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腾飞的祖国.

腾飞的祖国.

刊号:苗圃腾飞号主编:祝夏出版社:苗圃小学六一班社长:王芳出版日期:09年2月第一期(总第一期)光辉的足迹高擎岁月铸造的战旗华夏幸福的序曲在雷电中响起秋收的枪声携带南昌起义的硝烟扎根在井冈腹地雪山草地没有把工农子弟冰冻、窒息雪莲花穿过冰岩开放在红军心底遵义会议洗礼了战士的征衣队伍里又增添赞赏和坚毅陕北相聚的喜悦溢满山川河流铁锤镰刀的烽火里走来了先锋队的优秀儿女颤栗、震荡笼罩着卢沟桥那洞穿村庄的枪弹挡不主萌生的新绿抗日的炮颈、枪膛旁飞扬起热血志士的激情鲜活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壮丽炮弹从平型关的山坳里赠给敌阵台儿庄的血水已被夜幕遮蔽江姐在啷铛的镣铐中走向永恒共和国的脚步声响彻云际大上海喧嚣中向军人走来粗大、敏捷的手接过战火未熄的城市半个世纪的硝烟再加上五十多载的风雨现代化的航船上崛起了新一代的中华儿女才华与智慧撞开晨曦和朝霞阳光下闪耀着光辉的足迹建国初期,由于受国家大气候影响,实行棉布计划供给,每人每年只发几尺布票,颜色是青灰蓝一统天下,款式也是中山装独领风骚。

60年代╴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表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穿补丁、兰布挂、旧军装、为时尚。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匱乏,什么都得凭票,当时流行的的确良布料是女青年的最爱,全家人的工业券奏拢才能做套化纤衣服。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供应日渐丰富,当时流行的高档混纺华达呢、毕吱、很受欢迎。

这是一群穿着裤线笔挺的毕吱服装,快乐地迈步在公园草坪上。

(80年代穿毕吱)社会的开放,个性的张扬,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得以改善,冬天走在白堤上的女孩全身毛线衫,毛短裙,毛袜子,外加毛线织的小挂件,成了一个时代的穿着潮流。

(90年代穿毛呢)改革,带来了思想大解放,个性化时装以轻薄,性感,随意为时尚。

如今,走进各地的服装店,无论男装、女装,还是中老年服装、童装,都有众多品牌、众多式样任你挑选。

而讲究健康环保、突出个性特点,也日渐成为人们挑选服装的新标准。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

活色生香的服装历来是时尚变化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

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正可谓“盛世有华服”,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可以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穿衣变化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会惊奇的发现60年的服装变革史就是一部写在每个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改革开放发展史。

说起居住,中华民族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到今天,世世代代、变化万千。

说起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国人民的居住,从公有产权到私有产权,从国家投资建设到个人房改、个人购买、投资,居住,真的改变着中国。

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角度看, “居住改变中国”,真是震撼中国、翻天覆地,方方面面、色彩斑澜。

曾几何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吃了吗”。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体会不到这话的含义,但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人都对此感受颇深。

因为,“吃”是那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建国初期,山东河南多数群众常年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粮。

1976年以前,以玉米面饼子、地瓜干面窝窝为主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面馍成为城乡人民的主食。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数字看变迁:2007年,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982.01元,比1981年增长13倍,其中在外饮食支出1030.24元,占居民食品消费支出25.9%,是1981年在外饮食消费的52倍。

家住中山路的郑巧玲对吃的很研究。

现在他们家是多吃鱼、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炸等食品,每人每天一杯牛奶,一日三餐要讲究营养搭配,多吃粗粮,她说,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郑巧玲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社会物质还比较短缺,大家都只顾吃饱肚子就行了,偶尔吃一次猪肉算是打打“牙祭”。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食品消费更讲究营养、口味,粮食消费逐年减少,副食消费、鲜奶及水果消费逐年增加,方便食品、绿色食品已被居民广泛享用,上宾馆、酒店用餐的人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07年与1981年相比,居民粮食消费量减少了59.1%,肉类消费量增加了27.5%,禽类消费量增加2.4倍,鱼虾消费量增加1%。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

不管什么年代,人们的生活中都少不了饭桌。

只有吃的好了,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和谐生活。

然而,不同的年代,饭桌上的东西却不一样。

佛曰:“一粒米里看世界”,从老百姓的餐桌上的变化,不难看出这60年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祖国的发展和腾飞。

70年代的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百姓购买肉、豆腐干子都要到指定的门市部排队购买。

由于当时食品和其他物资都很匮乏,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前夕,天还没亮等待购物的人们就在街道上排成了长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80年代初开始,物资供应逐渐市场化,粮票、油票、肉票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而到了80年代末期, 生活真正开始进入富足时期。

到了90年代中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餐厅与酒楼。

下馆子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而此时西餐、韩国烧烤、咖啡等不同国家的美食开始纷纷进入市场,菜市场里的品种也多起来。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食品行业开始迅速发展。

