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食品及各种社会问题的思考撰稿人:邓景涛2011年4月24日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
各地各行业接二连三的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事件,从肉蛋奶禽到蔬菜水果,无所不有。
众多有毒、有害、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商品层出不穷,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不禁有人要问,连这种普通的,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都不能安全、安心、放心的食用,到底还能使用什么呢?还有什么可以食用呢?怎么样才能安全、放心呢?频繁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不断地触动着广大消费者脆弱的神经。
近段时间网络上十分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
”这看似略带夸张的网络调侃语,鲜明地透露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失望与无奈,更是讽刺了我国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现在各行业、各领域高速发展、成绩突出,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禁反问、不禁反思,国民的日常生活、生存问题都出现了问题,还谈什么发展,什么进步?难道民生问题不是当下最急切需要解决的吗?有什么问题比民生问题更大,国家的稳定在人民,人民的稳定在民生,这才是当下的当务之急。
当一个人满足了温饱的需要之后,会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转移。
可是,真的得到了满足么?现在的人们又在做什么?难道这就是社会交给人民的答卷吗?这种种事件的出现,是商家利益的驱使、道德的沦丧,还是政府的失职,舆论监督的不力,发人深省。
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盘点:1双汇瘦肉精事件2海南毒豇豆事件3 湖南金浩茶油事件4 湖南长沙季季红火锅添加剂事件---一滴香火锅调味剂5 红心鸭蛋苏丹红事件6 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7 圣元奶粉“儿童性早熟”事件8 地沟油————哪儿哪儿都有!9 四川广元柑橘生蛆虫事件10 肯德基新奥尔良鸡翅苏丹红事件11 安徽毒奶粉大头娃娃事件12 北京福寿螺致病事件13 南京小龙虾“肌肉溶解”事件14 面粉增白剂存废争论15 洗虾粉16 染色馒头17 牛肉膏18 毒生姜19 问题粉条2011年4月24日,广东东莞出现大批问题粉条广东一工厂用墨汁石蜡制作粉条(羊城晚报中山讯)20 人造蜂蜜21 蜂胶造假事件瘦肉精事件:2006年9月,一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
“瘦肉精” 瘦肉精是一类动物用药,例如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及克伦特罗(Clenbuterol)等。
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
今年3月,媒体报道河南省孟州市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生猪,有毒猪肉流入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
危害:瘦肉精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会使人积蓄中毒。
染色馒头“染色馒头” 2011年4月初,央视报道,在上海市浦东区的一些超市染色馒头的生产日期随便更改,食用过多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而后,温州等地也发现类似染色馒头。
牛肉膏“牛肉膏” 牛肉膏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
市场上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将猪肉“变”成牛肉。
2011年4月有报道称南京市场“牛肉膏”疯卖。
毒生姜“毒生姜” 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对生姜进行熏制,使正常情况下视觉不够美观的生姜变得娇黄嫩脆。
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公斤。
地沟油事件:2004年7月,南京市秦淮区工商分局执法人员收缴了万斤成品的“地沟油”。
危害:地沟油是下水沟中的油腻脏物经熬煮提炼而成,它含有大量毒素,如果食用,其致癌、致畸的毒性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苏丹红事件:2005年2月,在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
不到1个月,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
危害:苏丹红是人工合成的亲脂性偶氮化合物,属工业染料,不能用作食品添加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归为三类致癌物,即动物致癌物。
福寿螺事件:2006年5月23日前后,北京第一例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
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达到70例。
危害:广州管圆线虫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急性剧烈头痛,并伴有发烧等症状,其次是脖子僵硬,皮肤疼痛,还有出现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会引起死亡。
一滴香火锅——调味剂8月,神秘的“一滴香”因为被媒体披露而进入公众视线。
餐饮业长期使用这种化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只需要在清水里滴上那么一点,就可以调制出各种口味。
专家警告,长期食用“一滴香”调制的汤料,会损伤肝脏多宝鱼事件:2006年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孔雀石绿、氯霉素等多种禁用渔药残留。
危害:孔雀石绿及其代谢产物(隐色孔雀石绿)具有高毒素、高残留、高致癌和高致畸、致突变等副作用。
人造蜂蜜事件: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了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
造假分子手段五花八门,并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
危害:假蜂蜜几乎没有营养价值可言,而且糖尿病、龋齿、心血管病患者喝了还可能加重病情。
蜂胶造假事件继央视称在淡水珍珠之乡浙江诸暨和海水珍珠粉集散地广西北海,发现使用贝壳粉冒充珍珠粉已是公开的秘密之后,关于“紫色黄金”蜂胶的潜规则再被揭露。
