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word学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下《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word学案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学案名师导航●要点导学1.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始创于隋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是极少数。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进行,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到晚清时,科举考试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2.唐人的衣食住行唐人大规模地穿戴外国异族服饰,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这是其他朝代比较少见的现象。

京城长安里“胡著汉帽,汉著胡帽”非常普遍,胡汉风俗融合的结果竟使司法参军无法捕捉胡贼。

唐长安不但是一个兼容外来服饰文化的中心,而且胡食在长安也比比皆是。

东市和长兴坊有专门的胡食店,白居易的《寄胡饼与杨万州》更是众人皆知:“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

”近年来,西安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中,胡人女子骑马陶俑和胡人三彩俑不胜枚举,甚至还有一些昆仑黑人俑,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胡化状况,体现出帝国自信开放的宏大气度和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3.唐代精神风貌博大宏放的原因、主要表现唐代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科举制选拔出很多大胆革新的官员,推动一系列改革、创新,影响、推动着产生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主要表现:①唐代允许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做官,与之通婚和亲;唐朝对各派学说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史实,体现了唐代胡汉融合,中西贯通的特点。

②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政策展示了唐朝的博大宏放和革新气象。

③“唐昭陵六骏”中的“拳毛”的图画展示出唐人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④李白的诗展现出唐代读书人自由豪迈的风采,等等。

●问题探究问题1:在中国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多种方式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

汉朝以察举制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用人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在当时多少能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其结果必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隋朝为什么会创立科举制度?探究思路:隋唐之前,选拔官员先后有分封制、世袭制、察举制。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开始时选官标准还比较注重德才,后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选官主要凭家世背景,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大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即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以分科考试、择优录用为基本特征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问题2:无论是出土的彩俑、遗存的壁画,还是见注于文字记载,都证明唐朝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

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也是以胖为美,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与我们今天的审美标准有很大差异,这是为什么呢?探究思路: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因素有生产生活方式、民族习俗、民族崇拜、文化教育程度、物质水平以及社会导向等。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具有博大开放、海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唐朝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化教育广泛普及,再加上唐玄宗李隆基宠爱丰满肥腴的杨玉环所起的导向作用,因而唐朝人普遍以胖为美。

总之,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等特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精题精讲例1 (2005年宜昌中考)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这些功名称号的主要途径是A.参加科举考试B.辛勤耕作致富C.作战建立战功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思路解析:科举考试一般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者为秀才,会试考中者为举人,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本题是考查对科举考试的认知程度。

答案:A绿色通道: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 300多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还时常感觉到它的存在,比如我们现在仍然经常可以听到“文曲星”“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的说法。

社会经验、社会现实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题材,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双发现历史的慧眼。

例2 (2004年泉州中考)下列关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隋朝B.常设的主要科目有进士和明经C.进士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D.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思路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题,主要考查对科举制度掌握的准确程度。

科举制度创立的时间是在隋朝,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官吏,常设的主要科目有进士和明经两科,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而不是进士科,故答案应选C项。

答案:C黑色陷阱:对于许多概念,往往因为不能确切地掌握它的内涵和外延,所以造成错选。

题目中的A、B两项都具有较强的干扰性,如果对科举制度掌握不够熟练和准确,误认为科举制度直到唐朝才正式形成,就错选A项;对考试科目记忆不牢,或混淆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内容,就分不清B、C两项的对错,造成误选。

自主广场●我夯基我达标1. 隋唐之前的选官主要凭A.才能B.家世背景C.思想进步D.勤劳思路解析:隋唐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主要凭家世背景。

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才开始主要以才能为主。

思想进步、勤劳不可能成为地主阶级当权的封建社会选官的主要依据。

答案:B2. 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A.科举制B.九品中正制C.推荐制D.自荐制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过程的准确掌握程度。

隋唐时期开始创立科举制选拔官吏的制度。

答案:A3.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使国家机构人员不断更新C.挫伤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推动了唐朝崭新局面的出现思路解析:本题是否定选择题,通过科举考试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和记忆能力。

科举考试允许一般的平民参加,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考试相对于按门第做官来说,体现了公正性和公平性,只能激发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不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和热情,故答案选C项。

答案:C4. 进士科中,主要测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是A.策问B.杂文C.经史D.诗词思路解析:本题是对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内容的考查。

主要测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项目是进士科中的策问。

答案:A5. 在科举制创立之初,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

他看着新科进士从门中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A.新科进士是人才B.科举考试选中了天下英雄C.新科进士很多D.科举制扩大了唐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思路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选择题,材料通过李世民的名言说明科举制度的作用,主要考查分析判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使大批中小知识分子进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从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材料中的“天下英雄”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英雄,而是指人才,“尽入吾彀中”不是进入了牢笼,而是指全部为国家所用。

答案:D6. 自隋唐以后,读书人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的主要途径是A.九品中正制B.推荐制C.科举制D.自荐制思路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意思是指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田舍郎”意为平民百姓,“登天子堂”意为成为皇帝的大臣。

隋唐以后,选拔官吏主要是通过科举制度。

答案:C7. 在唐代,使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的方式是A.乘船B.乘车C.坐轿D.骑马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记忆能力。

在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唐代以前,由于马匹较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很少有人骑马出行。

唐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和胡汉交流的频繁,马匹大量增多。

所以,马匹从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开始大量变为代步工具。

答案:D8. 不同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时尚生活特点也不一样。

下列反映了唐代时尚的有①饮茶②骑马出行、游玩③穿胡服④到瓦舍娱乐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时尚的理解记忆能力。

瓦舍是到宋朝时才出现的娱乐场所,故要排除④。

答案:C●我综合我发展9. 下面的说法哪些可能发生于盛唐时期?请在正确说法后打○,否则打△。

(1)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2)可以与朋友们饮茶、吟诗。

(3)可以骑马、开汽车出去旅行。

(4)妇女可以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活动。

(5)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建造房屋。

(6)喜欢吃胡食、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

思路解析:盛唐时期的社会习俗包括科举考试、饮茶、吟诗、骑马等。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建造房屋;妇女自由度较大,也可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活动;但还没有汽车,不可能开车去旅行;由于民族交往频繁,也可吃胡食、穿胡服。

故1~6项中,只有3是错误的。

答案:(1)○(2)○(3)△(4)○(5)○(6)○10. 读下图,你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制举延善科废、除续举科完诞制举制生科多年除1废末清,3武宗太隋唐则天延宗玄唐续思路解析:图示分上下两排,上排演示了科举制从诞生、完善到废除的过程,下排表明了各发展阶段,把两排的内容用通顺的语言串联起来即可。

参考答案:①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经过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开始逐步完善,清末被废除。

②隋到清末的1300多年间,科举制是中国选官的主要方式。

11. 下图是一组反映唐代妇女生活的图画:唐代妇女打马球簪花仕女图通过以上图画,你能想象出唐代妇女的精神面貌是怎样的吗?思路解析:图画反映的是唐朝妇女的生活情景,左图是一组妇女在打马球,像这样剧烈的运动一般只有男子参加,妇女也能够参加,说明当时社会的开放和宽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