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精品课件(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精品课件(29张PPT)
C.不辍(chuò) 祖籍(jí) 豪绅(shēn) 慰勉(miǎn)
D.差役(chā) 溺水(ruò) 衙门(yá) 私塾(sh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C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 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 两句话的含义?
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 劳动的习惯,劳动已 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 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 的勤劳的美德。
第12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 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 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 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特点?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 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华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脉络
回忆我 的母亲
痛悼母亲,引出回忆 整日劳碌
聪明能干 勤劳的母亲 任劳任怨
回忆母亲 的一生
革命的 母亲
坚强刚毅 送子读书 给“我”慰勉 期望成功 支持革命
尽忠于民族 尽忠于人民 尽忠于党
母亲对“我”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的教育和影响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 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 的思想感情。
走进课文 2、文章开头说:“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
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示例体现出来的?
时间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 天不亮就起床,把饭煮了… 整日劳碌;
第4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 么?
“总是”说明 天天如此,没 有例外的时候, 表现了母亲的 勤劳能干。
第5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 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 了”,你有什么体会?
“不但…… 还……”表明“我” 掌握了劳动的技 能,学到了生产 的知识,这些都 源于母亲的言传 身教。
如何理解第5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 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 或放牛去了” “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 子?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重点字注音
溺死(nì)私塾(shú)劳碌( lù ) 和蔼(ǎi)迁徙( xǐ)佃农(diàn) 管束(shù)祖籍(jí)慰勉(wèi miǎn ) 韶关(sháo)衙门( yá)外甥( shēnɡ) 妯娌(zhóu li) 周济(jì )不辍( chuò ) 为富不仁( rén )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 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其中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 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 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 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 深情赞歌。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 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给我们 什么启示?
要博爱,要 为天下人服 务。
A.榨油 惨痛 聊叙 为富不仁 B.管束 隔绝 补救 节衣缩食 C.哭泣 和睦 周挤 宽厚仁慈 D.挪动 强健 横蛮 任劳任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3.根据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写 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 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我爱我母亲”奠定了 全文的感情基调。
“永远回忆”既呼应题 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点明题旨, 引出下文。
细节探究
你如何理解母亲溺婴的行为? 是否太残忍?
被迫溺婴,实 属无奈之举, 母亲的心里一 定充满了矛盾 与哀伤,惨痛 至极。
结合全文,回答作者感谢母亲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给教我与困难作斗 争的经验”。
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 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 和革命的意志”。 这些都是作者回忆母亲的根本 原因。
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升华,使文章主题得以深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 亲》精 品课件 (29张P PT)
拓展延伸
朱德巧扮“伙夫”脱险记
1928年12月,朱德率领部队在资兴驻扎,敌人闻讯来抓 朱德。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朱德见逃不脱敌人的包围, 便走进一家祠堂的厨房,随手拉了一条围裙系在腰上。敌人 冲进来就问:“你们的总司令在哪里。”朱德指指身后: “在后面。”敌人又问:“你是干什么的?”朱德干脆地回 答:“我是伙夫。”但几个敌人仍有些不放心,把这“伙夫” 拉到灯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胡子老长, 真是一副伙夫样。于是信以为真,便急忙到后面搜索。朱德 趁机打开窗子,逃之夭夭。
1905年 受乡绅地主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刚毅不屈,有反抗之心
1908年 支持儿子宣传科学民主,现身革命事业,给他许多“慰勉”。
深明大义
1919年 “劳动习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热爱劳动,勤劳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为了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背景材料
添本加标文题 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这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 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 文笔朴素的散文。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1944年去世 的,享年86岁。1944年3月25日的《解放日报》 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母亲的传略。
文体知识: 回忆录 文体知识
写退佃搬家,用了 “威胁”“逼”等寥 寥数语写出了地主阶 级的残忍和冷酷,这 是作者家最悲惨的一 次遭遇。
第9段,怎样理解“逼得母 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 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 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 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 作者,表现了他们的 反抗意识,反映了劳 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 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 多音字 (qiǎnɡ)勉强
强 (jiànɡ)倔强 (qiánɡ)强大
(hào)爱好 好
(hǎo)你好
(hènɡ)蛮横
(jiàn)飞溅
横 (hénɡ)横七竖八 溅 (jiān)溅溅(拟声词)
重点字注音
客籍人:一般指整村整族从外地迁徙到某一 地方定居的人。客籍,是相对于原籍说的。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 记叙的内容,导出了 后文的主线,即母亲 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 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 提高。
第8段中对1900年旱灾时的 场面描写反映了什么?
“穿得破破烂烂”“凶 杀毒打”“血溅四五十 里”“哭声动天”,语 言朴素平实,叙事有声 有色,写出了农民的疾 苦和社会的黑暗。
如何理解“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 着我们搬家”这一事件?
勤劳简朴,吃苦耐劳;性格
(记忆时起) 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与家人相处和睦;周 和蔼;宽厚仁慈,有同情心;
济更穷的亲戚;自己很节省;管束孩子,不允许染坏习惯。节俭简朴;伟大的母爱。
1895~1900 退佃威胁,家人离散,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
爱憎分明,坚强,
年前后
没灰心,“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有同情心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
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 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直抒胸臆:两个“永 远”,语言平实,感情 浓烈,写出了母子之间 不言而喻的一片深情。
第12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 字有何作用?
“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
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为富不仁:靠剥削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聊,姑且。 不辍:不停。
走进课文
1、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提示: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 请分段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 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回忆 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 的养育之恩。
7、回忆我的母亲
一、导入新课
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崇 高的爱之一,关于歌 颂母亲的诗歌,大家 能想到哪些呢?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 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 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1955年 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其主 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抗战以后 知道我党的困难,依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1943年 精神及饮食起居大不如前,想念儿子,“甚望”见一面。
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 重的崇高品质。
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 的崇高品质。
无私的母爱
3、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 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使文章的脉
叙事 倒
作
络”“整日在地里跟着” 等词语,说明母亲身教 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 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 习惯。
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 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 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 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看也不看” 表明饭食质量 差,“吃起来 有滋味”更体 现了母亲的聪 明能干。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 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 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 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