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一. 工程概况锦江区中锦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设的锦江区琉璃片区“柳江新居”一期工程10#楼,地处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场柳江社区,位于琉璃场一街右侧,北面距成昆铁路约150米,西为规划道路,东为拟建8#、9#楼。
本子项工程地上11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总建筑面积11813.85㎡,设计±0.000标高491.40m,基坑开挖深度按照-4.00m 考虑,本工程由四川屹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
二.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场地貌单元属成都平原岷江水系一级阶地后缘,地形较平坦,根据成都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提供锦江区柳江新居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补充地质勘察资料: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 4m1)、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 4a1)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 2g )。
地层特征分述如下:⑴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 4m1):① 杂填土:杂色,主要由粘性土混少量砖瓦块、碳渣等组成,结构紊乱、松散、湿。
主要为人工回填,全场地分布;②素填土:灰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混少量砖瓦块碎片及炭屑。
稍密(以可塑为主)湿,分布不连续;③淤泥质素填土:黑色,黑灰色。
含有机质,有滑感,具臭味,软塑饱和。
混人工回填牛粪等。
呈透镜状分布,主要为原采砂坑或堰塘淤积形成。
厚度为0.5m~4.6m。
人工填土层厚1.0~7.7m。
a1):⑵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①粉质粘土:灰黄色。
含铁、锰质氧化物及其结核,间夹薄层粉土。
可塑、湿。
分布较局限。
厚度0.5m~1.4m。
②粉土:灰黄色,含铁、锰质氧化物,间夹细砂条带,稍密。
很湿。
色分布于125#、126#、127#、170#、171#、137#、孔段,最大厚度1.1m。
③粉砂:灰色,由细长石、石英、云母细片、岩屑及暗色矿物颗粒等组成、松散,饱和。
呈透镜状局部分布于卵石层顶部,最大厚度1.8m。
④细砂:灰色,由细长石、石英、云母细片及暗色矿物等颗粒组成,偶混卵砾石,构散~稍密。
饱和,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层顶面或卵石中,厚度变化较大,层厚0.5m~4.2m。
⑤卵石:灰色、黄灰色,以岩浆岩为主,变质岩次之。
多呈亚圆形,以弱风化为主。
卵石一般粒径3~5cm,最大粒径大于10cm,充填物以砂土为主,混少量砾石,含量15~45%左右。
饱和,根据其密实程度及充填物含量等的差异,可分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中密卵石和密实卵石四个亚层。
卵石层顶板埋深为1.0~8.7m米。
):⑶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暗紫红色。
泥质结构,块状构造。
上部层间裂隙较发育,部分裂隙中充填黑色氧化物膜,可见灰白色矿物斑点、团块及其条带等。
⑷根据该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砂、卵石层中的孔隙潜水,其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区域地下水汲河水砂、卵石层为主要含水层,具较强的渗透性,场地含上层滞水,分布于人工填土中,上层滞水主要来源于排水沟及大气降水。
地下孔隙潜水水为2.20m~5.0m,上层滞水与孔隙潜水混合水水位为0.8m~3.5m。
本场地内地下水渗透系数可采用k=23m/d。
三、编制依据①《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②《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③《土层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 22:90);④《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⑤锦江区柳江新居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⑦锦江区柳江新居一期工程D区总平面图。
四、场地环境条件拟建物场地较狭窄,施工难度较大。
相邻8#9#楼,地下室开挖为-4.00m,因此放坡困难,必须采取适当的基坑支护方式对基坑进行支护,以保证地下室施工及道路安全。
本建筑物由于基坑开挖深度为-4.00m,基坑为二级基坑。
五、护壁设计本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r=1.00,设计时考虑坑壁附加荷载10kPa。
根据场地地质资料、基坑开挖深度、场地周围环境条件以及工期要求,本次基坑支护对拟建场地采用喷锚支护方案。
详下图:5.1 喷锚支护设计参数根据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结合场地环境条件,本次支护设计参数按最不利组合考虑:支护设计参数表5.1基坑土方开挖按照1:0.25坡度放坡开挖。
本次喷锚支护设计根据表5.1土层结构参数利用北京理正基深基坑支护3.11标准版计算软件进行计算。
计算表附后5.2 锚杆设计5.2.1 锚杆直径及成孔方式结合成孔及灌浆设备,锚杆采用QC-150型气动冲击锚杆机将Φ48,δ3.0焊管击入土层及卵石层中,并在焊管上以1000间距呈梅花形钻灌浆孔钻眼灌浆。
土层锚杆按间距1000呈梅花形在焊管上焊钢筋倒刺,长10cm,以增加锚杆的抗拔力。
5.2.2 锚杆长度、杆筋、间距及布置方式:锚杆设计为全段摩擦型锚杆。
采用矩形布置。
采用理正深基坑支护设计软件、并根据成都地区深基坑支护经验进行支护设计,锚杆设计计算结果详见表5.2.2和基坑支护结构图3/4。
5.3 面层设计面层采用喷射混凝土与钢筋网组成的钢筋混凝土板结构。
5.3.1 喷射混凝土强度喷射混凝土采用细石混凝土,水泥为3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砂为中粗砂,细石采用5~10豆石,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5.3.2 喷射混凝土厚度支护面厚度为50-80mm。
5.3.3 面层钢筋网构造网筋采用φ6.5@200钢筋绑扎而成。
横向、纵向加强筋均采用Φ12螺纹钢筋,锚杆端部与加强筋采用焊接联结。
加强筋间距同锚杆间距,如遇砂层或软弱层,可增加斜向加强筋。
