。
当时的茶叶制造属于手工生产,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海关关税降低的信息,而是强调国内政局的变动影响了茶叶对外贸易,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茶市的扩大的信息,而是强调国内政局的变动影响了茶叶对外贸易,D项错误。
4.据记载,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股份企业时,不仅有政府所拨划官款,也有对外的借款,还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吸纳了大量民间资本。
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A. 已建立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B. 已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C. 经营资金出现了严重短缺D. 产权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不仅有政府所拨划官款”“也有对外的借款”“还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吸纳了大量民间资本”等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资金来源是多渠道,说明产权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故D 项正确。
轮船招商局产权具有多元化,不等同于已建立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且A项说法错误,排除。
轮船招商局作为洋务企业,不可能脱离清政府控制,排除B。
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营资金出现了严重短缺,而是强调轮船招商局资金来源是多渠道,排除C。
5.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
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
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6. “进入民国之后,中国政体虽已略具西方形式,但一切实质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政治现象反而更见混乱。
”政治现象的混乱导致了A. 袁世凯极力复辟帝制B. 意识领域的激烈斗争C. 民主化的进程被打断D. 国民革命的再度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政体没有定型而使政治混乱,政治现象的混乱导致了袁世凯极力复辟帝制,故A项正确。
意识领域的激烈斗争导致了民国政体没有定型,故B项因果倒置,排除。
我国民主化进程曲折,但没有被打断,排除C。
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与材料不符,排除D。
7.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这反映出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无法得出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故A排除。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有定论的,故B项错误。
《旧唐书》是官修史书,维护封建正统,而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了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特点,所以从材料可看出评价人物时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会相同,故C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而不是在揭示历史的本质,故D项错误。
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
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
8.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B. 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C. 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D. 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区别和联系。
立宪派主张进行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都是向西方学习,立宪派反对的是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并不是完全反对清政府,故A项错误;二者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是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B项正确;二者产生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都是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C项错误;无论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都符合世界潮流,没有优劣之分。
故D项错误。
9.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
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喧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
这反映出当时A. 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 白话文运动已被大众普遍接受C. 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D. 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封建守旧观念的抵制,新旧观念在不断的碰撞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思想,也宣传了新思想。
“《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A项正确;从材料“《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而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的小说却十分畅销,可以看出白话文运动未并大众普遍接受,故B项错误;C项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且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五四运动,故D 项错误。
10.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
罗马法重视私人权利保护,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B. 体现了国家至上理念C. 维护了罗马民主政治D. 维护了城邦整体利益【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说明了国家至上,而不是法律至上,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等信息可得出国家至上的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法律的作用进行阐释,故C、D项排除。
点睛:材料“其效力由国家政权加以保障,不允许依私约变更”“但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是解题的关键。
11.马丁·路德认为建立家庭的神职人员会发出神圣的光辉,为此他作为神职人员带头选择了结婚生子的生活。
路德这一做法A. 否定了上帝的神圣地位B. 致力于建立廉洁教会C. 批判了教会的至上权威D. 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控制,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这一做法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故D项正确。
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没有否定上帝的神圣地位,而是批判教会的腐败,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建立廉洁教会的内容,而是强调反对教会的控制,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排除B。
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马丁·路德除了批判教会权威,还主张追求现世幸福生活,排除。
1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和各州如果不认可最高法院的裁决,可以联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其推翻,也可以重新通过被法院判定为违宪的法律。
这说明A. 司法独立有待进一步完善B. 国会与法院间的矛盾尖锐C. 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D. 各州有权拒绝法院的裁决【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制衡;根据材料可知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故C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而不是司法独立有待进一步完善,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国会与法院间的矛盾尖锐,而是强调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排除B。
D项说法错误,各州政府要服从法院的裁决,排除。
13.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
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
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行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
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B.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C.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D.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体现帝国议会制约首相权力;议会不同意批准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遭到皇帝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体现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