据悉,国内每年实际蜂胶销量近1000吨,而中国蜂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小川表示“年产蜂胶只有350吨”,近650吨的销量出入,令整个行业陷入尴尬。
桶装水事件:2007年8月,天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流通环节对北京、天津、深圳、河北、辽宁、浙江6个省市15家企业生产的桶(瓶)装饮用水进行的质量监测表明,部分桶装水菌落总数超标严重。
危害:长期饮用劣质桶装水,将引发一些相关的肠胃疾病。
“新鲜红枣”事件: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人造“新鲜红枣”主要经过两道工序,着色和着味,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
危害:过量食用甜蜜素和糖精钠将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会起血小板减少,酿成急性大出血。
三聚氰胺事件:2008年9月,三聚氰胺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
据卫生部通报,截至11月27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有29万之多。
危害: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海南豇豆事件:2010年1月以来,海南豇豆在武汉连续三次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上海、广州等地也相继查出“有毒豇豆”,造成海南豇豆大量滞销。
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很难清净干净,食用过量二、各种社会问题的引发民以食为天,当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食品问题、价格问题,都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牵动着每位公民的心,刺激着人们那根不安的神经。
涨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糖高宗”再到“油你涨”“苹什么”,消费新词的涌现反映的是百姓面对物价上涨的无奈。
食品领域贯穿2010全年的当属涨价。
从年初的大蒜、绿豆,到之后大宗农产品玉米、水稻、棉花、白糖,农产品轮番涨价。
基础农产品的涨价对下游产品的带动不容小觑,海通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传导到其他行业的辐射能力很强。
对于谷物磨制、植物油、制糖、饲料加工这些行业,农产品价格上涨10%,他们的成本就要上涨5%以上。
进而带动更多的下游产业价格上扬,比如肉蛋奶、酒、饮料以及众多食品。
显著的例子,白酒价格今年一路高歌,高端品牌渐现“奢侈品”属性,原本促销大战疯狂的品类也偃旗息鼓,如燕京、雪花啤酒告别持续一年的促销大战,淡季提价。
蒜、绿豆、生姜、糖棉等等齐齐涨价近两年,大蒜、绿豆、生姜等易储存的小宗农产品领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年度热词不断涌现,价格犹如过山车。
如绿豆价格2009年7元一公斤左右,在2010年零售价最高达24元一公斤,一年翻3倍多。
2009年大蒜3—4元一斤,在2010年8—9元一斤等等,这些小宗产品减产成为涨价的主因,但资金的炒作则扩大了价格的波动。
资金的退出也使得价格大幅回落。
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也紧随其后上扬,以白糖、棉花为主的上游产品年度涨势惊人,棉花价格短短三四月内价格翻了一倍以上。
这直接带动下游产品上扬,包括饲料、服装、食品等等。
但较往年,主要农产品价格仍然坚挺。
碘盐价格疯涨最现实、最贴近的就是由于日本大地震后,核泄漏事件严重,核辐射引发人们的恐慌,一时之间谣言四起,盛传食用碘盐对核辐射有效,一夜之间,原本普通的食盐价格一路飙升,从最初的一元左右一袋,到最最疯狂的时候100元一袋,相差近100倍,堪称天价。
人们疯狂抢购,最终由于多方努力,谣言不攻自破。
三、食品的信任体系需要重建近几年,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爆发,每一次都有触目惊心之感;问题粉条、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问题奶、化学火锅……当前问题食品层出不穷,不仅使消费者感觉到日趋严重的安全危机,同时也给整个食品行业带来日趋严重的信任危机。
在食品质量问题面前,明明已有不少企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但仍有不少后来者踏上这条“不归路”,“前车之鉴”很难成为“后世之师”。
除了有监管不力的因素外,道德的沦丧和责任的缺失也不容忽视。
连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引发人们去思考,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每天人们或许就在不经意间接触到了有害健康的物质,引发很多连科学、医学也无法解释的疾病及病因,让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时刻恐惧着、担忧着、害怕着。
食用、接触到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都有害,有毒,甚至成为慢性毒药,那我们到底该怎样安心、放心地生活呢?怎样能安心地去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呢?人们不禁要深深得思考了。
生计问题都不能保证,何以谈发展?何以平天下?对此,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也强调,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李里特说,“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秩序经济,是道德经济。
食品安全的有效检验必须建立在生产者、交易人有着良好的经营理念和诚信的基础上。
”“小、散、乱不仅仅存在于农业领域,”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勇指出,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企业分散、技术薄弱、装备落后。
这种现状的直接结果是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生存,降低直接的生产经营成本,在利益的驱动下,非常容易出现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各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行为。
信息壁垒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而监管不力又难免将消费者推向更为不利的境地。
于是,每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都足以使消费者忧心忡忡,同时不免追问,我们的食品质量监管体制何以弱不禁风?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在质问,有关部门为何在媒体曝光后才加大监管和执法,我们的监管为何不能“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