人们对吃有了新的讲究,绿色蔬菜,土鸡蛋,非转基因花生油……如今健康和口味成为老百姓追求的新目标。

“现在吃的细,连猪肉都分前腿、后腿、里脊肉啦!”“从刚开始吃饱就好,到鱼肉天天有,再到今天的健康饮食,这小小餐桌上的变化,反映的却是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进步,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好生活。

”说起居住,中华民族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到今天,世世代代、变化万千。

说起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国人民的居住,从公有产权到私有产权,从国家投资建设到个人房改、个人购买、投资,居住,真的改变着中国。

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角度看, “居住改变中国”,真是震撼中国、翻天覆地,方方面面、色彩斑澜。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农村房屋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

居住改变中国,住宅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民过去的生活方式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大杂院或单元楼,生活方式乏味、单调。

一个个新的小区、新的卫星城镇出现后,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居住地中有新超市、俱乐部、健身房、咖啡屋,有物业管理和保安,有网球场、儿童活动中心,甚至高尔夫练习场,收入可观的人们开始买汽车,欧美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在中国也大量地出现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等于过去的几百年,新小区、新小城镇、公寓、别墅,创造着崭新的生活方式。

从“住得拥挤”到“住得舒适”数字看变迁:1978年,郑州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2.85平方米,现在提高了近10倍,达到了26.66平方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没有一件事情,能像房地产那样,既不断改变着我们居住城市的外观,又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内在生活,这种改变和影响是深远的,很多具有颠覆性的改变,比如:居住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在这几十年中发生。

住房,确实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支点。

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

衣食住行中食和住是最重要的事。

1978年全国人均住房3.6平方米,1988年6.3平方米,1998年18.66平方米,到2007年上升为23.7平方米。

过去,生煤炉、倒马桶,吃喝拉撒全在一间屋内,现在,有厅有卧有阳台,厨房卫生齐全。

林林总总的建筑规范让住房既牢固又亮堂,还讲究隔热保温。

很多人是在这几十年间拥有自己的住房,也拥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业主。

很多人在改善住房的同时也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惊鸿一瞥三十年,房子的变化快得难以想象。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实行由国家投资统一建设职工住宅和无偿分配的住房福利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针对住房问题专门作出指示:“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清,也可以分期付清,10年、15年付清。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我国逐渐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最终取消福利分房,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鼓励城镇居民自己购买房屋,或自己盖房。

出行-----在变革中回归!中国号称‘自行车的王国’,城市更是‘自行车的天地’。

从60年代凭工业券,开后门买‘永久’、‘凤凰’、‘飞鸽’.。

到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买摩托车,运输汽车,小轿车,再发展到上班族骑电瓶车。

出行提速了。

但,马路宽了又宽,新路修了又修,始终跟不上人口、车辆的发展。

于是机关大院停满了,小区便道泊满了,马路两旁占满了,城市废气增加了,道路交通拥塞了,死伤事故剧增了……于是,人们又从无序扩张中清醒了,开始从‘无车日’,‘单双号轮流准行日’,‘排污达标’,到‘小区泊车规定’等科学发出次远门,可以坐公交车。

七十年代以前大多数人上下班骑自行车,那时家里的三大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

80年代后期至2004年助动车、电动自行车盛。

近两年私家车迅猛发展,马路中行驶的7O%是私家车。

郑州的变迁五十年代刚解放,破破烂烂似村庄。

六十年代大凄凉,没有高楼纯平房。

全民动员大炼钢,少吃缺穿闹灾荒。

人行道上种玉米,全国人民吃食堂。

柏油马路很不平,夜间灯泡也不明。

公交车辆举指数,路狭弯曲车难行。

七十年代更荒唐,干部学生全下乡。

耽误三代老中青,白卷先生状元郎。

八十年代春雷响,改革开放指方向。

市场经济打先锋,科教兴国是总纲。

2008年8月8日,这是一个万众期待的日子---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海内外中国人的百年期盼成为现实。

那一刻,北京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人们期待的,不仅是借助奥运会这个大舞台,反映13亿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的由衷热情;显示中国体育健儿问鼎全球第一的雄厚实力;以及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经济奇迹……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与国际社会全方位接轨。

中国夺得51金、21银及28铜,美国则拿下36金、38银与36铜,不过在总奖牌数方面,中国则是以100比110,落后美国。

外国媒体的评论说,中国所取得的金牌让自己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继美国与前苏联之后第三个国家站上金牌排行榜的榜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过去并不擅长的项目,也都夺得奖牌,例如击剑、帆船、拳击、沙滩排球,甚至游泳。

在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及举重等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美国媒体:没有比在自家土地摘下金牌“更能满足民族自尊”,运动员的辛苦和科学的训练也有了回报。

韩国媒体:为了在奥运取得佳绩,中国起用了多名外籍教练,引进比较轻松的新训练方法,结果取得了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