铺设钢筋时,钢筋网向基坑顶部延伸1.0m。
5.4 防、排水措施(1)每层支护施工完成后,即在基坑壁面上以2.00~3.00m间距凿出直径20~30mm的孔作为泄水孔,以保证壁外积水排放。
(2)基坑顶部地面1.00m范围内用水泥砂浆或喷射混凝土封闭,以避免地表水渗入坑壁土体,影响坑壁的稳定性。
5.5 预制方桩设计本工程10#楼基坑与相邻8#9#楼各一幢单元楼基坑处采用预制护壁方桩施工方案,待8#9#楼土方开挖基础处理后再进行施工。
支护方案共布置预制护壁方桩28根,桩距0.8m左右,桩径0.3*0.3,嵌固深度5.5m,桩底如遇砂层,应穿过砂层,桩长适当加长。
基坑底标高处桩设一道300×300的连系梁,桩顶形成的冠梁与相邻的8#9#楼A/1轴线上预制桩相连接。
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冠梁、连系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设计结果见表5.2.1。
桩结构5.6护壁桩施工准备桩基的轴线和标高均已测定完毕,并经过检查办了预检手续。
桩基的轴线和高程的控制桩,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并应妥善加以保护。
处理完高空和地下的障碍物。
如影响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或安全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处理。
根据轴线放出桩位线,用木橛或钢筋头钉好桩位,并用白灰作标志,以便于施打。
场地应碾压平整,排水畅通,保证桩机的移动和稳定垂直。
打试验桩。
施工前必须打试验桩,其数量木少于2根。
确定贯入度并校验打桩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措施是否适宜。
要选择和确定打桩机进出路线和打桩顺序。
5.7施工工艺流程:就桩桩机→起吊预制桩→稳桩→打桩→接桩→送桩→中间检查验收→移桩机至下一个桩位⑴就位桩机:打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保证垂直稳定,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
⑵起吊预制桩:先拴好吊桩用的钢丝绳和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住桩上端吊环附近处,一般不宜超过30cm,再起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位置要准确;再在桩顶扣好桩帽或桩箍,即可除去索具。
⑶稳桩。
桩尖插入桩位后,先用较小的落距冷锤1~2次,桩入上一定深度,再使桩垂直稳定。
10m以内短桩可目测或用线坠双向校正;10m以上或打接桩必须用线坠或经纬仪双向校正,不得用目测。
桩插入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
桩在打入前,应在桩的侧面或桩架上设置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观测、记录。
⑷打桩:用落锤或单动锤打桩时,锤的最大落距不宜超过1.0m。
;用柴油锤打桩时,应使锤跳动正常。
⑸打桩宜重锤低击,锤重的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桩的类型、结构、密集程度及施工条件来选用。
⑹打桩顺序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先深后浅;依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
由于桩的密集程度不同,可自中间向两个心向对称进行或向四周进行;也可由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
⑺接桩在桩长不够的情况下,采用焊接接桩,其预制桩表面上的预埋件应清洁,上下节之间的间隙应用铁片垫实焊牢;焊接时,应采取措施,减少焊缝变形;焊缝应连续焊满。
接桩时,一般在距地面lm左右时进行。
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折曲矢高不得大于l‰桩长。
接桩处入土前,应对外露铁件,再次补刷防腐漆。
⑻送桩:送桩时,则送桩的中心线应与桩身吻合一致,才能进行送桩。
若桩顶不平,可用麻袋或厚纸垫平。
送桩留下的桩孔应立即回填密实。
5.9 使用年限设计根据本基坑功能、性质及建设方工程总体进度计划,本基坑护壁设计使用年限为12个月。
5.10 变形监测设计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护壁施工应进行变形监测,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筑物安全。
(1)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地下水位测量等。
(2)监测方法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采用红外测距仪,地下水位采用钢尺测量。
(3)测量精度要求及监控报警值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测量精度为5mm,地下水位测量精度为5cm。
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控值为2cm报警,报警值为3cm;地下水位报警值为20cm。
(4)监测点布置及监测周期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点15个;地下水位监测点布置于降水井上。
各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2次初始值;各层土方开挖完成后各测1次,基坑支护完成至地下室修建至±0.00时应每周监测1次,地下水位达到设计要求前每天测量一次,达到设计要求后每二天测量一次。
(5)监测管理及信息反馈设置专职测量员,由技术负责人管理。
各监测项目及各次监测均应在现场准确记录。
各次监测完毕后2日内应将监测结果反馈至项目部。
5.12 报警及抢险预案设计根据基坑监测设计,当监测信息超过监控值时,应加密观测次数,同时启动下列抢险预案:(1)暂停护壁和土方开挖施工,并快速查明监测值超过监控值的原因;(2)达到监控值时,针对基坑变形过大的原因,及时采用增加锚杆、土方回填进行抢险;(3)若地下水位未达到设计降深要求,可适当增大水泵泵量,或增加井数。
6. 主要管理人员及设备组织6.1 主要管理人员为了保证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的需要,我公司拟组织以下人员参与本工程:(1)项目经理1人(工程师)(2)项目技术负责人1人(工程师)(3)测量工程师1人(工程师)(4)施工队长1人(技师)(5)安全员1人(技师)(6)普工30人6.2 施工设备组织(1) QC-150型气动冲击锚杆机 2 台(2)灌浆机 2 台(3)钢筋拉直机 1 台(4)空压机 2 台(5)喷射机 2 台(6)潜水泵 1 台(7)钢筋切割机 1 台(8)电焊机 2 台(9)配电箱2副(10)手推车若干⑾柴油打桩机 1 台6.3 预计工程量及施工进度计划预估喷锚支护面积为1100m2。