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内容提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

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国家政治制度的科学构建是形成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对同盟者的正确定位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基础;制定正确的政策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经常进行党内教育,形成民主协商的传统,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上各种差异造成了中苏对政党制度的不同选择。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立和发展/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其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处理与其他党派的关系,实行何种政党制度,囿于实践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预先设定。

但他们始终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应团结一切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非无产阶级政党共同斗争以夺取胜利。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多党合作理论,无论是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都努力同其他革命政党建立合作关系,以此来加速革命的进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力倡和其他政党合作,成立联合政府。

由于种种原因,短暂的合作未能在俄国形成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中,正确地解决和处理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团结合作的政治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联盟进一步发展为在国家政权领域内的继续合作,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制度。

比较中苏两国在建国初期对政党制度的选择,总结其经验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国家政治制度的科学构建是形成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与该国的国体紧密相关,国体决定政党制度,政党制度为国体服务,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胜利之前就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结合本国的实际探索它的实现形式,科学设计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

十月革命胜利前夕,列宁撰写了《国家与革命》等重要著作,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论述了革命胜利以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他没有对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俄国在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的具体形式进行阐述,尽管在1919年他曾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1](p.343)的重要论述,但对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党却没有在国家制度层面作出理论阐述。

因此十月革命后,虽然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党派有过短暂的合作,但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和制度的安排,这种合作只能停留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策略层面,情况一有变化这种合作很快就趋于消解。

尽管如此,列宁提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实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理论和政治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示范效应。

而中国共产党在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从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从宏观上构建了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中国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长期探索的问题。

早在1925年,毛泽东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卷时,就主张在国民革命成功后“实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

抗战时期成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对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形式作了深入的阐述,毛泽东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它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它是“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p.675)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精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和新民主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相互关系。

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即“一个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

[3](p.1056)毛泽东同时对这一国家政治制度内的各党派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指出:“有些人怀疑共产党得势之后,是否会学俄国那样,来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和一党制度。

我们的答复是: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有原则上的不同的。

毫无疑义,我们这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

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

”毛泽东特别强调:“俄国的历史形成了俄国的制度”,而“中国现阶段的历史将形成中国现阶段的制度,在一个长时期中,将产生一个对于我们是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时又区别于俄国制度的特殊形态,即几个民主阶级联盟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

[3](p.1062)毛泽东深刻而清楚地阐述了中国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和将要实行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和与之相适应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和政党制度与苏联的国家政权和政党制度的重大区别。

这些思想有着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

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在回顾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前仆后继、流血奋斗的革命历程后,深刻地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4](p.1480)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在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成为国家政权中的继续合作。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形成,是由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所决定并为这一国体服务的,与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保持联盟关系,这是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二)邓小平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多党合作是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的重要论断,在他的指导下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p.8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制定和颁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成了由实然走向应然的过程。

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使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这在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上具有质的飞跃,标志着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有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党派虽然有过合作,但是始终未能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更没有宪法和法律的保障,其夭折也就不奇怪了。

二、对同盟者的正确定位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虽然小资产阶级人数众多,但是却没有小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国的农民虽然占了全国人口的80%以上,但是也没有农民党。

这是中国和苏俄的巨大差别。

因此,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布尔什维克党与其他政党的合作主要是与小资产阶级政党及孟什维克的合作。

显然,中国的情况比苏俄要复杂得多,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同盟者的正确定位,中国的多党合作不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毛泽东关于中间阶级的理论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础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与该国阶级构成的特点密切相关,与该国处于主导地位的政党对此认识的程度密切相关。

新中国之所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这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阶级结构特点的深刻把握。

毛泽东关于中间阶级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其主要来源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地方实力派中的民主分子及国民党中的民主派。

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有矛盾,愿意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在阶级属性上这些成员都是非劳动者。

从理论上讲清团结他们的重要性是形成多党合作的前提。

为此,毛泽东系统总结了党对非劳动者统一战线工作的经验,创立了中间阶级理论。

毛泽东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地方实力派是中间阶级的主体。

中间阶级理论为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斗争,进而形成中国合作型政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关于中间阶级理论的实质是中间阶级属于人民的范畴,是要争取团结中间阶级使之成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一部分,坚持对中间阶级的政治引导原则,核心是引导他们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团结中间阶级的过程中,根据历史进程的变化,及时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并把同盟者提高到无产阶级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上。

在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感召下,在党倡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阵营中,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和帮助,作为中间阶级政治代表的各民主党派终于逐渐脱离了旧营垒,走向了新民主主义的光明大道。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各民主党派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新中国建立后发展为在国家政权领域内的继续合作,形成了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二)把民主党派定位为参政党,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对其他政党如何准确定位,也是多党合作能否坚持的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